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人们都说老儿子和长孙子是最吃香,最受宠的,受到特殊的偏爱,可是小舅却不是这样的。小舅排行第九,身下只有一个妹妹,男丁中排行老四,是个老疙瘩。自小就失去了父母,宠他的人不在了,没有爹妈的孩子日子不好过。大哥二哥当兵去了,四个姐姐都已成家,很难完全照顾到这个小弟。开始还有五姐可以依赖,可是五姐也外出工作了,只有三哥充当家长。三哥两手空空,又刚刚成家,一切艰难都在不言中。有时也到两个姐姐家住些日子,那毕竟不是自己的家,也不可能常住。小舅的童年就是这样一种寄人篱下的生活,总要看别人的脸色吃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也可以说灰色的童年造就了小舅灰色的性格,多少总给人一种压抑感,不苟言笑。比较沉闷,喜欢独处 。苦涩的童年,塑造了小舅倔强的性格,不善于同他人沟通,不自觉地封闭自己的内心,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是小舅为人耿直善良,刚直不阿。二姨家树峰哥、淑芸姐和我大姐都比小舅小不了几岁,他们会经常在一起玩,这时小舅显然是个头,主导着玩的过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舅命运的转折,出现在到密山连珠山四七五厂以后。 五姨自己有了工作后,并没有忘记还在家乡的弟弟,和姨夫从中牵线,让小舅也招工去了军工厂。小舅总算有了自己的归宿,也解决了家里最后的难题。虽然有五姨的照顾,节假日小舅还会回到虎林,那里是自己出生的故乡,那里有熟悉的亲人们。一开始我比较小,了解的情况不多,后来依稀记得,冬天下雪了,小舅教我们怎样用筛筐支上一根木棍,在木棍上拴着长绳直通室内,筛筐下面撒些玉米粒,大雪封地,麻雀找不到吃的,冒着风险来这里偷吃玉米。我们发现后,猛地一拉绳子,筛筐顷刻落下,便把贪嘴的麻雀扣在里面,算是大功告成。不过扣成的机率并不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印象最深的是母亲每年春节前,都要督促我给小舅写信,要求小舅一定要回家过年。小舅回来时,是我们这些孩子最高兴的时候,拍着手欢迎小舅进门。小舅往往会带来好吃的,有时也会把需要缝补的衣物带回来,让母亲缝补好。也会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带回来送给我们,我就穿过小舅给的一件黑色的铁路服上衣,我穿着正合身,人也似乎精神不少,美的够呛。你看见我的微信头像了吗?我穿的黑色铁路服上衣就是小舅给的那件。</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舅到了婚配的年龄,家乡的姐姐和嫂子都着急操心,督促舅舅找对象。终于在五姨的帮助下找到了如意媳妇,带回虎林时亲属们简直轰动</span>h8:/¥^D5MeIm3Mkx^%<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限,只得把小北炕裱糊上报纸,姑且作为小叔子的婚床,我送小舅去的时候,看到屋子已经收拾的焕然一新,就是那“婚床”太窄了,只能勉强容下两个人,三舅母给准备了崭新的被褥。新郎新娘挨家拜访,每一家都是一大家子人,弄的小舅妈晕头转向,分不清也记不住都是谁,人太多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好像小舅回去以后没多长时间,四七五厂就动迁了。那时中苏关系紧张,大有动武之势,国家决定开展大三线建设,把中苏边境线附近的军工厂都迁到了内地山区的大三线。五姨家搬到了辽宁凌源、兴城一带,小舅家搬到了太原,在那里有了儿子和女儿。</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五姨不放心这个小弟弟,派儿子大军专程看望小舅一家,这张照片就是大军和小舅一家的合影,儿子和女儿已经出息的一表人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张照片小舅已经有了儿媳妇,儿子毕诚长得很像小舅。遗憾的是小舅再也没有回过老家,我们都很想念小舅。尤其是母亲病重期间,母亲多想看看这个小弟弟。那时打个长途电话特别困难,我和大姐跑到邮局挂长途,等了老半天也没打通电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这两张照片是二姨家树林哥和淑君妹到北京时,去太原看望小舅时留下的。我都不忍心采用,小舅病的都脱了相,瘦骨嶙嶙,好不心痛。怎么又一个癌症,癌症还认门吗?小舅妈成了老一辈中唯一健在的长辈,身体还挺好,这是儿女的福分,也是我们这些晚辈的期盼。小舅,你的灵魂回故乡看过吗?虽然童年不堪回首,但那是生你养你的故乡,那里有不尽的思念,那里有惦记你的亲人。明天就是大年三十了,你过得好吗?我们晚辈都很想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把姥爷姥姥和四个舅舅的形象浓缩在文章的最后,四个舅舅的名字分别是:福、禄、祯、祥。谁说姥爷没有文化,恰好四个儿子,传统文化的四个吉祥字都占全了。在此向先辈们表示致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2025年元月27日腊月二十八</span></p><p class="ql-block"> 后 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紧赶慢赶终于在年前把系列的《忆姨怀舅》完成了,如释重负,也实现了心灵的救赎。一共七篇,我母亲的单独成篇,十个长辈我写了八篇,因为大姨、小姨无法单独成篇,但是我在二姨那篇写过她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我的水平有限,很难表达出自己的全部感受。文中肯定有不少差错,有些时间、事件会有些出入,但我认为每件事都是真实的,有的是我亲身经历的,有的是我听说了解的,绝无虚构。当然描述过程中会带有我的感情色彩,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描述出来感情色彩都是不一样的。可以说我是流着泪写完这八篇文字的,尤其是写到三舅的最后,我甚至有些痛哭失声了。别人的感觉我不清楚,我是把自己感动了,因为我是用心用情去缅怀前辈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舅的这篇多少有点仓促,因为来到年根,杂事也多,只能忙里偷闲写点。说来也怪,我的这类回忆大多都是在春节前后,可能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吧。我们怀念亲人,希望她们在天堂过得更好,也希望我们珍惜当下,健健康康每一天,我们生活的好,也是长辈们最希望看到的。全文结束,谢谢观看,亲属们多提宝贵意见,我可以随时修改的。</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