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上停留的时光》之二/文/高书海

军旅情怀

<p class="ql-block">  江山多娇,但又忆峥嵘岁月稠。2025蛇年阴历二十六半夜,忽然飘飘洒洒飞来的一场雪,给这个冬天本就偏暖的季节,陡然增加了一丝丝寒意,至今晨八点还在密密麻麻的下着。对我们怀念已逝去的亲人的心情,不由得又多了许多凄凉和愁怅。</p> <p class="ql-block">  图/大妹妹高冀川</p><p class="ql-block"> 虽说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这句古诗对我们而言已故去的亲人,何止一人。蛇年年关愈近,越是思念已故去的亲人们。翻看这些泛黄的历史照片,遥想那时亲人们所经历的苦难和幸福生活,不由自主的泪眼婆娑。这些珍贵照片,是我三叔高文治遗留下来的,有些是他拍的,或许他当时不会想到无意中拍摄的这些照片,俨然就是我高氏家族的半部家史,其中也能反映出当时国家的形势,抗美援朝历程,民房的样式,人们的穿衣打扮,等等,这些照片已历经半个多世纪,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实属不易。三叔对党忠诚,二十多年军旅生涯,长期在部队从事政治工作,作为机要员知晓军事机密,上传下达,严守保密纪律,对外守口如瓶。据三叔家大妹冀川和笔者说:“我爸爸去世前曾说过,把我的那些文化遗存,书藉,书信,影集,书稿等都交给书海吧”。这令我这个当侄的十分感动,禁不住的悲从中来,偷偷的拭去眼角的泪花,更让我对三叔又增添了一丝从小就有的钦敬,因为三叔是老革命军人,从小就向往羡慕解放军。三叔平时知道我喜欢文字,爱好写作,叔侄间没少探讨交流,虽然我写的东西不是多么完美,不足之处不少,但那也是尽心尽力投入的一份心血。我和大妹冀川经常的讨论这些照片上的故事,所发生的年代,冀川也尽其所知告诉,冀川是三叔的长女,陪伴父母的时间长些,知道的事情就多点。三叔保存下来的这些照片,无疑是难得的,弥足珍贵的。</p><p class="ql-block">高文治简历</p><p class="ql-block">1932年7月7日出生,</p><p class="ql-block">1938-1945年在本村上小学。抗日儿童团团长。</p><p class="ql-block">1946年元月在河街上高小,献县短期训练班。</p><p class="ql-block">1947年3月-1950年11月八专区短时训练班,省立献中学习。</p><p class="ql-block">1950年11月-1955年12月在中国人民志愿军204师机要科任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56年元月-1959年3月在预备二师高炮团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59年4月-1962年在西藏昌都分区司令部任一级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62年12月-1963年8月重庆机要学校学员。</p><p class="ql-block">1963年9月-1965年7月西藏昌都分区机要科译电员。</p><p class="ql-block">1965年8月工兵136团机要股长,政治部副主任。</p><p class="ql-block">1972年2月成都军区技术侦察支队政治部主任,副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1976年2月工兵136团副政委。</p><p class="ql-block">1979年8月转业,任沧州地区第一建筑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1980年3月沧州地区建筑设计处负责人,副处长。</p><p class="ql-block">1985年6月在地区整党办公室帮助工作。整党期间巡视员。</p><p class="ql-block">1986年2月沧州地区建设局(建委)任纪检组长。</p><p class="ql-block">河北省援藏同志联谊会理事</p><p class="ql-block">1992年12月离休。2022年病故,享寿年92岁。</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他始终在工作中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坚持原则,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离休后仍然孜孜不倦,笔耕不辍,多篇文章被沧州晚板发表刊登。同战友们一起编辑出版了《高原情结》,《无名英雄在高原》等回忆录,部分作品被《跨过鸭绿江》《烽火岁月》《不落的夕阳》《夕阳放歌》等编辑部选用,著有《我走过的路》第一部回忆录。</p> <p class="ql-block">1950年高文治参军,间隔六年后首次回家探親,恰遭遇56年家乡闹大洪水,波滔汹涌,房倒屋塌。在平定叛匪叛乱紧张的战斗中,组织不忘关怀下属,特批回乡探亲,在家乡与郝傻太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毛主席说:“打的一拳开,免得百拳来”。随即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这是高文治(上右三)和机要战友在朝鲜中线浦村三聚三别留影。有的出生入死的战友,直到去世也没联系上。</p> <p class="ql-block">1952年在朝鲜战场上与赵纯善战友留影</p> <p class="ql-block">高文治1953年元山战役后留影</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元山的战役始于1950年10月25日。这一天,志愿军在鸭绿江以南50公里处的温井地区首次与南朝鲜军发生交火,打败了急躁冒进,狐假虎威的南朝鲜军,标志着抗美援朝战争的正式开始。</p> <p class="ql-block">1954年高文治(左)摄于朝鲜柴团洞</p><p class="ql-block">1:抗美援朝战争自中国人民志愿军从1950年10月19日开始秘密入朝作战后,在10月25日打响了抗美援朝的第一枪。到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定》签署为止,志愿军携手朝鲜人民军与以美韩为首的联合国军之间进行了大大小小数百上千次战斗,其中,志愿军主动或被动地发动了多次阻击战,其中有十大最为著名的铁血阻击战。按这些阻击战的规模大小和影响力,分为上甘岭战役历经43天,志愿军15军和12军的9个团、11个炮兵营、1个火箭炮营共4.3万余人先后参战,阵亡7100余人,负伤8500余人。联合国军10个步兵团、1个空降兵团、1个编练师、16个炮兵营又2个连、8个坦克连和100架飞机共6万余人先后参战,联合国军伤亡2.5万余人,其中美军伤亡5200余人。</p><p class="ql-block">2:温井战役:这是抗美援朝的第一仗,发生在1950年10月25日。志愿军与南朝鲜军队交锋,标志着新中国陆军与其他国家陆军的首次正面冲突。</p><p class="ql-block">3:云山之战:1950年11月1日至11月2日,志愿军与美军王牌部队交锋,首次显示了中国军队在现代化战争中的能力。</p><p class="ql-block">4:马良山之战:这是志愿军首次多兵种协同作战的战役,发生在1951年10月3日,对英军造成了重大打击。</p><p class="ql-block">5:长津湖之战:1950年11月27日至12月2日,志愿军在长津湖地区全歼美军一个整团,重创了美军的王牌部队。</p><p class="ql-block">6:高阳追击战:1950年12月31日至1951年1月4日,志愿军在第三次战役中攻占汉城,打开了汉城通道。</p><p class="ql-block">7:横城反击战:1951年1月25日至2月11日,志愿军在第四次战役中进行了反击,歼灭了大量敌军。</p><p class="ql-block">8:雪马里围歼战:1951年4月22日至25日,志愿军成功围歼了英军格罗斯特营。</p><p class="ql-block">9:奇袭白虎团:1953年7月14日,在金城战役中,志愿军成功突袭并俘虏了白虎团团长和美国顾问。</p><p class="ql-block">10:金城战役:1953年7月17日至27日,这是抗美援朝战争的最后一战,志愿军在地面火力上压倒敌人,为停战谈判奠定了基础。</p><p class="ql-block">这些战役不仅展示了志愿军的勇气和智慧,也对世界军事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1955年10月1日,高文治和志愿军战友们秘密回国后,驻防山东薛城留影。</p> <p class="ql-block">1956年高文治回乡探親与王清峰同学合影留念</p> <p class="ql-block">1969年10月高文治于西藏林芝留影,大门牌上方“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p> <p class="ql-block">1960年高文治在西藏昌都警备区办公楼,自己工作的办公室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1967年高文治回乡探親与王玉起(中)王永福(右)留影,王玉起曾任村支委,王永福曾在西城公社任党委书记。口碑甚好,后调任献县政府副县长。照片背后是当时著名的献县张庄教堂,东西一排排的平房经堂,高高的塔顶,十字架清晰可见。现在的教堂已发展的更好了,旧貌换新颜了。</p> <p class="ql-block">1975年在西藏拉萨西部昌都技术侦察支队任政治处主任时留影</p> <p class="ql-block">三叔高文治拍摄保存下来的我奶奶高卢氏,二奶高王氏,大姐高连生留影,否则我从小就没见到奶奶长啥模梓,幸有三叔遗存留照。照片背景好像是二爷爷二奶奶的青砖房。当时我们一家也住在这里,住的是东厢房配房。</p> <p class="ql-block">1962年三叔高文治拍摄的奶奶高卢氏和我大叔高文成,四叔高文生,胸下站着的亲叔伯哥哥高书义。从衣着穿戴上看应是在初春或冬季,穿着土布粗衣,奶奶头戴凤冠帽子,那时穿衣都是自己织布,自己缝制衣衫。我家曾有一台老木织布机和一台纺车,见过我母亲起早贪黑的织布和纺线。今非昔比了,现在时常见到人们扔到大沟里,垃圾桶旁的衣服也比那时的好看多了。但这是留下的纯真年代的朴实无华影像与无尽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1962年三叔拍摄遗存的这张照片,对我大叔自行车上驮的这个小孩,颇有争议,三叔家长妹说是我,三嫂三哥说是书义,我则看着像我已故去的二哥,到底是谁呢?我和书义兄都是61年生人,他生日比我大几个月,三叔已故,留下了无尽的迷。照片左面的青砖房是当时二爷二奶奶住的,照片后面是一条胡同小路,但照片背后还是有一个故事的,那时我三叔高文治在西藏守藏戍边,因是边防部队国家给予的待遇比内地部队要高些,三叔省吃俭用,用节余的钱和节余的票证,自行车票,花了约40元买了这辆暂新的自行车,那时自行车还是稀缺产品,并没达到普及的程度。当时高家老辈四人还没分家单过,对这辆自行车一家人爱不释手,乡亲们也羡慕的不得了。后来三叔又拿出节省的钱买了一头肥猪,一大家人高高兴兴的过了个大年。那时的人们买年货猪肉,是舍不得买这么多的。最多是买几斤解解馋。</p> <p class="ql-block">大叔高文成(左)和三叔生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我父亲在老弟兄四人中行大,是大哥,于1942年参加革命,曾带领村民工队前去保定清风店战役中支援前线,最后离休在县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庭庭长的岗位上。1998年逝世。</p> <p class="ql-block">1972年任三堤口公社党委秘书的父亲高文斌与公社干部合影</p> <p class="ql-block">高锡增曾任沧州地委共青团书记,地区工商局局长,肃宁县委副书记,自他父亲高清春始,就与我父辈们交往甚密。抗日战争时期,在尹屯惨案中,我爷爷高锡恩为救被日军围困屠杀的乡亲们,挺身而出,不惜以身赴死,被日伪军残忍杀害,砍了几刀,临走又补了一枪,同时遇害的还有同村三人。爷爷死后是高清春时常到我家,帮助料理农务,指导父辈们尤其是我大叔高文成调理牲畜,耕地播种。由此与父辈们结下了深厚情谊。</p> <p class="ql-block">这是父亲高文斌在公社办公平房前与公社干部合影。虽然老一辈人父辈们都已离世了。如今这些照片都已成为了历史,但三叔遗存的这些照片以及父辈们的音容笑貌,却永远活在我们晚辈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高书海,河北省沧州市献县人,生于1961年,1979年高中毕业,1979年底应征入伍,在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38521部队服役,酷爱学习,犹爱诗词,散文,短文,纪实文学,报告文学,和学习一些不同体裁类别的小说写作等,其诗文散见于一些网络媒体平台登载。编辑出版《献邑尹屯高家百年谱史》一书和30万字的文学诗词类书籍《书海泛舟》一部,县图书馆收藏。电子版四十万字的长篇纪实文学《岁月留痕》一部,以及《献邑尹屯高氏百年家谱》电子版。沧州诗词楹联学会会员,沧州老年文学社,夕阳红读书会会员。</p> <p class="ql-block">谢谢各位亲友们阅览,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幸福,万事顺遂。(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2025.1.27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