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杂草似的条形绿叶像一根根翠针,忠实护卫着淡蓝、红紫的单瓣花朵。黄色花药间,橙红的花柱纤细娇柔,异香扑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上海马桥、鲁汇,几乎处于同一纬度,又隔着条黄浦江。1980年,一种神秘之花在这两个乡镇悄然绽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红花,西红花!丁景耀、黄哲夫等望着异域公主,五味杂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又称番红花、藏红花、泊夫蓝。其花柱入药,能活血化瘀、凉血解毒、解郁安神。西红花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古代波斯地区,明朝时从印度经西藏传入中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菠菜、葡萄、胡萝卜、玉米、刺槐、悬铃木、广玉兰……扎根于中国大地的外来植物琳琅满目。偏偏这位洋公主太难侍候。1965年,中国药材公司从西德进口了少量西红花球茎,分配到川浙苏鲁等地试种。上海得到50个球茎,而市药材公司拿到其中的一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手捧25个球茎,毕业于北大生物系、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生的黄哲夫踌躇满志。在天马山鹿场宝地,西红花如同迷你百合发芽、开花。第二年球茎又醒,花却稀稀落落,黄硕士傻眼了。又过了一年,球茎增加不少,花无影无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种植失败的,不只是上海。</p> (黄哲夫)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硕士憋了十年。他与种植科长丁景耀等再次侍候“公主”,已是1979年。有位来沪访问的日本药企老板,不仅对上海引种西红花信心满满,他还无偿提供了700公斤球茎,并派技术人员前来辅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相近的地理条件、日本百余年的养护经验太诱人了。第二年上海市药材公司“投桃报李”,以6000美元从日本大分县引进一吨西红花球茎,在上海马桥、鲁汇地区试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阳光、空气、水分、温度、肥力是植物生长的基本要素。而西红花的难题还在于繁殖系数低、种球茎退化严重等。负责引种项目的丁景耀、黄哲夫与团队成员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经过反复试验,克服生长环境、繁殖和栽培方面一个个障碍,西红花实验性引种初步成功。</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夜间,红花绽放,如何及时采摘、加工能入药的花柱?没有专门的烘干设备,项目组采用土办法达到了技术要求。烘箱里红外线刺眼,烘房外夜幕沉沉。房内房外进进出出,视网膜反应钝了。有一天,黄哲夫与另一位同事疲惫地摸黑回家。公交车车门打开了,黄哲夫没走几步,竟稀里糊涂摔了下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初战告捷,大面积栽培推广才是实现西红花引种与资源利用的重点。种植科员工又冲上了攻坚的第二战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随着上海地区经济和工业快速发展,马桥、鲁汇地区种植用地逐渐委缩。土地资源相对丰富的长兴岛和崇明岛,是西红花理想的新家园。为了让当地百姓认识、接受并栽种西红花,许振光等种植科人员分赴崇明各地,骑着自行车深入农村,一家一户普及推广,在乡下往往一待就是一周。农村夏季蚊蝇肆虐,以至于公司推广人员有时连吃饭都要躲进蚊帐里。</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黄哲夫、许振光等选择在长兴岛开展相关的栽培试验。上世纪八十年代交通落后,尤其是长江横隔,从公司到长兴岛研究场地的路途更显漫长。为了西红花的研究,黄哲夫、许振光等人频繁往返两地,吴淞渡口的很多摆渡者和他们成了熟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新事物被接受往往不是那么容易。比如,栽培西红花为防球茎烧根,要求施用的农家肥料必须完全腐熟,但部分老农户却凭蔬菜种植经验自行其是。在许振光的印象中,有位老农妇自认为是种田的一把好手,认为农家肥腐熟是画蛇添足。孰不知植物习性有异,未腐熟的肥料最终造成了西红花的烧根减产。吃一堑长一智,交了学费之后她才不得不信服这些“年轻人”。种植西红花让农民尝到了甜头,种植面积不断扩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3年,在国家经委、国家医药管理局 “西红花球茎复壮、增产技术及推广研究项目”的支持下,上海市药材公司与中国药科大学协作,西红花在崇明地区大面积种植,西红花试种及球茎复壮、增产技术研究获得成功。这年,市药材公司进口日本西红花球茎36吨,动用外汇16万美元。至此,引进球茎之门关闭。</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5年12月,上海西红花栽培技术研究项目鉴定结果表明:上海西红花质量超过进口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87年,上海市药材公司西红花球茎复壮、增产技术,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当时我国中药行业获得的最高科技奖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红花在上海大批量引种的第七年,年产量达400多公斤,调拨量占全国90%,并出口创汇。第十年,上海种植面积达1500亩,产量960公斤。10年间上海收获西红花3000多公斤,共为国家节省外汇200多万美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90年,公司西红花研究列入国家“星火计划”。两年后,黄哲夫荣获由国务院颁发的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证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