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画展览会(之四):波斯特妮科娃演奏的钢琴版

悉尼老李

<p class="ql-block">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于1874年6月间创作的《展览会上的图画》原本是一组钢琴套曲,是为了悼念他的亡友,建筑设计师及画家哈特曼(Viktor Hartmann, 1834—1873)所作。作品创作于作曲家的全盛时期,整个作品写完只用了20天左右的时间,是他创作思想和艺术技巧完全成熟时的巅峰之作。他的钢琴乐谱在他死后五年的1886年才出版,但是钢琴作品并未获得广泛宣传。</p><p class="ql-block">1922年由指挥大师库谢维茨基委托拉威尔重新配器改编的管弦乐曲版本因为配器色彩丰富,场面充满变幻而受到热烈欢迎,流传很广。</p><p class="ql-block">穆索尔斯基与这位建筑师朋友维克多·亚历山德罗维奇·哈特曼 (Victor Alexandrovitch Hartmann)有着深厚的友谊。哈特曼四岁前父母双亡,由姨妈路易莎·伊万诺夫娜·格米利安抚养长大。受画家姨父的影响,哈特曼学习绘画并并进入美术学院,1862 年,哈特曼获得最高奖项,以优异的成绩从美术学院毕业。由政府资助他的研究生学习。他在法国度过了其中的三年。他在法国创作的三部作品后来成为穆索尔斯基《图画展览会》灵感的来源:杜伊勒里、利摩日和地下墓穴。其中在“巴黎的地下墓穴”画中左边提灯者就是他的自画像。</p> <p class="ql-block">穆索尔斯基1865年失去了关系最亲密的母亲后精神受到很大打击。1870年代初他与哈特曼相识后,因观点及兴趣爱好类似,同为孤儿而成为交情甚笃的好友。二人当时都生活窘迫,更是同病相怜。1873年年仅三十九岁的哈特曼突然逝世,对穆索尔斯基打击很大。哈特曼的过早离世让他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无法接受这一事实,他悲叹道:“为什么猫啊,狗啊都还活着,而哈特曼却死了。”</p><p class="ql-block">而穆索尔斯基最终也只活了42个春秋(21/03/1839--28/03/1881),这仿佛是二人不幸的宿命。</p><p class="ql-block">哈特曼去世后,他们的好友艺评家斯塔索夫为他主办了一个遗作展览会,穆索尔斯基观赏后,从展品中选出了他最喜欢的十一幅带有民间色彩的画作,创作了钢琴曲《图画展览会》,倾注了他对亡友的哀思和深情。他只用了20天时间就一挥而就。那时的俄罗斯受欧洲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作为五人团的成员之一的穆索尔斯基坚持创作具有俄罗斯风格的作品,让他这部作品独具特色。当时的欧洲很喜欢以风景,画作,夜晚,诗歌等为题材作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创新。代表俄罗斯风格的“五人团“的作品打破了传统德奥作品的作曲法,非常有创意,这首《图展》就是其中的代表作之一。</p> <p class="ql-block">穆索尔斯基的《图展》总共涉及十一幅绘画作品,其中包括《侏儒》、《意大利中世纪古堡》《巴黎地下墓穴》(Paris Catacombs)、和”法国杜特丽王宫”,以及《牛车》(Bydlo)、《犹太富人》(The Rich Jew)、《犹太穷人》(The Poor Jew)、《特里尔比雏鸡的芭蕾素描》(Chicks sketch for Tril by ballet)、《巴巴亚加的小屋》(Hut of Baby Yaga)以及《基辅的城门设计》(Plan for a City Gate)等。穆索尔斯基的钢琴套曲原来依赖创作的十一幅画作现在流传下来的据说只有6幅,而哈特曼当时展览的400多幅画作经过一战、二战的洗劫和后来的各种动荡,至今还存世的只剩下60多幅。</p><p class="ql-block">“图画”的原作是为钢琴作品写的,全曲以十首小曲构成,(两个犹太人的画作合二为一)。加上五个漫步(Promenade)主题的连接,各曲各以一幅图画为依据,但并非单纯描绘图画的外貌,而是深入表现作品内在的思想感情和意境。同时,音乐形式上也突破惯常公式,进行大胆革新、创造,扩充了音乐的表现力。</p><p class="ql-block">其中的 “漫步”的主题从哈特曼的画作中获得灵感,表现作曲家在展览会上漫步观画,又好像从一个展厅漫步到另一个展厅;“漫步”主题还安插在第二首、第三首,第五首和第十二首之前,通过不同的变奏表现出作曲家的情绪变化,同时让这些孤立的画可以通过这些过渡的情绪连成一个整体,构思巧妙。</p><p class="ql-block">同样的“漫步“旋律每次反复出现时都有节奏及强弱变化和变奏,反映出作者的心情。作品后半部“漫步”主题更深入到“图画”的音乐中去,成为乐曲发展的部分。</p> <p class="ql-block">通常的版本都是基于上面的16个小曲段落组成,有些演奏版本少个别的段落。比如波娃的这张图展唱片少了下面第十四首。</p><p class="ql-block">1. Promenade(第1首 漫步)</p><p class="ql-block">2. Gnomus(第2首 侏儒)</p><p class="ql-block">3. Promenade(第3首 漫步)</p><p class="ql-block">4. II Vecchio Castello(第4首 古堡)</p><p class="ql-block">5. Promenade(第5首 漫步)</p><p class="ql-block">6. Tuileries (第6首 杜乐丽花园)</p><p class="ql-block">7. Bydlo (第7首 牛车)</p><p class="ql-block">8. Promenade (第8首 漫步)</p><p class="ql-block">9. Ballet of the Unhatched Chicks (第9首 未孵化小鸡的芭蕾)</p><p class="ql-block">10. Zwei Juden: Samuel Goldenberg&Schmuyle (第10首 二个犹太人一穷一富)</p><p class="ql-block">11. Promenade(第11首 漫步)</p><p class="ql-block">12. Limoges Marché (第12首 市集)</p><p class="ql-block">13. Catacombae (第13首 墓穴)</p><p class="ql-block">14. Con Mortuis In Lingua Mortua (第14首 作者与亡友间的对话)</p><p class="ql-block">15. The Hut On Fowl's Legs (第15首 鸡脚上的小屋)</p><p class="ql-block">16. The Great Gate of Kiev (第16首 基辅的大门)</p> <p class="ql-block">过去这些年前前后后听过的管弦乐和钢琴版本不下30个,我仍十分钟爱钢琴版本,每次听到一个新的演奏版本,都会有新的认识和收获。</p><p class="ql-block">俄罗斯女钢琴家维多利亚·波斯特妮科娃(Viktoria Postinikova)的这个《图展》是第一次见到,来自我悉尼的钢琴家老爷子凯文,凯文的老师是俄罗斯学派的传承。他说这是一首代表俄罗斯风格的非常有特色的一部钢琴作品。他说弹奏这个作品需要体现对每个画面主题的叙事性,曲子的标题来源于11幅画; 在不同主题要弹出不同的节奏及触键变化,表现出丰富的细节和变化,增加作品的色彩感,这很不容易。</p><p class="ql-block">BBC音乐杂志的乐评人Jessica Duchen 曾经评论对《画展》作品的钢琴演绎通常有两种传统的演奏方法:一种是遵从原谱对细节的描述;二是尊重作品的精神而采用相对自由的一种表达,用霍洛维兹的话说是Pianostrates这些作品。我的理解是用不仅用钢琴表达出画作,还有作者的情绪和他的思想。因为是为亡友而作,忧伤和回忆是这个作品里情感的主线。</p><p class="ql-block">波娃的《画展》的风格我感觉综合了上述两种方法,她对每一段处理得都十分细腻。比如第1,3,5,8,11重复出现的“漫步“主题,每一段在音色,节奏,情绪,强弱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对比变化。她开头的漫步tempo稍慢,音色饱满,和弦弹的沉重而坚定,这是主调。第二个漫步主题反复时,减弱的触键让声音仿佛从远处慢慢走来,颇有意境;第三个漫步主题则弹得坚定而饱满,李希特的这二个段落tempo处理的都比较快。波娃弹的”古堡“主题开始的第一主题轻柔温暖,左手的和弦弹得很轻,右手轻浮琴键,好像生怕吵醒了熟睡的朋友,那种意境,仿佛思绪从久远的回忆逐渐拉近,就像电影里的蒙太奇,让模糊的记忆渐渐清晰。充满了怀旧,睹物思人,”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悲凉;波娃这首古堡(Vecchio Castello)的演奏非常出色,充满了悠悠的怅然和无尽的悲伤。</p><p class="ql-block">波娃对两个犹太人,一个富人一个穷人的对比通过触键的音色强弱把握富人的骄傲和鲁莽,穷人的唯唯诺诺,表现十分形象;“市场“一段和“鸡脚上的小屋“通过灵巧的触键快速的节奏tempo表现出另一种变幻的场景,非常生动。</p> <p class="ql-block">俄罗斯钢琴家维多利亚·波斯特尼科娃(Viktoria Postnikova )是俄罗斯钢琴学派传承的杰出代表。她出生于莫斯科,母亲是钢琴家。从三岁起,她可以凭记忆在钢琴上弹出母亲刚刚教学生练习过的作品,如此出色的音乐天分让周围的人大为惊讶。在母亲启蒙下她进步飞快,很快就被莫斯科中央音乐学院录取,七岁时第一次在乐队中公开演出。她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师从雅科夫·弗列尔(Yacov Flye)。弗列尔对肖邦,拉赫马尼诺夫,以及俄罗斯浪漫派的作曲家都十分精通。</p><p class="ql-block">波斯特尼科娃的演奏风格继承了老师的特点,极富歌唱性,乐句表现细腻,对弱奏和踏板的出色把握让她这些作品的音色控制非常有色彩感。</p><p class="ql-block">这张唱片中她的表现非常出色,是我听过的钢琴演奏家里这个作品表现最为出色的几位钢琴家之一。</p> <p class="ql-block">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波娃弹奏的“基辅的大门“,她弹的这个版本和传统的其他版本及李希特的版本都不一样。加重的和弦及特别的对钟声的强调,听起来有些像霍洛维茨改编的版本。霍洛维茨对这个作品的演绎方式属于上述Jessica Duchen提到的第二种。霍洛维茨当年改编的”基辅的大门“改动比较多,但加强了作品的交响性和庄严性;他通过加强的左手和弦模拟出持续不断的钟声,钟声嘹亮而饱满,象征着不屈与胜利;这种表现情绪的创作方法在俄罗斯作品里经常有出现;霍洛维茨的版本里象征庄严与神圣象的”钟声“不断强化,让原作的表现力更加放大。这和拉威尔的管弦乐版对辉煌和庄严的提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p> <p class="ql-block">李希特的1958年的Sofia现场版,虽然是公认的经典,唱片当年还获了唱片大奖,只可惜Philip现场制作的录音效果不佳,声音有些“飘渺”,钢琴声音像是从遥远的地方传来,夹杂着观众的咳嗽声。李希特的Sofia录音远不如他在前苏联旋律版的音效好。但大师的表现依然可以算是“神作“:他开场的漫步引子就踱的比别人快,后面段落连接的每次反复的“漫步”旋律也遛哒得比较快;而古堡一段的悲情演绎李希特处理的速度也要快一些。</p><p class="ql-block">但他对作品整体结构把握清晰明了,节奏硬朗,简洁干脆。比如古堡一段弹的忧伤怀古,哀尔不颓,悲而不废,让人动容;结尾的伟大的“基辅的大门“也弹的干净利落,有庄严和宏伟的铺垫,感觉收尾后还有些意犹未尽;</p> <p class="ql-block">相比拉威尔改编的管弦乐版《图画》中管乐起到主导性的作用,乐曲中针对铜管嘹亮、高吭的声音及木管低沉忧郁的声音特质,安排了铜管、木管的独奏乐段。铜管乐的配器的音乐和风格、情绪表达的特点发挥到淋漓精致的效果,特别是在“基辅的大门“段落铜管乐的推波助澜的加强,让原作品的表现无比辉煌灿烂。</p><p class="ql-block">世界真是有些讽刺,150年前穆索尔斯基作品里这座庄严的基辅的大门当时虽然项目并未启动,但它是俄罗斯人民不屈的象征;当年的苏联扛住了纳粹疯狂的围攻。可如今的,曾经在一个战壕里同仇敌忾的俄罗斯和乌克兰早已反目为仇,兵戎相对,“基辅的大门“更是岌岌可危。未来的基辅不知会落到什么样的结局,逃离家园的流落他乡的乌克兰人不知何时才能重回故土。</p><p class="ql-block">新年将至,想起我奶奶在世是常念叨的一句话:平安就是福。</p><p class="ql-block">27/01/2025</p><p class="ql-block">音乐札记</p> <p class="ql-block">文中引用资料来源:</p><p class="ql-block">1)Modest Mussorgsky in Words and Music ----by Davinia Caddy Read & Nicholas Boulton</p><p class="ql-block">2)Mussorgsky’s piano works by Mark Sealey</p><p class="ql-block">3) Grove Music Dictionary;</p><p class="ql-block">4) verbiefestival.com;</p><p class="ql-block">5) Festivalpagues.com;</p><p class="ql-block">6) Wikipedia </p><p class="ql-block">7) Jessica Duchen ---- Mussorgsky and his piano works</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