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 专家更要识别真伪

微语留言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观察与思考•</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基础教育专家更要识别真伪</b></p><p class="ql-block"> 我们注意到,这些年教育界冒出的“教育专家”实在太多,乃至最不缺的似乎就是“教育专家”了。随便上网便可看到,四处都是“教育专家”亲临现场指点教育迷津的论坛。面对“教育专家”鱼贯登场、真假难辨的各色论坛、讲堂,旁观者显然需要追问一句: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他们真的一辈子都在埋头从事喜欢且有意义的教育事业吗?他们的真知灼见真的符合教育规律?</p><p class="ql-block"> 就我国的基础教育而言,各类教育教学专家的确很多,但确也鱼目混杂,有中小学一线干部教师欢迎的真专家,也有名不符实、不受欢迎的伪专家。对于广大中小学干部教师来说,应理性看待专家,不要盲目崇拜专家,更要注意识别真伪专家。</p><p class="ql-block"> 客观地讲,基础教育专家有官方评选和民间舆论赋予两种形式。依照常规,获评高级教师职称,即可称为专家,如此说来,每所中小学校至少拥有10%至30%左右的专家,可谓专家遍地。而社会上(本单位)的人们却把在某一领域(或方面)有专长的高手能人称为专家,例如他们为社会为业界提供了思想理念、案例做法、发明专利等,教育教学教研及管理效果突出,能时常提供公开课、示范课、业务讲座等。现实情况是,高级职称获得者不一定是民间认可的专家,而民间认可的专家短时间内不一定能评上高级职称,因为获评高级职称需要教龄、工作业绩等基本条件,需要一定时间的要素积累。</p><p class="ql-block"> 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涉及面很广,如:班级(学生)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学校管理;教育评价等,方方面面都有很强的专业性。通过实践,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涌现出的精通者、智慧者,他们熟悉了解基础教育实际,具有一定的理论素养,形成了自己独到的见解与策略,落实操作起来确有实际效果,被广大基础教育同行尊称为专家,即民间舆论赋予的专家。这样的专家肯定会受到中小学干部教师、家长学生的欢迎与推崇。</p><p class="ql-block"> 多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基础教育界越来越重视理论指导、专家引领,区域与学校不时聘请一些知名专家作培训讲座、业务报告,借以提高一线干部教师的理论素养,把握具体改革创新的方向与做法,增强行动自觉。这种做法无疑是正确且应该的,所聘专家大多来自中小学教育教学一线的干部教师或教研人员,他们拥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且工作效果突出,实践过程中逐步总结形成了自己独到的教育教学理论、理念与做法,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甚至更加注重实践层面的落实与介绍,他们的讲解贴合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语言平实准确,见解与做法可传播可借鉴可复制,启发性、操作性较强,并能现场解答干部教师提出的实践操作层面的疑问与难题,因此基础教育一线成长起来的专家更受中小学干部教师的认可与欢迎。</p><p class="ql-block"> 不过实际观察发现,有的区域与学校比较在意专家的知名度,倾向于聘请外地具有较高地位、较高名望的专家教授,而这些专家教授远离基础教育一线,不熟悉教育教学、学校管理场景,不了解学生表现与学情,只关注学术理论的“高大上”,他们严重脱离教育教学实际,当属闭门造车,空想作文,编造理论与说法,纸上谈兵,理论与实践存在较大差距,因为离开了实践研究教育无异于空中楼阁;或者干脆“拿来主义”,照抄照搬别人的研究成果,没有自己的感悟、认识与理念。他们讲的只是理论、见解,缺少一线干部教师实际需要的操作方法与做法,被人们锐评为“理论无原创,实践无着落”,没有实际借鉴运用价值,不能现场准确解答操作层面的疑问与难题,因而不受一线干部教师的待见。一线干部教师普遍认为,这些专家教授讲述的慷慨激昂、总结的全面细致,但具体到如何操作?总觉一头雾水、不知所措。这样的教育专家,通常被人们戏称调侃为“砖家”,即搬砖的专家,只是别人教育教学理论的“搬运工”,不能解决任何实际问题,一线干部教师一般不高看这样的“砖家”。</p><p class="ql-block"> 由此看来,专家也有真伪之分。不仅在基础教育系统,其他任何行业、任何领域都是如此。紧贴实际的理论与做法肯定受欢迎,而那些远离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的理论与见解因缺乏实用性、可操作性会被中小学一线干部教师视而不见或迅速丢弃。</p><p class="ql-block"> 戒空谈、重实效。鉴于广大中小学一线干部教师十分看重实用性、可操作性的实际,区域教育与学校领导在组织教育教学业务培训时,应该秉持重应用轻理论、重业绩轻职称、重实用轻名号的指导思想,注重从本单位同事中挑选在班级(学生)管理、学科教学、教育科研、家庭教育、家校共育、各项管理等方面做得有特色、有效果的干部老师,走上培训讲台现身说法,作经验分享与集体研讨,实践表明,这种做法的启发性、实用性更强。其次聘请外地外校优秀的一线教育工作者,首先深入课堂听课,了解老师课堂教学实情,听完课再和老师们座谈交流,有说课,有评课,有争论,有研讨,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或者首先查看了解学校管理的主要方面,与学校领导交流座谈,明确学校管理的亮点与特色,剖析学校管理的疑惑与难点。然后集中起来由所聘专家结合了解掌握的教学与管理实际作专题报告、业务讲座,其针对性、时效性会更强。而培训内容一般包括教育、教学、教研、管理、家校合作等细目。当然,如果组织大型系统性业务培训,可以适当聘请熟悉的知名的专家教授作理论启发与辅导,促进教师(管理干部)专业成长。</p><p class="ql-block"> 如能这样分层次组织互动式培训与指导,实际效果应该更好一些。建议区域与学校不妨一试。</p><p class="ql-block"> 最后总结三个要点识别真伪专家。要看讲的如何;还要看是否提供解决方案,落实的效果怎样;是否能够现场接受咨询,准确解答疑问与难题。这三条识别判断标准对衡量评价专家的报告(讲座)效果、一线教学名师的教育教学效果都是通用的。</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暑名微语留言,发布于2025年1月26日的新浪微博。后修改为《对基础教育专家的再认识》被北京公众号学人智汇(原校长传媒)于2025年5月21日实名推送。东方文学网于5月23日实名发布。被搜狐网转发,收入百度辞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