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小虎李红红老师国画 2025

谢亮

<p class="ql-block">李红红画端午图,摆上桌面的有粽子、红枣、花生、核桃、河南汝瓷瓶、大佛寺茶杯、紫砂壶。用新安画风笔法,讲究线的质感。自然书写是第一位的。题款字,能说明白这一回事儿。以书入画,宾老强调的东西。画是写出来的,先生赖少其是这样做的。儒释道这一思想理论基础,是新安画风的力量核心,潜移默化影响每一个画人。这让新安画风更具时代精神。李红红水墨画,画幅不大,内容不少画外求之。</p> <p class="ql-block">李紅紅畫鮮花,方法師從先生,毛筆走線定形,再塗水墨顏色,增加意象趣味。新安畫風的時代面貌這樣,在似與不似之間,展現大寫意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张小虎:在問道的路上,寫字畫畫兒的功夫,總要下的多一些。李紅紅平時畫花鳥畫兒,花卉、樹木、古建老房子入畫常見。偶寫山水一幅,一准兒別樣。上追賓老的用筆,近取先生賴少其的線韻,努力表現一股精神勁兒。在畫面上佈滿樸味拙氣,讓厚重之感透過形態,溢出墨氣。自然書寫的一筆一劃,不受物象本身樣貌影響,會重塑所見,把意象留在紙上。張力因飽滿而生,也是畫兒的特點。新安畫風的時代意味,李紅紅身體力行,說的是讓我們畫上見!</p> <p class="ql-block">小中見大</p><p class="ql-block">李紅紅用45X45Cm的生宣卡紙,畫家裡的小玻璃高腳杯、綠蘿、生花生。所畫物象不大,拙趣在線的金石味兒上,好玩兒在玻璃高腳杯的意象形態上。花生也是以生拙的不同樣貌表現。題款字的自然書寫,把新安書風的特點,也給了不少的交待。整體畫面,也因為5個印章,形成一種張力。李紅紅努力研修新安畫風,追尋賓老的筆墨,實踐先生賴少其藝術,問道而行,還是有不少自己的體會……。</p> <p class="ql-block">李紅紅用筆,走的是新安畫風。筆上的墨,多少,心裡有數。這樣行筆,墨濃不過份。墨淡仍有墨跡。且宜出現金石韻味。線的均勻程度,有利於勁道的表現。線的運行節奏,會使墨跡有更多變化。這可以增加線條的表現力。李紅紅對線條的把握,多有自己的體會。這其中不乏對賓老和先生賴少其在用筆上的理解。這一點,曾得到廣州大學問家王貴老的認可。隨意取景入畫,李紅紅也是輕車熟路……。</p> <p class="ql-block">二月二這天早上,在小區門口,用四尺整生宣,10B鉛筆,把木棉樹的一個局部,畫了下來。二月三,再用大楷毛筆勾線。二月四,在木棉花上塗了朱砂色,花苞塗了三綠。一幅畫的完成,還是花了一些時間的。從構圖開始,取捨看到的木棉樹枝幹花朵。有選擇的塗染顏色,也是取趣,從簡。惜墨如金,在這次創作中,是又一次嘗試。傳承賴少其藝術,以儒釋道文化為理論基礎,會以一筆一墨,一點一劃,努力落實在畫作當中……。</p> <p class="ql-block">李紅紅畫虎,先用線寫出一個形。似與不似之間的,不以象來說明問題。抓住的是別於貓的特點,一種威風上身的狀態。不太好畫。多見畫虎,太象。不象的,也不在趣味中作文章,少了好多意思。難畫。能差不多,已經算是抓住了些主要的表現形式。是在生的上面走筆,在拙的上面出象。畫熟了不行,容易俗。不會畫,也不行,反反復復出不了樣兒。李紅紅把持了分寸,是不自覺的自然書寫……。嘗試一下,還行……。</p> <p class="ql-block">这花卉图,是把过年时买的年花画下来以后的成象。四尺整纸,生宣。今天李红红在画上题了不少字,使这幅画有了款识。又盖了印。画面上不可缺少的东西,说以书入画,说线的金石韵味儿,说新安画风水墨色彩的 特点,说款识书法的师古人,说入画物象的师造化……。一幅画上要说的东西,应该不少。最要说的还是绘画的指导思想:以儒释道文化为理论基础。很多时候,看书画的形式内容,追根结底,思想先导,这是最重要的。好多问题出就出在对思想理论基础的忽视。前段儿时间看微信上,有一条儿中山大学博导陈永正教授说写诗的问题:不懂得道教,就不会写诗!太尖锐了!陈教授戏言,这话得罪好多人。是啊,一点儿不假。写诗这样,写书法,画画儿,还有篆刻等等,一样!问题就这么严重!光是动手动脚,远远不行。问道而行,才是真的可以!我们的头脑要保持清醒。光傻画傻写不行!虽然事儿很难!知难而进!(张小虎评)</p> <p class="ql-block">新收的小楷筆。有試筆的想法。說動手就動手。盡可能自然一些。能輕鬆的去書寫,寫的怎麼樣,也就是這一次的理論聯係實際。久久為功。就這麼寫著,變化會有的……。在變與不變中,進取……。</p> <p class="ql-block">过年在家,清闲。想着要动动手,写一写字儿。近来常读于右任草书。也会留意林散之草书。有不少体会。这时候是个机会,把理论的东西,在实践中体现出来。这次写的字,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把于右任草书的意味吸收了进来,把林散之草书的味道和合进去。用笔求圆劲更多。线条在偏细的行笔中,柔现刚强。我以为这是学习草书后的一点儿收获。#儒釋道文化#新安画风#赖少其艺术馆张小虎、李红红、张卉卉</p> <p class="ql-block">賓老這幅較晚些時候的山水畫,是眼疾治好後的筆墨跡象。畫面上的秩序清楚。樹木枝葉的筆劃,交待的明白。山石用筆雖然快了一些,仍是一種暢快所至。石上皴擦,隨意性挺強的,把小的草木盡情以行帶草意的筆觸揮寫。慢的筆道,多在房屋和大的樹木石上體現。快慢對比形成以後的一陰一陽說,也從理論上回到實踐當中。我還是更喜歡賓老患眼疾時畫的山水,意味深遠的多,趣味隨筆墨而能更當隨時代……。</p> <p class="ql-block">先生賴少其寫的大展宏圖橫幅書法,大字用筆重寫第一劃,強調了此詞開口的語氣。這一橫的形象,取摩崖書為根據,又有己意。撇劃收勢,捺劃呼應,共同支持橫劃的左右疏展開張。展字的下半部分,以形態帶動,近大字以合為一詞。宏字應合本身含意,在隸書獲取形之體,成左右開合狀。圖字寫的小了。如能大些,鬆的視覺效果會更好。現在也有趣味。在於內部結構的密和外部框架的疏活。這圖字,還是耐看和有味道兒的……。先生的款識也是很有讀頭兒。原廣東書協主席陳永正教授,兩次當我面說,賴老的行書好!是啊,先生行書取二王筆意,又不乏宋元明清民國時期書法之典型,包含新安書風之精神。先生的行書真的好!咱新安書風,黃賓虹賓老之後,有林散之草書,這時代稱草聖。再看先生的書法,傳承了賓老一脈書風是一說,更把行書別樣寫出,匯合嶺南風氣,抒南北氣韻,在柔勁中張顯剛勁,以柔取勝,領會了賓老說的,在太極圖裡汲取秘訣……。</p> <p class="ql-block">賓老這幅畫兒,是他生命中,最後一個階段的絕響。可以從用筆上看到:線的勁道,在方折中外露。圓處,以柔化相諧,與方筆呼應。幹筆的應用,也非常明顯。濕筆很少,多是依賴墨中水份體現。這走筆澀行,也造成枯老狀態,見生命在燃燒過程中,未盡前的火力。筆跡線行,在畫面的逆勢更強。因為取拙,畫面樹木、山石等,都處在一種慢節奏的空氣當中,如一老者之精神面貌,形以外,精氣神貫穿。柔筆刻劃了山石樹木如童孩肌膚一樣的表現存在。剛筆則顯示了山石樹木如老人堅硬骨胳的身軀。有生命的物象,在畫面中得到大美的讚揚!</p> <p class="ql-block">這速寫,得先講用筆。從一開始學畫速寫,就要認准種用筆方法。無法,下筆也沒目的。抓個形,得一個表面東西。這表現形以外的,跟有感而發有關係的,還是如何走線。走在用筆的路上,這速寫便是朝一個目標去了。沒有筆法的速寫,雖然有個與別人不同的樣貌,表現力是出不來的。速寫要用功,這功,在用筆上……。這關乎認識,取傳統美學之大美一說,再努力實踐……以速寫的形式……。</p> <p class="ql-block">這速寫,一畫就是將近55年了。十五歲開始的。那年我在邢台二中讀書。一天,我的初中班主任苗國卿先生找到我,說教我畫畫兒。我不知道苗老師不會畫畫兒。我說好。那以後,我會常找時間問學苗老師。老師每次就是在椅子上一坐,說畫吧……。我是硬著頭皮畫的。畫前,老師會講註意什麼。畫了以後,老師也會講再怎麼樣。老師就這麼說著,我就這麼一直畫著……。開始多用鉛筆。有時間就畫慢一點兒的,時間少,就畫快一點兒。天天堅持。身上啥時候都有一個白紙小本本。那年代買不到小白紙本的。我家在報社,才有這采訪本用。轉眼到了1974年底,特招入伍,到了軍隊,這才離開我的繪畫啟蒙老師苗國卿先生。在軍隊,也堅持畫速寫。多利用休息時間。到了1984年底,從海南軍區調到廣州的第一軍醫大學,第二年時,有機會認識了梁照堂老師,速寫照畫,把書法學習和水墨畫的學習抓了起來。梁老師教學有方,我吃的可是獨食!感恩兩位先生的同時,又要說到先生賴少其。在先生從安徽離休回到廣州的第二年,我跟上了先生。書法和水墨畫的學習,又有了再提升的條件。很快又認識了在省書協工作的王楚材老師,他願意收我這個學生。在廣東書壇,阮退之先生、麥華三先生、朱庸齋先生,成了我的師爺。書法和水墨畫的學習,一步步深入……。這鉛筆速寫鋼筆速寫,算上毛筆速寫,應該說沒停手過,一直到現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