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的荣辱兴衰

胡冬梅

<p class="ql-block">北宋的荣辱兴衰</p><p class="ql-block">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最矛盾的朝代,它的文化艺术空前繁荣,经济领先世界500年,但是周边却强敌环伺,任何敌人过来都能揍它一顿。用一句话概括宋朝:有钱是真有钱,窝囊是真窝囊,这是为什么?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被手下黄袍加身,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宋太祖。为了防止发生兵变,宰相赵谱劝赵匡胤,解除石守信等人的兵权,赵匡胤当场拒绝,因为石守信是他的军中好友,他觉得石守信不可能背叛自己。但赵谱对赵匡胤说,陈桥兵变时您也不想黄袍加身啊,但是好汉架不住三个人劝啊!就算石守信不贪图荣华富贵,但是他的手下呢?赵匡胤一听直冒冷汗,于是就决定“杯酒释兵权”。那一年石守信才33岁,完全可以再奋斗30年,然后宋朝就开始了“重文抑武”的政策,这就导致了宋朝武将的地位直线下降,甚至到了后期,武将见了文臣,还得下跪行礼的地步。可见文臣的地位有多高,武将的地位就有多低。赵匡胤之所以敢拿掉武将,还有一个原因,他本人就是一个顶级武将。赵匡胤在位期间,先后灭了荆南、武平、后蜀等政权。毫不夸张,宋朝大部分江山都是他打下来的,和他打江山的还有他的亲兄弟赵光义。</p><p class="ql-block"> 公元976年10月19日,天降大雪,赵匡胤叫赵广义进宫喝酒聊天,兄弟俩开开心心聊了一夜,结果,第二天赵匡胤却离奇死亡,赵匡胤到底怎么死的,谁也说不清。只留下一个“烛影斧声”的传说,据说弟兄俩个喝酒时,有斧子掉在地上的声音。而后赵光义继位,史称“宋太宗”,赵光义继位后继承了哥哥的遗志,亲征太原,覆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乱世,统一中原。而后他还想进一步收复石敬瑭割让给辽国的燕云十六州,结果被辽国打得大败。赵光义本人身中两剑,坐着驴车仓皇逃走。七年以后,赵光义整顿兵马,发兵20万人,再夺燕云十六州,结果再次战败。一代名将杨业被俘,最终杨业绝食而死。他的故事被改编成家喻户晓的《杨家将》。</p><p class="ql-block"> 公元997年,赵光义因为战争伤病去世,太子赵恒即位,史称“宋真宗”,宋真宗不随他爹,胆小怕事。不过他有一个好宰相寇准,公元1004年,辽圣宗和萧太后亲帅20万大军伐宋,吓得宋真宗当场就要迁都,寇准当时就说,谁给皇上献策迁都,谁就该杀头,对方能御驾亲征,咱们为什么不能?辽军是奔波千里的疲惫之军,只要陛下能御驾亲征,一定能鼓舞士气击败辽军。宋真宗在寇准的说服下,亲自到前线打仗,战士们很受鼓舞,群情激愤山呼万岁。辽军大败,最后辽宋签订了《澶渊之盟》,此后宋辽之间和平了100多年,但是北宋朝廷却天真地以为,从此以后天下再无战事。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地主豪绅,醉生梦死。而政治家寇准却因为政治斗争被罢免,最终客死雷州。</p><p class="ql-block"> 眼看朝堂败坏,国事日衰,一代名臣范仲淹开启了“庆历新政”,为了整顿吏治,范仲淹开启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把不称职的官员在名册上直接划掉罢免,这就有了成语“一笔勾销”,因为过于雷厉风行,他的好搭档富弼劝他说,你这大笔一挥就罢免了人家的职务,他们的家人可要大哭一场了,范仲淹淡然地说,他们一家人哭,总好过害了千万家户让那些百姓哭好吧,这样一心为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名臣,却招到了反对派的打压,最后黯然离场。</p><p class="ql-block"> 这场改革始于1043年,至1045年,由范仲淹发动的一场政治改革运动,旨在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的积贫积弱局面。改革内容包括整顿吏治、解决冗官、冗兵、冗费问题,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通过严格考核,淘汰碌碌无为或贪腐的官员,提拔务实能吏,提高官府行政效能,改善财政和漕运状况,缓解政局萎靡。然而,由于改革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最终导致失败。因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而废止。‌“庆历新政”失败告终。</p><p class="ql-block"> 宋真宗的六个儿子中,有五个早夭,仅有一个活到成年,即宋仁宗赵祯。这种现象在宋朝皇室中并不罕见,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光义也有多个儿子早夭的情况,可见老赵家的长寿基因确实不够强大。宋真宗也算奇葩,走在大街上,一眼相中了已嫁作人妇的刘娥,赵恒不仅没把刘娥当作残花败柳,反而对刘娥一见钟情。刘娥既美貌机智,又有才艺,还有政治手腕,和赵恒如胶似漆,情投意合,美中不足就是不能生养。刘娥的机智和手段也帮助她巩固了与赵恒的关系‌。当赵恒想立刘娥为皇后但遭到大臣反对时,刘娥利用“狸猫换太子”的计谋,借助侍女李氏生下皇子,成功让自己母凭子贵,生下了赵祯,也就是宋仁宗,她最终成为皇后。这种机智和手段显示了她的聪明才智和对权力的渴望,进一步巩固了她在赵恒心中的地位。后来刘娥厚葬宋仁宗的生母李氏,让刘娥和娘家人躲过一劫。宋仁宗还是一如既往地对待养母刘娥,果然是名副其实的“仁者仁君”。</p><p class="ql-block"> 宋仁宗在位期间,文人辈出,包拯,范仲淹,富弼,欧阳修,韩琦,苏轼,苏辙,文彦博,张方平,吕夷简等,这些名臣在宋仁宗时期各展其才,推动了北宋的繁荣与稳定,成为后世敬仰的对象。 有人说宋仁宗什么都不会,没什么特殊才能,只会做官家。这就足够了。宋仁宗情商智商都在线,情绪稳定,懂得御人之术,会统筹全局,的确是个好皇帝。 </p><p class="ql-block"> 庆历新政26年后,神人王安石横空出世,他继承了范仲淹的衣钵。宋神宗的老师和王安石是朋友,宋神宗老师的很多观点都是出自王安石之口,宋神宗每天都被老师洗脑,直接成了王安石的铁杆粉丝。于是,宋神宗登基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要见见这个王安石。宋神宗很真诚地问王安石:我想成为唐太宗一样的皇帝,你有什么办法吗?王安石微笑着说:“您对自己的要求太低了,唐太宗根本不值得一提,您完全可以成为尧舜一样的帝王。”宋神宗听了很高兴,于是将王安石升为了宰相,并全力支持他的所有决定,轰轰烈烈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这次变法内容包罗万象,涉及了教育、经济、军事、政治等多个方面,这一系列改革措施,颇有一番挽狂澜于即倒,扶大厦之将倾的气魄。北宋社会也达到了百年未有之繁荣。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达了,文化也紧随其后。苏轼的豪迈,柳永的柔情,司马光的沉稳,黄庭坚的洒脱,无不彰显着这个时代的辉煌。只可惜和“庆历新政”一样,王安石变法也遭到了保守派的围攻,后来宋神宗去世,王安石一派就再也没有了靠山,小皇帝宋哲宗即位,朝政由高太后执掌,她重用了守旧派的司马光等人,对王安石一派进行了清洗,并将宋神宗和王安石耗尽一生心血的新法废除。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亲政,他陆续恢复了王安石变法的一部分内容,北宋的国力有所恢复,宋哲宗也被后人称为“天资聪萃,有为之主”,但是宋哲宗身体一直不好,年仅25岁就驾崩了,连个儿子都没留下,于是他的弟弟赵佶即位,史称宋徽宗。宋徽宗是个艺术天才,他自创的书法“瘦金体”天下无双,绘画水平也是登峰造极,他才华横溢,被人成为南唐后主李煜的转世,宋徽宗琴棋书画什么都会,就是不会当皇帝。他统治后期,奸臣当道民怨四起,最终爆发了宋江起义和方腊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被平定,但是北宋王朝已然是四处冒烟,八方起火,公元1127年,宋首都汴京(今河南开封)被金军攻破,导致北宋都城沦陷。金朝在靖康二年南下攻取北宋首都东京,宋徽宗当场吓晕,他醒过来第一件事就是,赶紧传位给儿子赵桓宋钦宗。宋徽宗这真是实力派坑娃的好爹。有其父必有其子,赵桓和他爹一个德行,胆小怕事软弱无能,即使金人漫天要价,赵桓也都全部满足。甚至连自己的嫔妃也送给金人,即便如此,金人也没有放过宋朝。金人攻陷北宋都城开封,掳走徽、钦二帝以及宗室的三千多人,而后遭遇了无数屈辱,郁郁而终,史称“靖康之耻”,北宋灭亡。 幸运的是,宋徽宗的九儿子赵构有事外出,不在开封,有幸躲过一劫,他偷偷跑到了应天府称帝,南宋王朝拉开帷幕。</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称赞“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也有提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时期的观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