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疆行9—“游戏”盘龙

郝向阳•和风细雨

<p class="ql-block">  塔什库尔干瓦恰乡“盘龙公路”,今年被短视频炒热后,一直热度不减。这次南疆行,我特地去这条中国最美公路打个卡蹭个热,这也是行程计划之内的事。</p><p class="ql-block"> 我们从海拔5200米的红其拉普边防站开始返程。因为要赶着回去塔县,沿途的风景也无暇顾及,只是在返回途中路过“盘龙公路”拍个照,打个卡,蹭个热就完事。然后在下午2点左右回到塔县,办理完退房手续后启程返回喀什。</p><p class="ql-block"> 在314国道距离塔县方向20公里处有个岔道,继续直行就是塔县,右拐进去就是去盘龙古道。我们岔口右拐,导航显示离盘龙古道只有几公里,车至导航终点,原来这里是盘龙公路的游客接待点。这可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这里距最佳观景地还有13公里。</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不留遗憾。 问题是我们没有下车去咨询点了解有关注意事项,就不加思索冒然向盘龙古道驶去。仅仅上去几个弯道后就遇到检查站,检查站的人员特别提醒,此路段为单行线,只能上而不能下。否则驾驶证直接扣6分。这一下“慌”了,我赶忙跟检查站的人说明情况,就是想在最高点打个卡,拍个照然后就返回。结果检查站这位保安用拗口的新疆普通话非常细心的给我解释,我似懂非懂,大概意思是上面有一条路可以直接回到塔县。</p> <p class="ql-block">  我们硬着头皮开始独闯盘龙古道。实际上,我们所走的这条是新修的瓦恰公路,而所谓的“盘龙古道”,就是与之并行的个别路段仍留有古代盘龙古道的痕迹。人们习惯的将这条路统称为“盘龙古道”,以增加几份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这条盘山公路开始的上升段为大盘龙的一部分,总长度大概有13公里。我驾驶着旅行车,车头一直向上,听着发动机加油的轰鸣声让我有些“心虚”。因为正常路段油量显示可以跑120公里,从岔路如果直接回塔县也只有60多公里,油量管够。然而,拐进盘龙古道进入上升路段,油门几脚下去,油量显示急剧下降,原有的公里油耗电脑显示只剩下80公里。上升路段还远没有结束。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万一没油怎么办?想也没有用,只能硬着头皮向上“冲”。经过上百个270度的连续来回转弯道,车终于到了欧法尔斯尤浦山的山顶---乌古力牙特达板。这里的海拔高度陡然上升至4216米。与山脚下的游客中心相比,有1100米的落差。站在最高处的观景台向瓦恰乡方向望去,大盘龙接小盘龙蜿蜒曲直缠绕在群山峻岭中,且不断向1000多米深的谷底来回盘绕探底。从山顶平视对面远处的昆仑山,山顶皑皑白雪,连绵起伏。通过对比,我才亲眼目睹在两山之间的谷底,瓦恰乡与山峰峰顶的垂直落差有多大。山坳中,黑黝黝的柏油路面与四周的土黄色山脊形成明显的色差,从而更加凸显了瓦恰公路--这条盘龙是多么的优美。从无人机高空俯瞰,更像是一条盘踞在昆仑山上的一条黑色的巨龙。这条30多公里长600多个连续弯道的盘龙,它将与世隔绝的瓦恰乡与塔县县城连到一块,从而结束了瓦恰乡不通公路的历史。在过去上百年的历史里,瓦恰乡居民去山外寻亲访友、看医买药、采购物资等,都要靠双脚沿着千年古道艰难爬行,用二天多的时间翻越4000多米的雪山才能到达塔县,即使骑马也要整整一天。如遇冬天大雪封山也只能听天由命了。</p> <p class="ql-block">  如今,当地政府为解决瓦恰乡贫困脱贫的难题,本着“要想富,先修路”的宗旨,从2019年开始在旧有的路上翻新,拓宽路基铺设柏油路面,直至2024年的3月21日才恢复通车。通车后盘龙网红公路迅速出名,慕名而来的游客络绎不绝,从而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在很短的时间,“盘龙公路”或“盘龙古道”很快被网友评选为“中国最美公路”的头把交椅。与独库公路、318川藏线、壁挂公路、天门山盘山公路齐名。而大部分认识它是以盘龙为名,而瓦恰公路反而知之甚少。</p><p class="ql-block"> 目睹了盘龙公路的壮观,在兴奋之余,我收起相机和无人机准备返程。结果在山顶四处张望,找不到山下检查站那位保安所说的“回城路”。只是在路基边发现不足半米宽、也不知去向的羊肠小道。观景台旁边的小商贩告诉我,回去只能继下山,必须走完这余下的22公里下山路,绕完600多个270度急弯道,才能到了山脚下的瓦恰乡。然后再走一段“塔莎古道”就可以绕回塔县。我一听,脑袋嗡嗡作响,懵了。虽然下山全程还有60多公里,但要消耗二个多小时,原计划2点退房只能推后,油量够不够还是一个未知数了。</p><p class="ql-block"> 俗话说,上山容易下山难。对于开车也是一样。600多个连续急弯道,如果手动挡,就要手脚并用,一脚油门,一脚离合,一脚刹车,方向盘的切量必须恰到好处,而且车速控制好,不然就欲速则不达。这些高难度的动作考验我这个30年驾龄的老司机。好在每绕二百多个弯道就有一个泊车点和观景台,用于放松紧绷的神经并杜绝疲劳驾驶。走走停停,绕来绕去,真就是成了游“戏”盘龙。下来大盘龙余下的小盘龙相对好一点,毕竟海拔降低以后,人们的紧张情绪也随之放松。</p><p class="ql-block"> 车到山脚,海拔也降低到3000米左右,然而,爬在路边晕车呕吐的游客不在少数,有的就怕连车都开不了。对于我来讲,这种路习以为常,关键让我兴奋的是我们的汽车油量显示又能跑110公里。此时离目的地有78公里。比314国道岔路回塔县多了近20公里</p> <p class="ql-block">  离开盘龙公路,我们沿着614和613县道向塔县方向驶去。对于614县道来讲,道路一侧紧贴着山体,另一侧紧贴叶尔羌河,路面比较狭窄,车少路况还好,又是单行道,驾驶起来相对得心应手。只是路过村庄的时候要格外小心。万一出现安全问题,在这大山深沟里,手机信号又不好,语言沟通又不畅,救援就成了大问题。 </p><p class="ql-block"> 行驶途中,我们路过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拍摄地,让我又想起电影中的那句经典台词“阿米尔,冲!”恍然中也让我应验了那句经典广告语;《 今天“冲”过所有的弯路,今后人生尽是坦途 》。 </p><p class="ql-block"> 坎尔羊村,这里是电影《冰山上的来客》拍摄地。1961年音乐家雷振邦就是在这里为电影《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主题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就是在当地采风时听到塔吉克民歌《古丽碧塔》动人的旋律而萌发创作的。如今,我踏上这片土地,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红的好像燃烧的火,它象征着纯洁的友谊和爱情。。。歌曲好像又在我耳畔回响。雷振邦曾经创作时住过的土房子早已经被漂亮的蓝盖力房子所取代。电影中漂亮的古兰丹姆已经变为成百上千个古兰丹姆,她们个个穿着艳丽的塔吉克民族服装,载歌载舞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塔吉克服饰看着漂亮,那是在极繁主义下一针一线锈出来的,但它就是平民化、生活化。它与苏绣、潮锈截然不同,后者侧重于精品化、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  从614县道转613县道算是进入有名的“塔莎古道”。塔莎古道是从塔县到莎车县的一条古道,全长300公里,如果自驾穿越昆仑山深邃的峡谷大约需要10个小时以上。如果绕道喀什,再走高速去莎车县,共422公里大约7个小时。塔莎古道,无导航、无信号、无加油、无服务。大部分都是砂石路,路况极其危险,个别路段只能单车通行。塌方和落石可能随时发生。好在有叶尔羌河一路陪伴,兴许给你悬着的心一些安慰。遥想当年玄奘去天竺取经,回归途中,翻越喀拉昆仑山,穿越“塔莎古道”,那要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塔莎古道”,只有奔腾不息的塔什库尔干河记得它荡气回肠的历史和岁月拂过的沧桑。</p> <p class="ql-block">  从塔莎古道回塔县方向,一汪碧蓝的湖水映入我的眼帘,他就是“班迪儿蓝湖”。它被高耸入云的群山所环抱,更像是大山的孩子容不得外面的嘈杂所惊扰。站在高处望去,湖水就像是一颗蓝宝石,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幽静深邃。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角度,湖面折射出各种颜色宛如进入梦幻仙境。 </p><p class="ql-block"> 班迪尔蓝湖还有一个官方的名称--下坂地水库。它刚好处在叶尔羌河支流塔什库尔干河的中下游,塔什库尔干水库在此筑坝,把湖面抬升至海拔4000米,库容在深邃的山谷中延伸了21公里。水库每年的发电量也基本能满足当地居民用电,促进了经济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  跨过班迪尔蓝湖上的桥梁,沿着盘山公路的折返处穿过隧道后不久,迎面一座高耸入云的大山似乎要挡住回去的路。白色的山体向下不停的流沙,如果不是养路工人不停的养护,这条路早就被山体流沙所淹没。我开车急速穿过流沙路段,紧接着又是坑坑洼洼的炮弹坑,早年修的柏油路面已经被山洪践踏的面目全非。 </p><p class="ql-block"> 从塔莎古道出来,再次北接314国道回塔县县城,这比原计划整整晚了2个小时。在县城我们再次看到塔吉克雄鹰纪念碑,那振翅高飞的雄鹰目视这东方,预示着塔吉克民族迎着太阳展翅飞翔,也目送着远方的客人平安回家。 </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们南疆行开始踏上漫漫5000公里的返乡路程。我们将再次跨越喀喇昆仑山,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昆仑山脉北麓向远方的家进发。 </p><p class="ql-block"> ( 2024.9 于塔什库尔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