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苏堤忆电影

张东旭

<p class="ql-block">早几天,我们从温州北上,经绍兴到杭州,住进西湖边的一家民宿。</p> <p class="ql-block">当我漫步苏堤上、来到“花港观鱼”旁时,心里有点小激动,四十二年前,曾在这里出席全国电影发行放映技术会议,还被邀请上台发言,至今记忆犹新。</p> <p class="ql-block">当时我是攸县电影公司的技术人员,这样全国性的技术会议,只有省级电影主管部门的人员出席,怎么会要我参加呢?</p> <p class="ql-block">话说七十年代以前,还没有电视、手机,人们的文化生活很单调。电影虽然很受人们欢迎,但很多农村,一年都难得看到一场电影。</p><p class="ql-block">七十年代中后期,我国有了自己设计生产的移动式16毫米电影放映设备。各地纷纷采取措施,发展组建农村电影队。各乡镇,厂矿、村组电影队迅速发展起来。农民看电影难的问题,逐步得到改善,到八十年代,全县已有近二百个电影队,电影发行放映人员达五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电影放映是一门技术活。由于设备比较娇嫩,又要天天搬动拆装,稍有操作不当,就会造成机器故障。不是损伤电影胶片,就是影响声光质量,甚至放不成电影,而被迫中途退场。因此加强电影放映队伍的技术管理,提高放映人员的业务技术水平,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得到了省市主管部门的认可。</p> <p class="ql-block">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全国电影发行放映技术会议,在西湖“花港观鱼”旁的花溪宾馆召开。我是唯一的一个县级单位代表被邀出席会议,並在大会上发言,介绍经验。文化部副部长司徒慧敏,在大会总经报告中,对攸县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p> <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我们的电影放映员,为满足广大群众需要,日夜奔波,把革命电影送到边远山村,送到广大村民家门口的热闹场面,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广大电影放映人员,为农村发展农村的电影事业,贡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p><p class="ql-block">四十多年,弹指一挥间。也许有人忘却了那火红的年月,就像这座曾经热情接待我们开会的“花溪宾馆”,如今虽已拆除,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在我心里,仍然是一段美好的回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