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时光匆匆,新春将至,2025展现眼前。</p><p class="ql-block"> 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当这一年回忆在眼前徐徐展开的时候,最难忘、最暖心的莫过于那些努力生活的画面。年愈八旬的我,一路走来,遭遇生活和健康的挑战,直面迷茫,我们四零后这一代,价值给了社会,心血给了家庭,辛劳给了子女,容颜给了岁月,但夕阳要留给自己。为了忘劫的纪念,十几年前我翻阅自己几十年的日记、平时的生活记录、工作和生活的点滴记载,经过将近四年的时间写了一本回忆录《蹒跚的足迹》。</p><p class="ql-block"> 这本小册子一出世,便流入了部分同学、同事的手中,他们用文字记录了读后的感言和赞许。</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下面选几位老同学的点评。</p> <p class="ql-block">王和歧:曾任潞安集团副总经济师,调研室与史志委员会主任,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中国煤矿书法家协会理事,山西省书法协会会员,山西省作家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山西省中老年书画家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煤矿作家协会理事,中国辞赋家协会理事。</p> <p class="ql-block"> 滿江红</p><p class="ql-block"> 赠魏杰斌</p><p class="ql-block"> 圪坨书生,土屋筑,衡漳岸上。糊糊饭,黄土觅食,母子惆怅。“兄弟同登”,(注1)再造勋,(注2)天佑魏祥“九合堂”。(注3)好家传,碧波村东流,“九海”芳。(注4)</p><p class="ql-block"> 鱼龙化,恋学堂,初高中,在张庄。逢“文革十年”,死生来往。五七大学成高材,从业人生曲狂想。琴瑟和,夕阳无限时,梦休放!</p><p class="ql-block"> 读《蹒跚的足迹》有感</p><p class="ql-block"> 王和歧</p><p class="ql-block">注:(1)魏氏家族东院大门上曾悬掛闫锡山的题匾《兄弟同登》</p><p class="ql-block"> (2)西院大门上曾悬掛闫锡山的题匾:《再造奇勋》</p><p class="ql-block"> (3)“九合堂”系魏姓堂号</p><p class="ql-block"> (4)“九海”为魏氏家族我等辈的九位祖父</p> <p class="ql-block">陈建荣</p> <p class="ql-block"> 缘思流年</p><p class="ql-block"> 陈建荣</p><p class="ql-block"> 魏杰斌同志邀我为他的回忆录《蹣跚的足迹》作序,我很乐意,却不知从何写起。说是乐意,是源于同学间的情谊;说不知从何写起,是因为我对自传体文学作品的研究甚少。</p><p class="ql-block"> 杰斌出身贫寒,幼年丧父,疾病缠身,但天性倔强,从不屈服命运的摆布,以顽强的毅力战胜病魔。从小学、中学直至大学,一路品学兼优,历尽千难万劫,以自己的成长成熟为半径,画出了自己的生命之圆。</p><p class="ql-block"> 初读杰斌的回忆录,感慨万千,文章里每一个章节如同活着的画面,少年吋的勤奋坚強,壮年的的成熟老练,及至暮年时的从容与淡定,整整横跨了半个多世纪。岁月艰辛,那真的曾是一种难言的煎熬。杰斌出生在解放前,经历了大跃进,吃食堂,度灾荒,四清,那个要十五年赶超英美,轰轰烈烈搞运动奔共产主义的年代,摧残了多少人,但庆幸的是终于赶上了好时光,回首几十年岁月,虽跌忘记了过去,就觉味着背叛。愿杰斌这部回忆录能给我们留下一代人的回忆,给下一代以生命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流年荏苒,缘思绵长!宕起伏,却也几多精彩,几多充实。</p><p class="ql-block"> 我与杰斌大学同窗,步入社会同厂工作。时代变迁,命运变幻,后虽不在一起工作,但也常来常往。</p><p class="ql-block"> 前些日子他拿着他的回忆录来我我。我连夜拜读,眼睛几度湿润,能读到杰斌这部回忆录,我觉得是件幸事,因为这不仅是他的回忆录,还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回忆。列定说过: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愿杰斌的回忆录能给我们留下一代人的记忆,能给下一代以生命的启示。</p><p class="ql-block"> 流年蓓苒,缘思流年!</p><p class="ql-block"> 陈建荣</p> <p class="ql-block">陈建荣,原长治市中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 仁兄,我带着病体一天时用不到三个小时拜读了你的大作。伟大感人的母親深情,痛苦难忘的少年时期,狂热残酷的文革岁月,还有繁重愉快的劳动工作场景,以及患难的爰情和艰辛的突如其来的家庭生活变故,从一个侧面写出了我国当代上党地区贫苦农民及其子弟伴随着共和国成长而求生、求学,幢幢未来的变迁时。全书叙事紧凑,文字生动活泼,闪烁着善良的人性光辉,是研究长治地区文革史实,地区办学,中小企业生存发展不可多得的一本资料,是本地区同时代人传递正能量的一部可供存史鉴今的教材。读来令人心灵震撼,不禁为你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坚强的人生态度而肃然起敬!最后,把最迁我在病榻旁吟成的四句话写在这里让我们共勉:当初乡村一少年,外出求索步履坚。闯关迈坎自奋斗,人生七十多磨难。</p><p class="ql-block"> 安爱堂</p> <p class="ql-block">要爱堂。长治市广电总局办公室主任</p> <p class="ql-block"> 最迁收到杰斌捎来的书和影集。倍感温馨与快乐感谢同学付出的辛劳,四十余年前的同学情缘至今难以忘怀。杰斌的大作粗粗读了一遍,令人感动、佩服。字里行间,并无华丽辞藻,但一个“情”字足以让人动容。我等均己花甲。历经磨难。风风雨雨,一切均己看淡。不了的也就是这个情缘了。给杰斌点个大赞,同时向老师和同学问好!</p><p class="ql-block"> 新华社:范世如</p> <p class="ql-block">范世如,原新华社机关事务管理处处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