龙年(2024年)越野健身运动记录(第四集)

毕培忠

<p class="ql-block">徒步陶隐岭古道(绍兴)-游古道,赏美景,忆历史。</p> <p class="ql-block">陶隐岭因南朝齐梁年间道教思想家、医学家陶弘景隐居于此而得名。陶隐岭古道位于绍兴市王坛镇新联村庙岩头与平水镇金渔岙之间。全长4公里,古道建于明清时期。曾是绍兴与嵊县等地的必经之路,迄今古道保存完好,是浙南山区为数不多的驿站古道遗址之一。今天,我选择徒步陶隐岭古道,不仅是为了锻炼身体,更是为了追寻历史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古道风光旖旎,深秋景色尤为突出,枫杨树红火一片,层林尽染,秋叶飘零,别有一番韵味。</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王坛镇新联村出发,沿着古道前行,脚下是古老的石板路,两旁是茂密的竹林。阳光透过竹叶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古道风景如画,每一步都像是在翻开一本历史的书卷。</p> <p class="ql-block">我们路过逸风亭,它位于竹林之中,是一座具有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凉亭。累了在亭内小息享受着这片刻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我们继续前行,来到了土地庙,寺庙建筑黄色调为主,门前挂着两个红灯笼十分醒目。这里香火鼎盛,村民们在此祈求平安与幸福。</p> <p class="ql-block">徒步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驴友,大家互相鼓励,共同前行。我们一边欣赏着沿途的美景,一边交流着各自的生活与梦想。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们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泉水灵庙座落在陶宴岭半山腰,传说从前嵊县有一壮汉患眼疾,四处求医无果,途经这处泉水,在此洗脸休息,眼疾忽然不治而愈,此人喜出望外,便在泉水旁建庙报恩。据传此泉连通东海,1967年伏秋冬连旱半年,周围水库全部干涸,此泉水量却不减毫分,泉王庙因此更是声名远播。我站在庙前,望着清澈的泉水,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激。</p> <p class="ql-block">传说中仙人们前进了一段路已是饥肠辘辘,坐下来吃饭,仙人忽牙碜,吐出一粒砂,还说:“渐长肥”。那知这颗活着的沙子到目前已长成巨大的圆石,高丈许,上略平,又有传说昔为任公钓矶。</p> <p class="ql-block">随着道路不断开拓和发展,陶隐古道早已失去了它作为交通的使用价值,因该古道地处偏僻,历年未遭破坏,近几年随着大众越野运动兴起,便成了一条不可多得的越野运动线路,当地政府也开始挖掘这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逐步恢复古道沿途的历史建筑,将古道拓展为旅游景区吸引游客带动地方经济。我们在这条古道上,不仅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体验到了现代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徒步结束后,我站在古道的终点,回望走过的路,心中充满了成就感。陶隐岭古道不仅是一条历史的见证,更是一段心灵的旅程。我期待着下一次的徒步,继续探索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徒步健身运动+饱赏西湖美景</p> <p class="ql-block">徒步西湖白堤和苏堤轨迹3D视频</p> <p class="ql-block">康熙御题景碑亭位于断桥东堍,亭内设有“断桥残雪”碑石,是西湖十景之一,碑石记录了断桥残雪的美景。该亭子不仅具有历史意义。还展示了西湖的历史文化和古典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断桥残雪‌为西湖十景之一,每当雪后初晴,桥的阳面冰雪消融,而阴面仍白雪皑皑,远观之下仿佛桥身中断,景色蔚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白堤东起断桥,经锦带桥向西,止于“平湖秋月”。</p> <p class="ql-block">锦带桥是一座单孔石桥,始建于南宋,经过多次修缮,1921年改筑加设水泥混凝土拱圈。</p><p class="ql-block">漫步锦带桥,柳树掩映,荷香醉人。既可左瞰里湖,右挹外湖,又可近眺平湖秋月景色。</p> <p class="ql-block">平湖秋月‌是杭州西湖十景之一,其特色在于秋季夜晚皓月当空时观赏湖光月色,湖面平静如镜,皓洁的秋月与湖水交相辉映,颇有“一色湖光万顷秋”之感。</p> <p class="ql-block">逸云寄庐‌是一座建于1927年的中西合璧式花园别墅。曾是民国时期权贵家庭的住所,浙江大学校长蒋梦麟曾在此居住。</p> <p class="ql-block">西湖美术馆的馆址是我国第一所高等美术学府——国立艺术院的旧址。是一座充满艺术氛围与历史底蕴的美术馆。</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的前身是清朝的御花园,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时曾在此驻足,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这里被改名为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园内孤山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有致,还保留了清行宫的部分遗址</p> <p class="ql-block">西泠印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国际性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p> <p class="ql-block">秋瑾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志士,被誉为“鉴湖女侠”,她的墓地位于西湖边上的西泠桥畔,孙中山先生亲笔题写“巾帼英雄”的匾额以纪念她。</p> <p class="ql-block">苏堤全长约三公里,是北宋大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时,疏浚西湖利用挖出的淤泥构筑而成。苏堤不仅连接了南山和北山,还为西湖增添了一道妩媚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黄宾虹(1865年1月27日—1955年3月25日),祖籍安徽歙县,卒于杭州,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国画大师。</p><p class="ql-block">雕像展现的是黄宾虹先生晚年时的形象,他一手托着画纸,一手拿着画笔,正聚精会神地看着西湖的美景,仿佛正沉浸在创作之中,这一形象生动地捕捉了黄宾虹先生作为“西湖老画工”的精神风貌。</p> <p class="ql-block">苏堤春晓是西湖十景之一。苏堤春晓景观描绘的是春日里苏堤杨柳夹岸、艳桃灼灼、湖波如镜的美景。</p> <p class="ql-block">雷峰塔是西湖十景之一,该塔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为祈求国泰民安而建。雷峰塔在历史上多次重修,1924年倒塌后,直到2002年才在原址上重建。现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背景而闻名。‌‌</p> <p class="ql-block">登雷峰塔顶,览西湖全景,美不胜收,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徒步结束后乘车去飞来峰和灵隐寺游览。</p> <p class="ql-block">徒步环虎丘山道观赏沿途风光和人文景观;登虎丘山游览名胜古迹。徒步起点:虎丘景区北门小武当。</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虎丘北门的小武当出发,沿着环山步道漫步,感受着大自然的宁静与美丽。</p> <p class="ql-block">虎丘环山步全长约1.2公里,傍山有着浓浓的山林野趣氛围,另一侧依着翠绿林木倒影在水中的环山河。</p> <p class="ql-block">小武当位于虎丘北门处,此地古有玉皇殿、真武殿等二十八处殿宇,规模楚地名胜武当山,故名。青石牌坊上刻“吴分楚胜”,意谓吴国分享楚地胜景。石坊前青石桥名”小武当桥”,又名“中和桥”:坊后堆叠太湖石假山,玲珑剔透,有一石观音洞,俗称“海潮观音”,如今古洞犹在,但佛像已失。</p> <p class="ql-block">《一榭园》 座落于虎丘风景区北门东侧始建于清嘉庆十一年(1802年);"一榭园"名取自清诗句"清风一榭隔尘氛,槛外荷花漾水云"。在史书中对当时"一榭园"有这样一段描述:“榭前有池,环山林木竹石。登榭而凭眺,如临镜奁,塔影山光,历历入画”。可惜1862年园内建筑全部毁于兵燹无留痕迹;直至2013年在原址重建成一座集“塔影山光”、“云水荷花”古朴典雅的水景园,使150年前这颇具魅力的景观在"一榭园"重现。如今"一榭园"巳成为虎丘景区中一个新游览之地。漫步在一榭园中,欣赏着水榭与荷花的美景,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p> <p class="ql-block">"清风一榭"为一榭园重现"塔影山光,云水荷花"旧时风景的绝佳妙处。凭池借景,引“塔影山光”入池。</p> <p class="ql-block">从“清风一榭”拍虎丘塔,水中显塔影。站在清风一榭前,远处的虎丘塔倒映在水中,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塔影与山光交相辉映,让人陶醉在这片宁静的美景中。</p> <p class="ql-block">《西溪环翠》位于虎丘山麓西南侧,原为唐代高士陆龟蒙祠堂,乾隆五十一年(1787年)陆龟蒙二十四世孙陆肇域在原址即石成基,凭林起栋,清咸丰年(1862)惨遭兵燹,景点全成废墟,沦为农家菜畦,2000年开始在原址重建,除恢复了环翠阁、清风亭、桂子轩、斗鸭池等景点外还新增了镜台云梦(古戏台)、篱门幽竹、聆音榭、垂花门等景,重现了“林皋生众绿,西溪春欲来。"西溪环翠"于2004年对外开放,为虎丘风景区增加了一个游览新亮点。</p> <p class="ql-block">从小武当登上虎丘山巅。虎丘塔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六年(959年)至北宋建隆二年(961年)‌是一座八角形仿木结构阁楼式砖身木檐塔,共7层,高约48.2米,是苏州古城的历史象征,虎丘塔因其地基问题自400年前开始向西北方向倾斜,被称为“东方比萨斜塔”。虎丘塔座落于虎丘山巅,从山巅俯瞰着整个虎丘景区,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p> <p class="ql-block">御碑亭内立有三块古碑,分别刻有康熙和乾隆皇帝巡视苏州留下墨迹,站在御碑亭前,仔细端详着这些古老的碑文,仿佛看到了历史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剑池,据史志记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葬池下,据说有三千把宝剑陪葬,因此得名“剑池”。“风壑云泉”四相传出自宋代四大书法家-米芾之笔。</p> <p class="ql-block">虎丘剑池这四个字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所写,笔力道劲,气势磅礴,但苏州民间也有“假虎丘,真剑池”的说法,认为“虎丘”二字是后人补刻的,而“剑池”二字是颜真卿的原作‌。站在剑池边,让人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真娘是唐代苏州名妓,本姓生胡,从小父母亡,体弱無依、后堕入青樓。琴棋书画无所不工,为守贞操,投环自缢。墓上遍栽花木,又称“花塚”,塚畔刻有“香魂”二字,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腻诗,称颂“真娘”。清就隆十年(公元1745)海陵陈鑛訪得在遗址上建亭,並立石刻书“古真娘墓”四子,供游人凭吊。站在真娘墓前,心中充满了对这位才女的敬意与哀思。</p> <p class="ql-block">据志书記载,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令干将、莫邪铸劍,成而試之。又传秦始皇掘得吴王殉剑而試之。石刻隶书“試剑石”三字为宋绍圣年间吕昇卿所题,年久已毁,后来由僧人逸溪重书。</p> <p class="ql-block">虎丘山门-断樑殿,为中国古建一绝。</p> <p class="ql-block">塔影桥是连接虎丘山和塔影园的古桥,塔影园现为虎丘景区的最后一个景点,园内李鸿章祠便是虎丘景区出口处。</p> <p class="ql-block">塔影园是在清代塔影园遗址上新建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望山楼</p> <p class="ql-block">浮苍阁是塔影园主体建筑。</p> <p class="ql-block">虎丘景区入口位于山塘街西端为本次徒步终点。。结束了这次徒步之旅,心中充满了对虎丘的热爱与不舍。虎丘不仅是一座历史名山,更是一片心灵的净土。期待着下一次的徒步,继续探索这片美丽而神秘的名胜古地。</p> <p class="ql-block">去年11月18日徒步阴山岛,时隔一年又一次来到阴山岛,这次纯粹是徒步没有在游览赏景上多化时间。</p> <p class="ql-block">这棵古樟是阴山岛上的标志。这株参天古樟,距今已经1741年了。树干直径有1.8米,周长5.8米。站在古樟树下,仰望着这棵古老的树木,心中充满了敬畏与感慨。</p> <p class="ql-block">庆余堂建于清代乾隆年间,是典型的江南富贵人家住宅建筑。走进庆余堂,感受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历史与文化。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p> <p class="ql-block">三官殿和东鹤殿</p> <p class="ql-block">在临湖步道上漫游,心旷神怡!湖光山色</p> <p class="ql-block">湖光山色交相辉映,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魅力。</p> <p class="ql-block">这次登越二座小山:五龙山和玉屏山,海拔高度都在一百多米,五龙山上下道都是石级或石板步道,玉屏山大多是崎岖小道,有的甚至只能根据导航披荆斩棘缓步渐行,尤其下坡十分艰难,需靠抓住树杆,没有手抓之处只能下蹲用手撑地下滑,在密林中又没有明显道路很容易偏离方向,′难免要走回头路(图示中有一段)</p> <p class="ql-block">登山轨迹3D视频</p> <p class="ql-block">下坡比上坡更艰难,身体重心高了脚底稍有下滑,身体就会向后跌倒,遇坡度较大,旁边又没有拉手的树杆就只能蹲下身(降低身体重心)并用手撑地渐渐向下滑动,这似乎显得狼狈,但为的是自身安全。</p> <p class="ql-block">没有明显的路,只能按导航方向。</p> <p class="ql-block">有坡度踩上树叶很滑,必须拉着树杆防止跌倒。</p> <p class="ql-block">面对群山席地休息。</p> <p class="ql-block">不见路怕迷失方向,就只能依靠导航披荆斩棘缓步渐行。</p> <p class="ql-block">下山进入“太湖科学城绿道”就感觉很轻松了,步速也加快了。</p> <p class="ql-block">科学城附近道路都是以著名科学家名字命名,如景润路,稼先路……。</p> <p class="ql-block">绿道边的风景十分优美。</p> <p class="ql-block">行走三清山,悟游神仙山</p> <p class="ql-block">三清山轨迹3D视频(山上信号中断,有一段轨迹中断)</p> <p class="ql-block">三清山位于江西上饶玉山县境内,是世界自然遗产和中国最美的五大峰林之一。</p> <p class="ql-block">三清山以众多花岗岩峰著称于世。花岗岩峰柱遭受差异风化形成了形态各异的象形景观。将记录下来的部分象形景观按游览顺序介绍。</p> <p class="ql-block">“巨蟒出山”此花岗岩峰柱高达128米,直径7-10米不等顶部粗,中部略细,犹如巨蟒破山而出。“巨蟒出山”是三清山标志景观。</p> <p class="ql-block">“狐狸啃鸡”此花岗岩石柱顶部的两块巨石,一石如狐,一石如鸡,狐戏公鸡,妙趣横生。</p> <p class="ql-block">“三龙出海”这三根高达60米的花岗岩峰柱,如三条银龙跃出海面,飞腾于群山。</p> <p class="ql-block">此花岗岩峰柱傲然挺拔,兀立幽谷,侧有一棵青松独秀,故名独秀峰。</p> <p class="ql-block">一线峡长29米,峡高近50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峻。</p> <p class="ql-block">此花岗岩峰柱顶端有一细而修长的石芽(长约1.5米,直径约0.6米)如一只玉指,遥指天穹,又像是在指引登仙得道之路,故名“仙人指路”。</p> <p class="ql-block">石锥花岗岩柱体,体圆顶尖,尖端如针,为典型的花岗岩石锥。</p> <p class="ql-block">仙姑晒鞋的传说故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过海的方法各有不同:张果老骑毛驴,铁拐李坐着拐杖,吕洞宾呢把宝葫芦当成了渡海的船,其他的四位仙人光着脚过海也如履平地。但就是苦了何仙姑。她是女流,又不便光脚,把双绣花鞋弄得透湿。没法子,她只好把鞋子偷偷地搁在那山头上晒太阳。谁知道这要哪年哪月才能晒干呢?</p><p class="ql-block">这是峰柱型造型石,这双绣花鞋做得惟妙惟肖,巧夺天工。</p> <p class="ql-block">“老道拜月”此花岗岩峰柱高30米,宽约10米,形似一位道士遥对苍穹,肃然静坐,悟道求真。</p> <p class="ql-block">此花岗岩石柱底部相连、顶部分开,状若铡刀,故名“铡刀石”。</p> <p class="ql-block">“一线天”两壁夹峙,中开一缝,宽仅0.7-1米,缝中仰望蓝天如一线。许多地方都有“一线天”景,但如此壮观的“一线天”不多见。</p> <p class="ql-block">在这块弥勒石上长着两棵松树,曾经一样青春,现在,一生一死,一荣一枯,可它们还是厮守在一起,形影不离。因此,人们说这是生死恋,象征着至死不渝的爱情。</p> <p class="ql-block">此花岗岩巨石顶部酷似一对圆润饱满的乳房,故名“玉女开怀”。</p> <p class="ql-block">此花岗岩峰柱因形似马头而得名”马头石”。</p> <p class="ql-block">“东方女神”高86米海拔1314米的花岗岩峰柱酷似一位秀发披肩的东方少女端坐于群峰之间,维妙维肖。“东方女神”是三清山绝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徒步健身,赏石湖初冬风光</p> <p class="ql-block">石湖是徒步运动的好地方,每年都不止一次,这次与上次徒步路线不同,重点是欢赏石湖初冬景色。</p> <p class="ql-block">这次才发现这座粉墙黛瓦颇有江南特色建筑竟然是温州商会,它能占到石湖这块风水宝地,即使是一小角落也彰显出温州商会经济实力。</p> <p class="ql-block">今天徒步登山分二段。1.上午沿步道登查山;2.下午从贺九岭登山入口翻越花山莲花峰到天池山风景区。累计总行程:3.6+3.08=6.68公里,累计爬高:83+130=213米。</p> <p class="ql-block">查山是玉屏山的次峰‌,位于光福与木渎藏书、高新区东渚交界处。</p> <p class="ql-block">这是查山步道仅有的一段石级道,除此外大多为宽敞的森林消防通道。</p> <p class="ql-block">苏州花山景区和天池山景区相邻互通都位于苏州市吴中区‌。具体来说,天池山位于吴中区木渎镇西北,花山则位于吴中区木渎镇藏书镇境内‌。</p> <p class="ql-block">贺九岭道院始建于晋代,在明代进行了扩建,现存建筑多为明代遗存‌。普济道院几经沉浮,饱经沧桑。2006年经复建后于2008年举行了开光大典,正式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普济道院依山而建,重楼叠宇,巍为壮观。道院内的建筑风格独特,体现了道教的韵味。玉皇殿、三清殿、三茅殿和玄武殿等主要殿堂错落有致,彰显出道教的庄严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贺九岭二座石关分别位于普济道院东西两侧,是天池山与鹿山之间的谷口处,是旧时的交通要道,石关始建于明代正统二年(1437年),岭上建有普济道院。贺九岭石关的建筑结构为拱券式,与江南的拱桥相似,石关不仅是贺九岭的标志性建筑,也是苏州的宝贵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从贺九岭登花山莲花峰人很多,登上莲花峰就无须购票进入到花山和天池山景区。这些人如为了逃票化大力气翻山是得不偿失的,毕竟要消耗很大体能,登山客出发点是怀着越野的兴趣而不是进景区游览,所以两景区在要道处也不设检票关。</p> <p class="ql-block">这段山坡道又陡又滑,瞧!这位趴下爬着上行,这样子看似很狼狈,实为是不被摔倒最有效措施。</p> <p class="ql-block">放鹤亭是花山景区内的景点,到了放鹤亭亭离最高点莲花峰就不远了。</p> <p class="ql-block">莲花峰是花山巅峰</p> <p class="ql-block">从莲花峰西坡下则进入天池山景区</p> <p class="ql-block">天池山名胜古迹之一。石殿始建于元至正十七年(1357年)是代石构建筑的杰出代表。‌</p> <p class="ql-block">洗心池又名清心池,是一个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景点。洗心池的泉水汩汩泛涌,从古至今不盈不涸,池内有一个井圈,但井圈已封住,不知道这里过去是否是泉眼口‌。池边有曲廊和水榭,水榭后有一个圆门洞,通往寂鉴寺及石殿。洗心池和其周围的建筑共同构成了一个宁静而美丽的环境,适合静心和欣赏自然美景‌。</p> <p class="ql-block">天池山天池享有“奇秀清悠,仙境天池”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从贺九岭翻莲花峰进入天池山景区到出景区大门全路虽然约二公里左右,但基本上都是上坡和下坡,体能消耗很大。</p> <p class="ql-block">渔洋山三面临太湖,东接胥口古镇,北对光福邓尉,南望东洞庭山,西扼西洞庭山,是一个伸向湖心的小半岛。</p> <p class="ql-block">徒步渔洋山轨迹3D视频</p> <p class="ql-block">十字交叉中央花坛地标</p> <p class="ql-block">渔洋山的名字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相传伍子胥在率军大破强楚后,为了报答当年救过他命的老渔翁的恩情,将老渔翁的后人妥善安置在渔洋山,并命名为“渔洋山”,象征着他对老渔翁救命之恩的感激之情‌。</p> <p class="ql-block">渔洋阁是渔洋山巅峰地标建筑,总高27.1米,整体建筑外形类似龙鳌背着宝塔的形状,象征“独占鳌头”‌。渔洋阁共分五层,每一层都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故事。一层展示玉鳌神像与金玉踏鳌观音,二层以诗画浩瀚太湖为主题,三层展示漆雕作品《洞庭两山图》,四层展示景德镇烧制的大瓷板画《渔洋诗韵》和传统石刻作品《渔洋山传奇图》,五层为金饰玉铺的金玉钟楼‌。</p> <p class="ql-block">渔洋山自古以来就是观赏太湖美景的最佳地点,文人墨客常在此地创作,留下了许多赞美太湖美景的诗篇和画作‌。</p> <p class="ql-block">法华寺又名白雀寺,原是明末随郑军入台的名士李茂春息居的庭园。1684年(清康熙二十三年)改为法华寺,几经毁修,现为三进三开式佛寺,前殿奉弥陀佛,正殿奉释迦牟尼佛,左殿奉文衡圣帝,右殿奉南极大帝,为台湾独特的释、道合流的“通俗佛教”之显例。</p> <p class="ql-block">渔洋山西面坡风景优美,十年前建了十多幢楼宇,不知何故,楼内空空荡荡,长时间无人居住,室内杂乱无章,许多门窗玻璃玻碎。</p> <p class="ql-block">渔洋山西南脚下公路很漂亮,自渔洋山隧道开通后,路上很少见车辆,但公路濒临浩瀚太湖,在公路上行走感觉特别舒心。</p> <p class="ql-block">苏州郊外有二座音同字异的小山,分别名为蒸山和真山,今天登的是蒸山。</p> <p class="ql-block">蒸山‌位于苏州市西郊,吴中区藏书、光福和虎丘区东渚三镇交界处,主峰海拔162米,真山海拔高度只有蒸山的一半。</p><p class="ql-block">蒸山是座鲜为人知的荒山,上下山没有正规的路,口没有文化遗址的记载,只是蕴藏有少量的高岭土等矿资源。真山虽不高蕴有历史遗址文化,在那里出土许多春秋时期的青铜器文物,是吴文化发祥地之一。</p> <p class="ql-block">徒步登山轨迹3D视频</p> <p class="ql-block">爬山引路飘带。手机下载了登山线路(由登山驴友提供),遇到线路不明显处或叉路就要对照线路图确认,以免偏离路线。</p> <p class="ql-block">上山基本上全是这样的路,一路走来也没遇到同路登山客。</p> <p class="ql-block">下山就轻松,就顺着这条防火道下到山脚公路。</p> <p class="ql-block">穿过”藏北路”进入村道,一路平坦至结束这次运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