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近刷到苏州春生兄制作的一小视频,将“澄泥砚”,读cheng(音沉),还是deng(音邓)问题讲的很清楚。有充分依据说明,澄泥砚自古以来就叫cheng泥砚,而非deng泥砚。而砚界还有一个似是而非的问题就是,四川攀枝花的苴却砚,究竟是读ju(音居)却砚,还是zip(音左)却砚呢?<br> 时至今日,人们一说到苴却砚,对“苴”字的念法也不统一。归纳起来,主要两种:一是发ju(居)音,另一是发zuo(左)音。前种依据的是一般的工具书,外地人通常读这个音;而后者的依据是地方音,当地人的叫法。<br> <br> 那么,究竟是ju(居)却砚,还是zuo(左)𨚫砚呢?<br><br> 要是搞清这一问题,首先要明白,苴却砚是以砚的出产地而命名的。这是多数砚种命名的惯例。如端砚、歙砚、洮河砚、松花砚,砚字前面都冠以砚的出产地名。苴却砚也是因其产于“苴却”这个地方而得名的。<br> “苴却”是古地名,原云南省大姚县设有苴却卫,后来苴却从大姚县划出来,称永仁县。20世纪60年代,苴却一带划归四川省,现归攀枝花市管辖,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境内。苴却砚用苴却石制作,其石材产于西南攀西大裂谷金沙江沿岸(四川省攀枝花市仁和区平地镇、大龙潭乡境内)的悬崖峭壁之中,这些地方属于古称“苴却”之地,故谓之苴却砚。<br> <br> </h3> <h3> 就地名而言,“苴”发“左”音,是世代生活在苴却地域人们的统一发音。清《姚州府治》中记载:“滇中地名,多有以苴字名者,姚州之大,小代苴,白马苴,大姚之苴却,镇南之苴力铺、苴水皆读为子锁切,音左”。《汉书.终军传》:“苴以白茅”,师古注有:“苴音租。夫租音与左音相近,滇人之苴字为子锁切者,其租音之转而讹欤。”说苴应发租音,这也未必确切,在《杨升庵全集》《渡泸辩》中两处提到苴却时,均写为左却:“……今之金沙江在滇、蜀之交,一在武定府元江驿;一在姚安之左却。 据《沈黎志》,孔明所渡当是今之左却也。”可见苴却之“苴”早在明代以前就读作“左”,或近似于“左”音,并一直延续至今。应该说,这是作为当地地名的正确读音。苴却砚之“苴”,读作“左”是没有问题的。<br></h3> <h3> “苴却”是我国少数民族语音的汉译,具体是彝族语音,具有勇猛、壮大、显赫之意。云南苴读作左音的历史,大概可追朔至唐代。当时的南诏大理太和城,又称羊苴咩城。今在其遗址发现许多用汉字记录彝音的砖瓦,有记为“苴”、“官苴”的,也有记为“羊左”的。这为研究苴字发音提供了历史线索。与春生兄讲古人澄泥砚也有标作“沉泥砚”的道理相同。<br><br> 因此,如果大家对苴却砚是以地名命名的这一点没有疑义,那么苴却砚就应该读作苴(音“左”)却砚,而非苴(音“居”)却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