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中的夏商周朝代名称和都邑推定

资阳大梦

<p class="ql-block">摘要:</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朝代名称历来有自称、他称、后称、敌称等多种称呼。</p><p class="ql-block">夏朝究竟是自称还是他称?《白虎通》说:夏曰夏邑,商曰商邑。</p><p class="ql-block">商朝与夏朝是敌对方,却没有对前朝称夏的记载,殷墟甲骨文里称前朝为西邑,后世史书记载是西邑夏和夏。</p><p class="ql-block">商朝自称商,大邑商,天邑商,从不称殷,后世文献却称殷,如《史记.殷本纪》。甲骨文记载商王入商、入于商,商王是要去哪儿?</p><p class="ql-block">周朝前期谦逊自称小邦周,称夏朝为夏,称敌对方商朝时,多数称殷,少量称商。周人称殷大概是贬称?</p><p class="ql-block">夏商周跨越千年,宗庙和国都处河洛之间,三代都城都从先王居,又紧靠夏社、天室、宗庙、神都。我们推定,如果天下有且只有一个地方是夏商周三代之居,那只能是古蜀三星堆。</p><p class="ql-block">关键词:考证夏商周朝代名称、都邑地点,推定其宗庙和国都处河洛之间三星堆。</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山海经》《尚书》《竹书纪年》《史记》《诗经》《遂公盨铭文》等典籍中得知,华夏最早的朝代是夏朝,距今有四千多年。</p><p class="ql-block">但距离夏朝最近的商朝甲骨文却没有直接记载夏,而是频频提到西邑。历代商王担心西邑鬼怪加害自己,于是不断祭祀西邑。因为商人对西邑做了亏心事,担心被西邑鬼怪谋害。显然,西邑是商王忌惮之地。 </p><p class="ql-block">周朝史书被公认为最早的信史,书中不乏提及夏: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说周先人后稷是大禹的重要助手,负责“播奏庶艰食鲜食”等。周人自称是夏朝的铁杆盟友,对夏的称呼或与夏自称相同。周人普遍称呼敌对的商朝为殷,很少称商。春秋秦公簋作于秦景公时代,有铭文“虩事蛮夏”,专家们解读为威震蛮族。虩字一般解释为恐惧,可否理解为谨小慎微地侍奉蛮横的夏?这个夏字,是专家们公认的最早出现的夏字。秦人自称其十二代祖先都曾谨小慎微地侍奉蛮横的夏,意味着什么呢?</p><p class="ql-block">《尚书.太甲上》说: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大意是夏末商初,商名相伊尹亲自去过西邑夏,说明夏末商初就有西邑夏的概念。西邑夏是相对于夏都三星堆的方位而言,应该是夏的别都(倾宫、瑶台、南巢)金沙。</p><p class="ql-block">商部落的都城在商丘(南亳、谷熟),曾是商祖契的封地,大概处夏都(三星堆)和西邑(金沙)的西南边的彭州大邑一带。史载,成汤代夏后,夏人东西南北四散而逃,夏桀被商汤流放到南巢(金沙)。史书还记载,上古时帝舜、大禹、商汤、后羿等明君对待前朝有重大过失的政治领袖人物,都使用流放等方式,而不是直接处死。尧帝、丹朱、太康、夏桀等,都因为行为不端,被英明之君取代政权后,再流放到偏远之地。史书赞扬美化他们,彰显明君的仁德。</p> <p class="ql-block">《竹书纪年》:大雷雨,战于鸣条。夏师败绩,桀出奔三朡。商师征三朡(葼),战于郕,获桀于焦门,放之于南巢。成汤在鸣条击败夏师后,夏桀逃回到夏都,商汤乘胜追击,攻打三葼国(三星堆夏都)。夏桀被俘获后,流放到了他的行宫南巢(金沙)。而且商军还夺取了夏都宝玉,搬回商丘。汤的臣子义伯、仲伯由此写下了《典宝》。成汤还曾想迁移夏社到商丘,没法办成,便写下了《夏社》(今佚)。</p><p class="ql-block">春秋《叔夷钟》铭文载:成汤(代夏后)咸有九州,处禹之堵(都,阳城三星堆)。《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载:汤受命(西王母昆仑神权)而亡夏,应天变夏作殷号(自称),作宫邑于(夏)洛之阳(三星堆)。迁夏社...始屋夏社(先想迁走夏社,后又迁商都到夏社)。《竹书纪年》:成汤十八年,王继位居亳(繁、蕃、商丘),始屋夏社。《史记.封禅书》总结说:汤伐桀,欲迁夏社,不可,作夏社。</p><p class="ql-block">成汤为什么想迁而不能迁夏社,因为这里是三皇五帝诸夏的千年宗庙,祭祀中心,神权中心,成汤经过十八年的修复完善,最终把商都也迁到了夏社。夏代世室、商代重屋、西周明堂,众帝之台、千年宗庙、神都天府世代延续。三星堆青关山神庙是迄今发掘的商代时期建筑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还是两层楼建筑,就是最好的物证。</p> <p class="ql-block">《清华简.尹浩》记载的内容,印证甲骨文的记载的真实性: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天意,西王母神权授意)之败西邑夏。《尚书.舜典》:帝釐(厘、治理)下土方,设居方。此时,下土方开始重建宗庙、国都;《诗经.商颂》:洪水芒芒,禹敷下土方。下土方才真正成为一个王朝的神庙和大国都城(天下之中),这里的下即夏。《尚书.金縢》:乃命于帝庭(神都),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于下地。这里的下地就是下土方,与上天对应,一个宽泛笼统的地域概念,泛指与上天相对的所有地域。大禹成为下地、下土方之主。</p><p class="ql-block">甲骨文记载,商王武丁时期,土方(被赶到金沙的蜀夏)依然是商人的大敌,武丁每次征伐土方都会全力以赴:登人三千呼伐土方,共人五千伐土方。最终武丁征服土方,将其变为商土,武丁还不时视察此地。卜辞:王省土方。此时的土方(文献中的朔方、驭方、鬼方等)是商附属国蜀夏,它只是下土方(夏朝)政权的延续。朔是初始,以土模拟出万物形象者。驭是驾驭控制。</p><p class="ql-block">周人曾是夏人铁杆盟友,联盟蜀夏等八国联军灭商之后,再谈及夏朝,由于时间久远,基于美化夏朝的原因,就用读音相同的夏代替下。夏字有大、雅、蜀的意思。</p><p class="ql-block">周朝都丰镐(宗周、彭州),武王伐纣后,对成周洛邑东都建设提出了要求,说道:定天保,依天室… 毋远天室。… 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明确指出,洛邑是华夏天宝神都,紧邻昆仑天室建东都成周就会得到天神护佑。可见西周东都成周洛邑也在禹都阳城(三星堆),不可能在是河南安阳殷墟,也不在洛阳二里头。</p> <p class="ql-block">纵观典籍,除尧都穷桑在宝墩龙马外,禹都阳城,商都大邑商,周东都洛邑,三代都处河洛之间,紧靠夏社、天室、宗庙、神都三星堆,从先王居。三星堆及其周边的出土器物无不表明:上古中国,舍我其谁。在华夏大地出土的上古器物类型上,你有我都有,我有你们不能有。三星堆展现的正是华夏千年宗庙天府神都神圣、神奇、神秘祭天祭祖的顶层礼器和特有的祭祀仪轨。代表华夏追求太阳、光明的太阳轮及涡旋纹,代表正宗华夏图腾的龙马精神,代表君权神授的河图洛书,代表链接天地人三界宇宙观的青铜神坛,代表沟通天地、历法授时的建木神树,代表敬天娱神的金、铜、玉、石(磬)等礼乐器,代表三皇五帝祖宗百神崇拜的上百尊神像、黄金面具和图腾纹饰,代表王权的黄钺、黄金权杖、牙璋和玉琮,代表财富地位的象牙和海贝,代表身份等级的铜牌饰,代表文明胎记的十二生肖,代表无限探索精神的眼型器和纵目,代表高超审美情趣的造型雕刻绘画艺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玉石青铜设计制作技术,代表社会治理体系完善的宗法礼制,代表华夏一统万物归宗的神都气象等等,这些都是典籍所载作为上古华夏政治中心、信仰中心、天下之中、帝之下都和天府神都的必备条件。放眼天下,绝无仅有,上古中国,舍我其谁?</p><p class="ql-block">夏商周跨越千年,三代都从先王居,都城(宗庙和国都)处河洛之间,又紧靠夏社、天室、宗庙、神都。天下有且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古蜀三星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