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酱豆》的原名是《后记》,出版后成了《酱豆》,贾平凹老师每部作品几乎均有后记,这一部可能是最细腻的大型后记,故有以《后记》命其名的初衷。该作写在疫情期间,以本身实名“贾平凹”忆写人物故事,或许就是为了铺写曾经堵住心绪的林林种种。酱豆,一种民间俗常的吃食,口感浓郁过瘾、回味扎实突出,简单形容,即黄豆发酵以后再行调制或炒制的浓郁的可以大致归属在“酱香”类型的味道。也有以“《废都》续”称《酱豆》的,不无道理,那些《废都》里未及展开的细节在《酱豆》中得以娓娓详述,感觉是本着彻头彻尾的态度,如同酱豆在重料炒制前的那一道灵魂发酵程序,发酵的情形决定它的口感与回味,好比钥匙开锁,到位才行。贾老师自己说,写《酱豆》是一场排毒。</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至于《暂坐》,在西安曲江新区有一处中餐厅,据我所知晓的关联与介绍,《暂坐》中出现的茶馆原型即此中餐厅,该中餐厅又名“暂坐”,实际路过多次,以其“闹中取静”的环境格调最为显著,目前为止,尚未用过“暂坐”的饭,更加重了驰往之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什么把《暂坐》《酱豆》摆在一起说?第一,《暂坐》以拟《红楼梦》的笔法专写时不时集结于茶馆并称作“西京十二块玉”的女士们,有赞该作在主要内容的表现方面写法胜过《废都》;第二,《酱豆》把《废都》所涉及故事情节背后的丝缕来由铺开分说,贾老师自述往事,其他任何相关《废都》研究可能都有所不及,繁体完整版封面注“自传性小说”。因此,一前一后的《酱豆》《暂坐》皆源于《废都》,甚至用“纠缠”一词亦不失偏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酱豆》细密的讲述了《废都》所经历的周折坎坷,在倒叙不了了之之前的了犹未了。贾老师自己归结1991年那部大作“没有写好”的原因,当会发言,谈三个切点,政治学习不够、认识社会不准、深入生活不足。听起来深刻触魂,实际从推出时的如潮好评到不久后铺盖式批评的火冰之变看,争议从那些后来成“口”的描写内容而来,随后盗版疯狂尾随,街论巷议,一度沸腾,抽薪不止。贾老师因此困惑了十多年。原本1991年他的身体与心绪、际遇与感情都处在不佳的转折,出都市,流浪式,辗转于市区以外的周边及东府等偏静地点,要求自己每天必须写10个小时。困顿苦涩的境遇下,仍然能坚定地写,无论出于抒发,或是自嘲、倾吐、书愤、告别,等等,无异于浴过了火,期求重整与回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此宏伟雄厚的愿想,一部作品容易造成意犹未尽,况且争议几十年,所以,没有说完的话,以及补充要说的话、强调重提的话、直白坦露的话、不计限制的话,姑且形成《酱豆》《暂坐》,区别在表与里。贾老师作比,《暂坐》像走红毯参加影展,受到瞩目,《酱豆》不过正厅,径直从后门进入礼堂会场。表里两种入场式,我的感觉,《酱豆》后劲更大,有“个别谈”的百无禁忌之发力效果,豆的酵变比酒的酵变,更胜。任何时候,以小搏大,以少胜多,都是艺术创作或表达的不二法门。《酱豆》的故事,几位文友间的惯常过往,未见造奇、松弛散琐、日常行旅、公事友聚,笔在粗淡零碎,意图普世精神,轮番完整地写几位典型文化人的若干事,生动的社会环境从重要侧面得以展现,此侧如镜,人的放大呈现可以极为广阔,滴水折射江洋,沙粒洞见山岳。“后记”为名确无“酱豆”命名之寓含魔幻,社会实况双托了时事局势与人文生活,发酵得久,味道必长。</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设想鲁迅先生最后的态度:怨恨去吧,我一个都不宽恕。告知青年,也告知所有国人,他到底还是最初的精神骨气。最重要的,决定一件事情后千磨万击的坚毅。青山不改,正是此意。经过几十年都不愿让它以言未尽意的没有完全伸展的方式存世,足可揣测,起笔时贾老师的发心有多么“刚勇”。这一测,并不凭空,依据可查,合乎逻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一,自小以笔为“拳脚”,全以此开展各种表达,不爱辩论、不爱多说,但如果不让他写,他会极为难受。写,成为他的生命状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二,以50后的高龄,至今仍一两年一部长篇的出产前进着,好一派生命不休、执笔不止的气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三,以“排毒”之形容自评《酱豆》,可见当年源头大作生发时已含排毒之意。结果似乎在“急火成冰”以后毒未排尽又增加新毒,积存体内,盘桓心胸。彻底排除旧毒,原本有此夙愿,成于《酱豆》,剧毒解后,百毒难侵;</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其四,对于诺贝尔文学奖的世界级认定,并不以之为目的,在不以为然的前提下,仍然笔力长健,长篇不断。从《酱豆》彻除“积毒”为起处,轻装再战,下笔将再生新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部《酱豆》引得如上一二三四,看起来机械数理化的逻辑却适于探索,探索的意义,在于充分,不在于归类,若归了类,倒真的失之于没有“弹性”的数理逻辑。以不充分的方式,达到充分的彻底性感受,似是而非的交错不整的体会间隙,我仍然挂念与断想着贾老师对于《酱豆》的“排毒”之解。</p><p class="ql-block">(图①及封面为网图编辑 图②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