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为有红军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当历史的长河泛起粼粼波光,总有一些篇章在岁月的洪流中熠熠生辉,《红星照耀中国》便是这样一部不朽之作。它穿透迷雾,照亮那段波澜壮阔、热血沸腾的革命岁月。2025年1月25日,自治区“天山英才”邓红艳名师工作室的线上读书交流会如约而至。</b></p> <p class="ql-block"><b> 本次活动由崔枫老师主持,全体工作室成员共同参与。本次读书交流内容是纪实文学《红星照耀中国》,见证一个时代的觉醒与奋进,聆听历史深处传来的激昂呐喊。</b></p> <p class="ql-block"><b> 翟老师分享的题目是“红星何以闪耀 且探叙事手法”。首先,翟老师详细的介绍了这本书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采访的曲折经历。接着翟老师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这本书的写作特色。本书是报告文学,既有新闻的真实客观性,又有文学作品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真实记录采访内容和人物对话。斯诺把最原始的采访材料、录音等以原初状态记下来,充分运用了人物对话,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新闻写作的客观真实性,同时对人物的描述既有主观的感受,又具有独特的评价。比如评价周恩来时说他是“书生出身的起义者”,评价毛泽东“他有着中国农民的朴质纯真的性格”。二是对人物细节的把握,如受访者的姿势,习惯性的动作,家具的摆放和风格等详细描述。周恩来“中等个子,身体清瘦结实,胡子又长又黑,孩子气,一双大大的眼睛,深邃而温暖”。除了对人物有细节的描绘以外,还时常用环境烘托叙事的画面感。比如保安的风景,红色戏剧的舞台等。这样的叙事风格既能客观的把握人物的特征和个性,增强报告文学的真实性,还能感受到作者的立场和情感倾向。让读者对共产党的领袖有更全面而准确的认识。从而增强报告文学的生动性。三是在写作技巧的应用上用倒叙、插叙、对比、悬念、前后照应等手法。从而增强作品的文学性。比如第4~5章“一位共产党员的来历”,既有大标题与小标题之间的照应,还有内容的前后照应。</b></p> <p class="ql-block"><b> 罗敏老师,从学生阅读过程总的问题入手,指出学生阅读纪实文学,尤其是《红星照耀中国》时,存在诸多障碍。纪实文学篇幅长,学生望而却步;内容基于历史事实,初中生阅历和知识储备不足,难以理解。同时,学业压力导致阅读时间少,碎片化阅读习惯又让学生难以专注。基于此,教学目标从三方面设定。知识积累上,学生要了解纪实文学常识、长征时代背景,感受红军品质与信念,传承革命传统;阅读提升方面,掌握精读、略读等阅读方法,分析红军领袖形象,体会作者表达方式与情感倾向;思维拓展上,提升问题探究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学会用思维导图展现思维过程。罗老师进而分享了教学活动中的想法:抓特点,识人物,知路线,理事件 ,引导学生关注长征内容和艺术特色。由于《红星照耀中国》是斯诺依据苏区采访的一手资料写成,学生需了解 1936 年前后时代背景,消除阅读隔膜。同时,要避免对人物解读片面,通过细读、对比联读等方法全面认识红军领袖,教师根据学生质疑总结交流主题,突破教学重难点。</b></p> <p class="ql-block"><b> 邓红艳老师从温儒敏老先生关于《红星照耀中国》的魅力何在的评价引出分享主题,明确这本书是探索革命之路的导航灯。接着介绍了这本书的创作背景、成书过程、章节内容、阅读价值。然后详细阐述自己与学生共读这本书的阅读、教学规划,着重分享了教学本书时设计的四种课型(即课前导读课、课中推进课、课后提升课及读后展示课),教学设计有恰切的主题、阅读目标、学生任务、阅读方法及教学课时。最后,邓老师说读完此书,头脑中一直回旋着一个词“信仰”,正是有了信仰,共产党人点燃的星星之火才可以燎原;正是有了信仰,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才能取得成功;正是有了信仰,社会主义新中国才能最终站上世界的舞台。今天,当我们的神舟飞船穿梭于天地之间,当我们的高铁遍布神州大地,当我们的航空母舰游弋于太平洋时,我们可以自豪地说,《红星照耀中国》中主人公们的信仰已经开枝散叶了。今天,我们更应有坚定的信仰,我们坚信,中华人民共同努力,伟大的中国梦将会且一定会实现!《红星照耀中国》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精神宝典。</b></p> <p class="ql-block"><b> 周金莲老师分享的内容是《〈红星照耀中国〉整本书阅读与课程思政背景下革命文化作品阅读的教学探究》,周老师结合今年自治区的大思政课程比赛,所触发了教学思路和设计,接着从什么是课程思政,语文具有特有的课程思政的价值和特点,课标对革命文化的学习要求进行分享。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赏析文中的人物形象。通过查阅整理筛选老一辈革命家们的英雄事迹、人格魅力、卓越才能、优秀品质让学生产生发自内心的认同和肯定。之后,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撰写人物传记,将自己的所思所想动笔写出来。读写结合,思政教育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学生理解人物、赏析人物、撰写人物传记的过程中。在阅读《红星照耀中国》的过程中,举行读书分享会,不定期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和读书感悟,进一步探究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战士的革命信仰以及在具体事件中呈现出的精神内涵,思考如何将他们的信仰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从他们的信仰精神中汲取思想的营养,树立远大理想,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在《红星照耀中国》的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共产党一大至二十大的分享,分小组完成展示。</b></p> <p class="ql-block"><b> 余霞老师重点从《红星照耀中国》看红军长征精神展开分享。长征途中,红军战士遭遇的艰难超乎想象。从飞夺泸定桥就能深切感受到,战士们要在枪林弹雨中,沿着枪火密布的铁索攀爬,脚下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稍有不慎便粉身碎骨。但他们没有丝毫退缩,凭借着惊人的勇气和钢铁般的意志,勇往直前,成功夺取泸定桥,为红军北上开辟了通道。进而理解这种无畏生死的精神,贯穿长征全程。爬雪山时,战士们身着单薄衣物,面对极端寒冷和缺氧环境,却一步一步坚定地迈向山顶。过草地时,茫茫草地看似平静,实则暗藏沼泽陷阱,饥饿、疾病如影随形,许多战士长眠于此。但他们始终怀揣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从未放弃。最后,指出斯诺笔下的长征,让我们看到了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长征精神是红军留给我们最宝贵的财富,它激励着我们在生活中面对困难时,也要像红军战士一样,坚定信念、勇往直前,永不言败,用顽强的意志去战胜一切挑战。</b></p> <p class="ql-block"><b> 轻阖《红星照耀中国》,书中一个个鲜活的面容、炽热的理想,依旧于心间翻涌,久久无法消散。革命先辈怀揣“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毅,在沉沉暗夜中执着探寻,用热血与生命铺就新中国诞生的荆棘之路。他们的故事,是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星辰,为一代又一代追梦者照亮前行的方向。</b></p><p class="ql-block"><b>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红色精神的使命。课堂,便是我们的“战场”。如今,时代的接力棒已然交到我们手中,我们要汲取书中的精神力量,以先辈为榜样,坚定信念,把这些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化作生动的教学内容,用激昂文字点燃学生心中的理想火种,引领学生逐光前行,共同续写属于语文事业的奋斗华章。</b></p> <b>编辑:罗 敏</b><div><b>图片:杨仲玲</b></div><div><b>责编:邓红艳</b></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