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峪和南窖:南岭古商道上的明珠

东方风来

<p class="ql-block">  位于房山区南窖乡的南岭古商道,是古代西南方进京的必经之路,长约25公里。往东翻过猫耳山,可到周口店奔良乡进京;往西经京西古道可到山西;向南奔涿州。繁盛时期,沿途客栈商铺众多,骡马骆驼队翻山越岭,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当时山里的煤炭、毛皮、各种干鲜果品被骡马驮出,带回来的是粮盐、布匹、糖和京城异闻。如今古商道虽已废弃,但从保留下来的水峪村、南窖村两个古村落里仍可睹到昔日风采。</p> <p class="ql-block">  水峪村起源与南岭古商道有着密切关系。唐末地方割据,卢龙军节度史刘仁恭在大安山大修宫殿,为方便通行,在水峪村一带修建出山道路,即南岭古商道雏形。后来,为逃避战乱和饥荒,许多人沿着这条古道迁徙至此。明初,大批流离失所的山西移民在水峪沟落地生根,在山间开垦梯田,形成较大规模的村庄。村子坐落在蜿蜒的水峪沟两旁,一条S型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四周群山环绕,是古商道著名驿站,商家歇脚纳凉、饮马打尖之所,曾经店铺林立、商贾云集。当时这里四通八达,既有蜿蜒于崇山峻岭间的军事栈道,又有西通塞外大漠、东连繁华都市的商旅之路,还有四面八方进香赶会的曲折香道。站在昔日古道上,闭上眼睛,仿佛能听见清脆的驼铃声、把式们的吆喝声,感受到人们带回货品的喜悦和满身的疲惫。</p> <p class="ql-block">  古宅、古碾、古中幡、古商道如今是水峪村四张名片,并因此获得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全国生态文明村和北京最美乡村等称号。水峪村建筑特色鲜明,以水为中轴,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形成别具一格的北方山村四合院风貌。房屋和道路都用石头建造,房顶用一片片薄石板铺成。现有100余套古宅、600余间房屋,保持着古风古貌。古宅类型多样,风格自由灵活。石块垒墙,石板封顶,显得古朴而坚固。石刻、砖雕、木雕和岩画等装饰工艺,雕梁画栋,则又将古宅点缀得精美绝伦。杨家大院、娘娘庙、果宅、王家大院等,都是古宅的典型代表。</p> <p class="ql-block">  水峪村东街入口处有东瓮门,下为弧形通道,上方建一供有神像的单开间小阁。古时此处水势浩大,水流湍急,“水起千波动,峪深百鸟鸣”。清乾隆年间,村民为镇洪水而修此门,并在上方镌刻“宁水”,寓意镇水患。门下有块拜山石,从前人们经过时,都要在石前拜拜远处的纱帽山。所谓“拜了纱帽山,发财又升迁”。巍峨高耸的纱帽山酷似古代官员头上的乌纱帽,虔诚的拜山人幻想着纱帽山能给自己带来官运,为自己的人生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人在修建此门时,还匠心独具地将门顶的几何中心线正对纱帽山峰顶。站在瓮门西侧,从门洞向东望去,视线与瓮门、纱帽山刚好在一条直线上,让人叹为观止。旁边有棵600余年的丁香树,每当阳春四月丁香俏,花影摇曳,暗香盈袖,与瓮门组成瓮桥丁结景观。“独坐空山思五陵,丁香花发又逢春。灯前欲共平生话,月落松窗梦故人。”(明代岳岱《山中寄张子言》)</p> <p class="ql-block">  在水峪人心目中,纱帽山是座神山,因为它是黑龙的化身。很久以前,当水峪还是一片蛮荒之地的时候,黑龙便在这里造山造河,开辟了一个安宁祥和的世外桃源。后来,有人觊觎这块风水宝地,连年征战。看到人间怨声载道,民不聊生,黑龙悲愤不已,摘下头上的乌纱帽向远方掷去,然后轰然倒地。在黑龙倒下的地方隆起一条山脉,人称长岭﹔其帽子变成纱帽山。神话中的纱帽山是水峪人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  杨家大院又名学坊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主体建筑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院门前有石鼓门墩,门上是三根分别刻有福、禄、寿的椽子。</p> <p class="ql-block">  娘娘庙建于清康熙年间,立柱横梁上有彩色绘画。与娘娘庙正殿、门楼呈一条直线的罗锅桥,为拱形结构,虽已年代久远,依然牢固如初。庙前有棵枝繁叶茂、高耸入云的银杏树,是当年娘娘庙竣工时从潭柘寺请来的,这是一棵雌树;山后的南窖村还有一棵雄的银杏树。它俩隔山授粉,很是神奇。如今村里每年在此举行公孙祈福活动。</p> <p class="ql-block">  水峪村分布着古碾128盘,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记录着水峪人的饮食、生产、风俗,是一部厚重的史书。其中有道光18年、光绪13年和33年的古碾。石碾大小不同,用途各异,最重的一盘仅碾轱就重达300多斤。2008年获得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中国收藏之最证书,是村民眼中特有的“吉祥物”,水峪村也因此被誉为“百碾山庄”。</p> <p class="ql-block">  由于水峪村移民主要来自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所以槐树便成了村里的神树。水峪村流传着一句老话:“先有大槐树,后有水峪村。”相传古槐是水峪人从山西迁移到此时种植的,“槐”与“怀”谐音,寄托着千里之外游子对故土的怀念。当年4棵古槐经雷劈、火烧、砍伐后,只剩一棵,树干上凹凸不平的密码隐含着鲜为人知的信息,那是对黄土地的记忆与思念。</p> <p class="ql-block">  大槐树广场,供奉过十二生肖神像,耍过中幡,放过烟火,搭过大棚,唱过大戏。民间艺人在此表演杂技,赢得一片喝彩声。走街串巷的货郎在此歇脚,抽一袋烟,看一会儿云,然后哼着小曲潇洒而去。孩子们放学后,在此追逐游戏,吵得老母鸡咯咯直叫。女人们在墙边推着碾子,扯些家长里短闲话。夏日的夜晚,村民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此纳凉聊天,说世道人心、天下奇闻、今年的收成、来年的打算。如果将这些场景画下来,一定是一幅暖意盎然的《山乡风情图》。</p> <p class="ql-block">  走进水峪村,仿佛一下来到传说中的世外桃源。古朴的民居静静屹立河谷两边,时光也仿佛凝固住。古树和古宅见证了村子的历史和繁荣,而古碾和石刻文字则记录了村民的生活和居住。中午时分,村里炊烟袅袅,真是“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有着陶渊明所向往的那种风骨与韵致。</p> <p class="ql-block">  数百年的历史积淀使水峪村还形成以中幡会、大鼓会、银音会、秧歌等为主的庙会文化。水峪村中幡可追溯到明永乐年间,盛于清咸丰年间。起初是作为民间自发的堂会,仅限于村民自娱自乐。每逢庙会、重大节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纳福的风俗,后演化成集体型表演相传至今。水峪中幡曾参加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垫场演出、天安门广场上的国庆六十周年献礼演出等,为北京市级非遗。而每逢节庆活动,还有大鼓会,十二面大鼓同时擂响,声势浩大,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和震撼力。大鼓斜挎鼓手身上,一边行走一边敲打,叫“走会”,是村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p> <p class="ql-block">  水峪村布局为圆形八卦图。村庄依山势而建,南低北高,南、东、西三面有水,背山面水,以水为中轴,向水而建,以南岭古商道和水系为十字轴,形成错落有序的分布形态,在平面布局上呈现出太极阴阳鱼形状。</p> <p class="ql-block">  村东长岭坨,原是自然形成的圆形土丘,村里重新用沙石垒砌,改造成平顶圆台,以象征中华民族祭祀文化的五色土填基,圆台周围镶有木格凭栏,并取名“赏月丘”。站在这里,白天得享阳光沐浴,晚上即是赏月的绝佳之处——每到春秋两季的夜半时分,可欣赏到一轮明月落到纱帽山峰之上,因有“翠顶金珠”之景。</p> <p class="ql-block">  长岭坨位于太极图的上鱼眼位置,风水学上称“乾”位。与乾位南北(阴阳)对应的是位于娘娘庙的“坤”位。北部远处长长的山梁中窖梁为村子的天然屏障,风水学里称“屏”,当地人叫“靠山”。靠山与长岭坨之间的孟港沟是风水学上的“后玄武”位置;对面南坡岭为村子的照山(望山),属“前朱雀”位置;东面纱帽山高耸挺拔,与东瓮门形成对景。这样整个村子就形成左有青龙、右有白虎护佑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水峪村文化积淀深厚。石板人家饸饹面老板杨守安竟然还有自己的打油诗集。院里院外摆放着一块块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石板,上面用粉笔字写着老板自己创作的诗词。如:“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落叶窗里灯,缠绵多少情。淅沥声,轰鸣声,茅店游客梦难成,明晨盼天晴。花飘落,满地红,大山深处雾蒙蒙,处处流水声,小院飞蜻蜓。”最后一句“小院飞蜻蜓”,仿佛是宋代著名诗人范成大笔下田园诗的画面。再如《月》:“一钩新月南山头,不论贵贱送温柔。即使寒舍木窗小,半地亮光透乡愁。”</p> <p class="ql-block">  饸饹面是当地特色美食,是将玉米面、小米面、荞麦面或其它杂豆面和软,用饸饹床子把面通过圆眼压出来,形成小圆条,食用方式与面条类似。</p> <p class="ql-block">  传统村落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古老是它的基调,文化底蕴是它的标签,在光阴的流转中,它们用独有的方式诉说着悠悠岁月,静静地雕刻着岁月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  与水峪村相邻的南窖村已是八百多岁“高龄”的古村。村名来源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村庄沿河谷而建,山沟口窄腹阔,形状如窖。南窖村历史可追溯到唐末,当时开辟了一条从红煤厂进入南窖沟到平原的山路。到了金代,南窖沟有驻军守卫,逐渐形成聚落。元末百姓为了逃避战乱,迁居南窖村。明代有山西移民来此,采煤业让南窖村繁荣起来。到了清代,南窖村因煤业的发展而达到鼎盛,成为物资集散地,一度“富甲一方”。为房山9大著名商镇之一,也是房山西北山区的惟一商镇。当年店铺林立,商业氛围浓厚,被称为“深山里的王府井”“京西小北京”。</p> <p class="ql-block">  当其他商镇在时代中消散,南窖却意外保存下古老商镇原貌,成为北京古商镇的活标本。走进南窖村,仿佛踏入一幅历史长卷,时间在此刻静止。古商街是这里的灵魂,明清及民国时期的建筑错落有致,每一块青石板、每一扇雕花木窗,都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还有许多豪宅大院,展示了精美的绘画、木雕和砖雕。这些建筑就地取材,青灰抹墙,石板盖顶,自然古朴,是明清民居的“活化石”,是京西农耕民俗文化的“根据地”,是古村落的典型,被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漫步其间,人们会被这里的宁静深深吸引,仿佛整个世界都慢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  现存1.2公里长的古商街有传统民居600余家1000余间以及36家老旧商铺遗址。从豆腐房到醋酱房,从嫁妆铺到轿子房,从糕点吃食到布匹衣锦,从米粮肉食到铁匠药铺、茶铺、鞋铺、首饰楼、钱庄等,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村内还有戏楼、瓮桥、西过街楼等公共建筑,以及果家大院、郑家大院、王家大院、李家秀才院、拔贡院、谢家大院、杨家赌场等十多个名宅大院,充满历史韵味,见证南窖村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  娘娘庙(仁义局)是南窖村的标志性建筑,位于村西,供奉碧霞元君。院内的参天古树和600多年历史的古槐树,更是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清末光绪年间,娘娘庙曾作为仁义局使用,即管理骆驼运输收费的机构。</p> <p class="ql-block">  过街楼是南窖村另一亮点,位于娘娘庙东侧,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门上“南窖村”三字依然清晰可见。门洞内放一横梁木,挡骆驼队用,以此查税。通过娘娘庙前院东南角的古槐树后的台阶,可上到二层,俯瞰整个村落。</p> <p class="ql-block">  古戏楼位于仁义局对面,建于清康熙年间,背依南山,面村临河,是南窖村的文化活动中心。戏台一侧的步道可以俯瞰全村,红叶季更是赏叶好去处,山头上有一株千年玻栎树。河的北岸建有大三间佛堂,当地人称背楼子,是为该村庙宇供奉的各路神仙看戏所用。逢年过节,村里请戏班子唱大戏时,村民们把龙王爷、玄武帝等诸神像请进观戏堂;看完戏后,再把各路神像送回庙里。北极玄帝庙建于明初,已有六百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  南窖村地处窖型盆地之中,背山面水,利于藏风聚气,具有“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村内地势东高西低,村落顺应河道向东西延伸,从村西水峪口向东,南北两侧豁然开阔,至村东龙王庙又逐渐缩窄,形成一个核型小盆地。从高空来看,南窖是一条体型丰满的鱼,鱼头在西,鱼尾在东,与村南小河平行。整体轮廓又形似“元宝”,老村位于元宝中心,新村则以老村为中心向两端延伸。</p> <p class="ql-block">  按照四象和五行来看,村子地处中土,稳定不动,颜色为黄,属正色。左青龙是东部的大房山,即今猫耳山,颜色属青,五行主金;右白虎是西部的大西沟尖,颜色为白,五行主木;南部的南坡是前朱雀,颜色属朱,五行主火;后玄武是北部的中窖梁,颜色属黑,五行主水。</p> <p class="ql-block">  村落整体地势北高南低,民居大多南北朝向,聚落呈散列状,村中有两条主街,北街是柏油路,南街是古商街。古民居、古商铺、古戏楼、古庙宇、古风俗,古韵古香,走进村子,犹如穿越了时空隧道。石板、石墙、石瓦,比比皆是。这些质朴、粗糙、放射着灰蓝色光泽的石头,尽显古村落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走进每一所古宅都会有一段故事。但这里不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村落,更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在这里,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体验到生活的美好。南窖村有银音会、灯笼会、狮子会等多个民间文艺组织。银音会因其乐器中有贵重的银锣而得名。乐器主要有银锣、笛子、笙、大镲、小镲、打鼓、铙子等,表演形式主要有“踩街”、“坐场”两种。灯笼会每年除夕举办,分青龙、火龙、黑龙、雨龙四大派,每派的教义就是一部古代名著:青龙《三国演义》,火龙《说岳》,黑龙《封神榜》,雨龙《白袍征东》。</p> <p class="ql-block">  南窖村是一个充满故事的地方。树影摇动间,耳畔仿佛响起阵阵驼铃,依稀能想象到当时车水马龙的人流和川流不息的商队。当年的喧闹繁华,如今只剩下静谧与安详,这种强烈的对比,让人不禁感慨万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