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胡适之不甚懂诗

我本野草,见惯惊扰。

<p class="ql-block">胡适先生是民国时代著名的文化学者,也是名动海内外的头号公知,还是荣获13个博士头衔的胡博士,可谓红极一时。他的朋友很多,从学界到商界,从民间到政坛,从贵胄明星到宣统皇帝,几乎都有他的朋友。一时,人们以“我的朋友胡适之”而自荣。本人虽不识胡适之,但也不妨以“我的朋友胡适之”自荣一下,脸儿够厚吧!这就是题目冠以“我的朋友胡适之”的缘起。</p><p class="ql-block">‍无须考量,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也是白话文运动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的诗集《尝试集》是白话文运动的一大实绩。兹择录胡博士一首白话诗《蝴蝶》,奇文共欣赏。</p><p class="ql-block">‍ 蝴蝶</p><p class="ql-block">‍ 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p><p class="ql-block">‍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p><p class="ql-block">‍ 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p><p class="ql-block">‍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p><p class="ql-block">‍这首诗句式整齐,句句押韵,虽然有“孤单”、“上天”等重复词语,但也不失为一首诗,这种儿歌体比薛蟠体“两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不知要强上多少倍。至少我们的初中同学写不出胡博士的“蝴蝶”诗,岂止初中同学写不出,就是李白杜甫这些大家也难写得出,也许只有诗歌鼻祖屈原可写得出,没有实证,只是臆想而已。</p><p class="ql-block">‍ 胡博士的诗歌水平高得无人能及,实在是我们中华文学的一大骄傲。</p><p class="ql-block">‍ 胡博士的文学水平高,给人挑刺的水平也高得离谱。</p><p class="ql-block">‍ 1957年,伟人写了一首词作“蝶恋花”,以纪念夫人杨开慧和战友柳直荀。全词照录于下:</p><p class="ql-block">‍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p><p class="ql-block">‍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p><p class="ql-block">‍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p><p class="ql-block">‍ 忽报人间曾伏虎,泪水顿作倾盆雨。</p><p class="ql-block">‍伟人在词的下面还有一自注:上下两韵,不可改,只得仍之。</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们可爱的胡博士被搔到了痒处。原因是他看到了词的缺陷,认为此词不能两韵。为此,可爱的胡博士还专门请教了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得出了蝶恋花词破韵了。于是,胡博士下结论说,伟人的蝶恋花词作没一句是通的。</p><p class="ql-block">‍胡博士太可爱了,太博学了,太高深了,太文学了。我们没有他那样的诗歌水平,以至于我们有点食古不化,胶柱鼓瑟,刻舟求剑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只知道诗歌是要表达感情抒写心志的,一句话,诗要意境,达意写志而已。格式、韵律、对仗等只是形式罢了。</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胡博士是否还记得林黛玉先生关于诗的高论,应该记得吧!胡博士毕竟是鼎鼎大名的红学专家嘛。那林黛玉说过,诗的格律究竟还是末事,若有了奇句,有了新意,那些个平仄、对仗,韵律都可忽略,这叫不以词害义。不能以词害义,难道可以因韵害意吗?</p><p class="ql-block">‍当然,诗词要讲究韵律,讲究格式,讲究平仄,不然就不能叫诗叫词。但也不能为了格律而格律,妨碍了表情达意。立意新颖独特,又琅琅上口,便于记忆,那便是好诗,没有那么多花里胡哨的瞎讲究。</p><p class="ql-block">‍ 又且,蝶恋花破韵了,伟人自己已经注明,何须别人多费口舌,闲来置喙!</p><p class="ql-block">‍其实,古人写诗多有突破形式限制的先例。汉高祖的《大风歌》一共三句:“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首诗的句式就不规范,哪有只写三句的,至少也要写上四句嘛,这才合乎规矩。然而,汉高祖就写三句,还千古流传了下来,从没有人说过诗式不规范诗句不通顺。</p><p class="ql-block">‍唐代有一位诗人叫陈子昂,他写过一首诗《登幽州台歌》。就凭这一首诗,陈子昂就可横绝千古,登临唐诗之巅,就连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也要退避三舍。诗圣杜甫在《陈拾遗故宅》中就盛赞说:“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杨马后,名与日月悬。”可见陈子昂是多么伟大牛气的诗人。</p><p class="ql-block">‍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这首诗被誉为“唐诗之祖”,句句是名句,但却不押韵。虽如此,也难掩千古名诗的光辉。任你怎样的博学,怎样的公知,也难写出这样水准的千古诗作。当然,胡博士的蝴蝶诗或许略胜一筹也未可知,至少也可以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比肩吧。因为,陈子昂是唐诗之祖,我们的胡博士也是现代公知之祖,大有可方比之处也。</p><p class="ql-block">‍《登幽州台歌》这样的名诗却不押韵,我们的诗歌研究者就想不开了,于是就绞尽脑汁想出了弥补的办法。他们说,这首诗还是押韵的,只不过唐人读“者”为“za”,这就和“下”押韵了。真是好解释,好手段。</p><p class="ql-block">‍其实,押韵与否,一点也不影响诗作的成就和伟大。即使不押韵,陈诗的光辉照样能照彻心灵,冠绝古今。</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律师要求很严。以律绝为例,既要押韵,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都要押韵,而且要求押平声韵。其实,第一句押韵,要求比较松宽。比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p><p class="ql-block">‍停车坐爱枫林晚,双叶红于二月花。</p><p class="ql-block">‍诗的第一句和下面几句不相协。人们就忙出来替杜牧圆场,认为“斜”应读xia。其实第一句本来可押韵,也可不押韵,何必硬性规定读xia呢?据说现在又改回了原来的读音,人们反倒不习惯了,在网上还吵吵了半天呢。</p><p class="ql-block">‍大诗人杜牧的《山行》之所以有名,全在于后一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把秋景描写得绚丽生动,好想亲见亲历一样。第一句即使不押韵,也影响不了“霜叶红于二月花”那浓烈可爱的色彩,也影响不了绚烂醉人的意境。</p><p class="ql-block">‍什么叫诗歌?有韵律节奏,有新颖意境,有深远意涵,还要好读顺口,这便是好的诗歌。至于平仄、押韵、对仗等,究竟是形式而已,不可拘泥,不可死板。</p><p class="ql-block">‍我如此解说诗歌,不知胡博士和那些食古食洋的公知是否认可。也顾不得考虑了。</p><p class="ql-block">‍不过,形式虽是末事,但也不可不讲究,否则,就诗不叫诗,词不叫词了。</p><p class="ql-block">‍律诗除了要讲平仄押韵,更要讲究对仗工整。只是不要以词害义,以韵害意罢了。</p><p class="ql-block">‍杜甫是诗圣,是律诗的天花板。杜之能有诗曰:“佛让王维作,才怜李白狂。晚年律更细,独立自苍茫。”高度赞美了杜甫律诗的伟大成就。即便杜甫这样的律诗大家,也有不对仗的情况出现。他的《月夜》一诗是很有名的。兹照录于下。</p><p class="ql-block">‍ 月夜</p><p class="ql-block">‍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p><p class="ql-block">‍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p><p class="ql-block">‍香雾云鬓湿,清辉玉臂寒。</p><p class="ql-block">‍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p><p class="ql-block">‍律诗的对仗要求极为严格,中间两联必须对仗。但杜甫的这首律诗中,第二联突破了律诗对仗的框框,“小儿女”和“忆长安”无论如何都对仗不上来。但是,瑕不掩瑜,这依然是一首著名的律诗。</p><p class="ql-block">‍律诗要对仗,但对仗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心意,当对仗影响了意思的表达,诗圣杜甫宁可不要对仗,也不能损害了意思的表达。</p><p class="ql-block">‍杜甫诗出现了不对仗的情况,爱杜诗的人觉得不应该呀,于是就有人跑来圆场,跑来解释。终于想出了堂皇的释词:这首诗是半对半不对。就是说这首诗虽然对仗不上来,但和对仗也差别不大,一句话,此诗还是合乎格律规范的。</p><p class="ql-block">‍这样解释,我想,胡博士应该会满意的,就是不知道杜甫老先生会不会对我们感激涕零呢?</p><p class="ql-block">‍我分明感觉到诗圣杜甫瞥来一束鄙夷的目光。</p><p class="ql-block">‍杜甫对格律要求的选择,不知计较格律韵律的胡博士又会作如何想呢?我不由得弱弱问一句,胡博士真懂诗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