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锡克教是印度第二大教, 在印度本土有2300万教徒。锡克男人的特征一目了然:头带头巾(turban), 脸蓄浓密的胡须,腕佩手镯, 在允许的情况下腰挎佩刀。讲到锡克人,不可避免地要提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被自己的锡克卫兵刺杀。为什么总理卫队里会有锡克人?因为其骁勇善战,忠于职守和诺言,锡克人被许多要人和机构聘为保镖, 占印度人口8%的锡克人在总统卫队的180人中竟然占了1/3! </p><p class="ql-block">这次印度2周行,离开德里后的第一站就是锡克重镇阿姆利则 (Amritsar)。此处有2大看点,一是闻名遐迩的印巴边境降旗仪式,另一是参观锡克人最重要的宗教建筑:金庙(Golden Temple)。</p><p class="ql-block">下图是已举行了六十多年的瓦加-雅达瑞边界降旗处(照片上的旗帜是印度的国旗,不参与降期仪式)。</p> <p class="ql-block">1959年以来,印度和巴基斯坦旁遮普省的交界处有一个边境站。两国国土由两道滑行铁门分开,由各自边防军守卫。印方称为边境安全部队,巴方称为边境游骑兵。这两支队伍每天在日落前以夸张的姿势和动作降下各自的国旗。最大的看点是两国军人比拼谁的脚踢得高,落地时的力度大。开始时是比赛,其后成为友谊的表达,当然为了自己国家不落下风,双方都用尽全力表现,这样竞赛性的表演每天下午吸引了数千人观看。</p><p class="ql-block">印度人数远多于巴基斯坦,前去参观的外国游客也远多于后者,印方看台基本坐满了观众,巴方看台明显人气不足。不知为什么,我们这一行5人被引到VIP座位,问导游为什么,他也说不清楚。</p> <p class="ql-block">人头攒动,一遍遍地齐声唱着歌(也许是国歌)。</p> <p class="ql-block">两位印度大叔无比自豪地向世界展示他们的胸膛…和肚腩。</p> <p class="ql-block">夸张的穿戴,巴军的服装颜色较深</p> <p class="ql-block">印度侧</p> <p class="ql-block">2014年11月2日,活动在巴基斯坦的塔利班人员制造了一起恐怖行动。由于巴侧安检非常严格,原来希望在参加降旗仪式的上千人中造成重大伤亡的自爆者,25岁的巴基斯坦男子,在进到距铁门约600米处点爆了炸药,炸死了他本人和60位旁观者,炸伤了130人。降旗仪式据说只停了三天。</p><p class="ql-block">从那时起,荷枪实弹的保安人员成为了现场标配。</p> <p class="ql-block">有几位年轻印度女兵,看上去相当干练</p> <p class="ql-block">士兵的腿抬得脚尖超过头顶(以前在家试过,一不小心会把另一只脚也带离地面,结果是pg 很不争气地摔到地上,因此相当钦佩士兵们极稳的下盘)</p> <p class="ql-block">各自卸下本国的国旗,我们在结束之前5-10分钟率先离开了边防站,因而不与大车队挤在一起</p> <p class="ql-block">现在回到锡克这个特殊群体。他们是印度人的一个宗教,旁遮普是印度西北部的一个省,与巴基斯坦接壤(巴基斯坦与印度接壤的那块地方也叫旁遮普省)。它境内约60%是锡克人。当时降落在阿姆利则 (Amritsar)时,惊见所有机埸工作人员头缠头巾,脸蓄长须,吃了一惊。旋即意识到已经到了锡克地区了。</p><p class="ql-block">印度人的种性等级非常明显,去年在印尼游记中提到过,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种,前三种为高种姓,后一种是以奴隶为主的低种姓。此外还有处在社会底层的“不可接触者”(即贱民或表列种姓)。人们从名字上就能大致知道此人的社会等级,不同等级之间很少通婚。去年我带过一位第一年的女住院医,是在新泽西生长的医生,其父母也是在美国行医的印度医生,坚决不同意她嫁给一位在俄亥俄州的骨科医生(也是第二代印度人),因为男孩子的种姓比较低。当然她没听父母的,毅然出走。我们这次的导游姓辛格(Shigh),属于第二高种姓刹帝利。</p><p class="ql-block">锡克教却是提倡人生而平等,理论上来说不遵循种姓,当然在实际生活中仍然会有一些种姓考量,只是不像印度教那样严重。</p><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锡克教不拜神,而是拜教义;它教导信徒金钱的富贵不是真正的富贵,天下人不应该挨饿。另外还有一些普爱的概念,当然在具体实施中肯定有许多折扣。</p><p class="ql-block">阿姆利则金庙是锡克教最重要的庙宇,建于18世纪,据说屋顶镶、涂有750公斤黄金。该庙占地巨大,每天接受世界各地,大多是印度的尤其是旁遮普省的约10万访问者。</p> <p class="ql-block">这是当天晚上在旅店下榻就歺后去金庙看夜景,挑这个时侯去是为了避开人群,不过也还是免不了人挤人。</p><p class="ql-block">夜幕下,金庙巨大的轮廓被无数道灯光照得扑朔迷离</p> <p class="ql-block">冬天的夜晚,赤足走在路上脚冻得生痛。选择走在薄地毯上,却又因为潮湿而引发遐想:这地毯上有过多少人的光脚踩过,15%的人有脚气(足癣),我这几小时沾上了多少真菌!</p> <p class="ql-block">远望晚间的庙宇一派辉煌,仿佛真的是用黄金堆砌起来的。</p><p class="ql-block">事实上,建造和维持金庙的经济来源与政府无关,全是民间捐赠所得。锡克教徒每年捐出收入的10%给教会,众多穷人会捐出他们10%的时间为教会工作.包括建筑,清洁,以及为金庙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即施饭贡献自己的时间和劳动。</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正式拜庙。</p><p class="ql-block">先去庙外一个大厅存鞋袜,然后走过这一汪水,意为洗清浊世的污垢方能踏入金庙的土地。这水温温的,倒是流水。</p><p class="ql-block">进庙的人不分男女皆须头带帽或至少一片布。导游帮我们在小摊上买了黄布扎在头顶,方才走进了庙舍。</p>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巨大的人工湖,据说里面的是圣水,即使温度偏凉,还是有不少人下去洗澡</p> <p class="ql-block">金屋内不能拍照</p> <p class="ql-block">下面是施饭的记录。</p><p class="ql-block">金庙每天备约10万份热食,任何人走进饭堂均能有序地坐地分食。</p> <p class="ql-block">我也分到了一只铁盘,一个要装水的铁碗,和一只铁汤匙。不知为什么,突然想到电影上看到的“牢饭”,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立即觉得是对好心人的亵渎。</p> <p class="ql-block">大厅里早已坐了许多排食客. 在导游的指引下,我们也盘腿坐下,依样画葫芦把铁盘放在身前,水碗放在右侧。未己,一位年轻人过来分面饼(后来我们也去体验了一番如何做面饼)。接受者要双手向上接住面饼,放在铁盘里,然后只用右手撕开面饼,蘸着汤汁吃。</p> <p class="ql-block">这是我的午饭:包括一片面饼,一勺米饭(我婉拒了),一勺豆糊,一勺西红柿炖土豆。另外,一人推着水筒过来往每个人的水杯里注上饮水。</p> <p class="ql-block">所有人都默默地吃着,互不交谈,每个人仿佛都在完成一项严肃的任务,完事后把盘子拿到回收处,那里有许多志愿者收、洗、理、堆积这些用具。</p><p class="ql-block">至于在下,用力咽下了那块面饼,体验了一把嗟来之食的滋味后,赶紧还掉了盘子, 同时下定决心余生必须继续自食其力。这里的伙食管饱,可是没有荤菜,让我们这些食肉动物如何存活!</p> <p class="ql-block">这位大娘目光深邃,也许是吃素所致</p> <p class="ql-block">这位大爷对生活似乎十分满足</p> <p class="ql-block">歺毕,把歺具交给工作人员,看着他们像击鼓传花似地收集铁盘挺有趣的</p> <p class="ql-block">接着转到这个流水线上清洗</p> <p class="ql-block">这些大姐们熟悉的动作使人想起小时候去丝绸厂“学工劳动”时见到女工们在滚烫的水中抽蚕丝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又走到一个大厅,上百人分成十来群席地而坐,默默地削土豆,剥大蒜,为每天的10万顿热饭准备食材。这里所有的农产品,包括土豆,西红柿,大蒜,米面,都由教徒们自己种植收割奉献;这些工作人员则是自愿捐赠10%时间的教徒所组成。因此,整个巨大的操作井井有序,不费政府一分钱</p> <p class="ql-block">这老者拿下一块巨大的面团,一把把摘下向前面的台子上扔去,那大长台边上坐着的一批大姐大娘们便把面团扞成面饼,有人会把一迭迭面饼搬去下一个台面去烘烤,点油,直到成品。顺便说一句,在下也坐下来煞有介事地做了2块面饼,其中一块还破了。事后望着有如小山般高的成品馕,心想吃到我做的这2块馕的苦人儿们愿你们此后不再挨饿!</p> <p class="ql-block">这位小姑娘落落大方。看来普爱的根子要种在孩子时期</p> <p class="ql-block">这是做豆汤和土豆的巨大的锅子</p> <p class="ql-block">除了供热饭,金庙走廊里还布满了无家者。阿姆利则气候炎热,即便在冬天,一块毯子也足以御寒。当然,不知道7-9月炎热的雨季他们是怎么度过的。导游说,他们并非全是无家可归者,大部分人来城里打零工,谋一早一晚2顿和不淋雨的一席之地,攒钱贴补家用</p> <p class="ql-block">三位游客大方地让我们拍照,这些人跟被施饭的人相比又是一个不同的层次,尽管他们的信仰也许一样</p> <p class="ql-block">双手合十是一个十分普遍的动作。来印度十几天了,这已经成为一个很习惯的动作,我们每次做这个动作都会换来友好善意的微笑和谦让,从小孩到耆老都一样。</p> <p class="ql-block">秀气内敛</p> <p class="ql-block">他们主动要求跟我们这些“老外”合影。</p><p class="ql-block">据说疫情前中国游客非常多,以致不少人会讲几句简单的普通话。如今中印交恶,旅游签证归零,估计对印度的旅游业有一定的冲击,同时也让东土面孔更显稀缺。</p> <p class="ql-block">庙内的安保人员,拿的是古代的矛</p> <p class="ql-block">扫街</p> <p class="ql-block">在庙外与练摊卖食的小哥相谈甚欢,尽管10句话中有9句半是一定对不起来的</p> <p class="ql-block">随手扫了一下卖羽绒服的店,发现价格极低,一件卖500卢比(不到$6,或40人民币),心想哪怕这里一年没2个月的冷日子,这么便宜不知店家怎么赚钱,即使质量不怎么好,偶尔御个寒总不错吧。傻站了一会儿,居然连一个行人都没见停下脚步看衣服!看来在下还是多事,管闲事从太平洋管到印度洋了</p> <p class="ql-block">这块碑有着一千多人(大部分是锡克族)的血。</p><p class="ql-block">英国于18世纪中叶开始殖民印度;19世纪中叶发生过英-印冲突.20世纪初,印度人在甘地的领导下进行对英国的非暴力抵抗。1919 年4月13日,有大约15000人聚集在札连瓦拉园内庆祝锡克教的一个主要节日光明节,也包括集会抗议英国实施严格的《罗拉特法案》。在没有警告的情况下,英国的戴尔将军下令向聚集者无差别用机关枪扫射。扫射持续了10分钟,据传死亡1500人。其中有一百多人无处藏身,纷纷跳入园内一个水井而死。此次事件在英、印两国激发重大反弹,尤其时任一战后陆军和空军部长温斯顿丘吉尔,他立主撤掉戴尔将军,并处罚他。可当时许多英国上流社会人士只愿意将后者撤职,但是反对进一步惩罚。在此血案中,没有任何英方军人受到惩罚。至约10年前,时任英国总理的卡麦伦在访印时不肯向印度道歉。</p><p class="ql-block">从另一角度看,印度诗人泰戈尔决定放弃英国爵位,以示抗议。印度之父尼赫鲁的父亲焚烧家中所有有英国风格的东西。可是英国官方至今仍未向印度人民道歉</p> <p class="ql-block">札连瓦拉园的入口通道。一百年前一万多印度人就从这里进入了“屠宰场”。 </p><p class="ql-block">彼时1912年到1919年担任旁遮普省督的迈克尔·奥德怀尔支持戴尔将军,声称这次屠杀是一次“正确的”行动。但是他低估了锡克人的顽强和睚眦必报的性格。1940年的某一天,奥德怀尔被锡克人在伦敦暗杀。</p> <p class="ql-block">玛哈拉贾·兰吉特·辛格的塑像。这位锡克人是19世纪上半叶统治了西北印度次大陸的锡克帝国的开国君主。十岁那年他跟随父亲第一次参战。在父亲死后,他正值青年,为了驱逐阿富汗人屡屡征战,在21岁时获得称号“旁遮普邦大君王”。之後直到1839年逝世,他在旁遮普地区不斷擴張領土,建立了自己的帝国。其骁勇善战至今仍然为人称道。</p> <p class="ql-block">这次到印度的前两天是在德里,可是刚到时雾霾漫天,所有的建筑群都笼罩在灰色的帏幕之下。所以基本上打不了卡。希望回城上机前能有好的天气,让我们重新见识一下印度这个人口第一的国度的首都。</p><p class="ql-block">来印度前听到过许多可怕事,包括每个人都会拉肚子,今天在写第一部分访印美篇时我不争气地破防了,今天是腹泻第三天,日见好转。明天中午将飞到加德满都</p><p class="ql-block">对于普通人来说,尽管我们的经验不一定反映真实情况(一位导游,一位司机,一位年轻人走上跑下干杂事,为5个游客服务,所住的旅馆基本上是当地最好的4、5星级旅店),所遇见的人都是彬彬有礼, 或右手捂左胸,或两手合十。所以这2周的感受相当不错。</p><p class="ql-block">明天晚上会着手第二部分:泰姬陵和恒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