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 每至岁末,这句童谣便如同一束光,瞬间点亮记忆深处,裹挟着小时候眼巴巴盼年的甜蜜劲儿,热热闹闹地拉开过年的大幕。那时,日子虽不富裕,兜里零花钱寥寥无几,可一提起过年,那股年味浓得好似刚出锅、滋滋冒油的红烧肉,香得人直咽口水,怎么也化不开。 腊八那天,晨曦还未破晓,母亲便轻手轻脚地起床,打开家里那个旧木柜,将积攒许久的各种谷物一股脑翻出来:红枣、花生、红豆、糯米…… 每一粒都带着泥土的质朴味儿,那是岁月积攒的珍贵。母亲把它们倒进土灶台上的锅里,柴火烧起小火慢熬,没一会儿,厨房里便飘出腊八粥甜滋滋的香气,这香味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拉扯着家人。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捧着大碗,呼噜呼噜地喝着暖乎乎的粥,那股过年的热乎劲儿,顺着这香甜的粥,钻进了每个人的心坎里。 腊八那天,晨曦还未破晓,母亲便轻手轻脚地起床,打开家里那个旧木柜,将积攒许久的各种谷物一股脑翻出来:红枣、花生、红豆、糯米…… 每一粒都带着泥土的质朴味儿,那是岁月积攒的珍贵。母亲把它们倒进土灶台上的锅里,柴火烧起小火慢熬,没一会儿,厨房里便飘出腊八粥甜滋滋的香气,这香味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拉扯着家人。一家人围坐在桌前,捧着大碗,呼噜呼噜地喝着暖乎乎的粥,那股过年的热乎劲儿,顺着这香甜的粥,钻进了每个人的心坎里。 喝完粥,就该大扫除了。全家老小齐上阵,那场面,就像要把家里的每一寸空气都洗干净。父亲扛着梯子,“噌噌” 几下爬上高处用扫帚刷起瓦房屋梁上的扬尘,那架势,仿佛在给被火烟熏黑的屋梁仔细洗脸;母亲弯着腰,细致地整理着家里的每一个角落,不放过任何藏灰的地方;姐姐们拿着抹布,把仅有的家具木制的桌子和几个小木凳擦得锃亮,还会用面粉煮的浆糊,在土墙上贴上旧报纸,再在显眼处贴上电影明星的美照,土房子瞬间变得洋气起来。一家人有说有笑,忙得不亦乐乎,不一会儿,屋子上的玻璃亮瓦就擦洗干净,让家里增添了许多亮光,家里一下子 焕然一新,像换了个新家。 到了腊月二十四,是做豆腐的日子。家里的榨豆腐的模具也洗干净,家里热闹得像炸开了锅,邻居们互相搭把手,你磨豆子,我煮豆浆,石膏石早也冲成了粉,豆浆煮开后点石膏水还是一个技术活,放多少还得凭许多年的技术经验,马虎不得。每一道工序都饱含精湛的技术和浓浓的人情味。新鲜出炉的豆腐,白白嫩嫩,散发着醇厚的豆香,那是年的味道,家的味道,光是闻着,就忍不住咽口水。 小时候,家里还会自己做凉粉。把苦荞面用水发成坨,然后使出浑身解数,使劲揉搓,直到面团上劲。接着,把面团和水和成糊状,倒进厨房灶台的大铁锅里,烧上柴火,用了多年木片不停地搅动。锅里的面糊温度慢慢升高,不停地冒着小气泡,像一群调皮的孩子在锅里跳舞。这时,得把木片挂点面糊,看看能挂上多少,据说挂上许多面糊不掉,就可以舀到早就洗干净的竹簸箕里摊平放凉,准备做调料了。再把平时每个人凭油票购买的菜籽油烧到冒青烟,稍微凉一会儿,倒进用石窝冲成粉的海椒里,瞬间,海椒面就像被点着了一样,欢腾起来,发出诱人的油辣香味。然后放上姜蒜泥、芫须,醋和一些红糖、要是条件好,再撒上点味精和芝麻,这凉粉蘸水就大功告成,光是闻着这味儿,就能让人食欲大增。 还有炒瓜子,也是过年必不可少的环节。把从 “交流会” 上买来的瓜子,一股脑倒进灶台柴火灶的锅里,自己动手炒。这火候可不好掌握,稍不注意,瓜子就会炒糊,变成黑乎乎的一团,那可就前功尽弃了。所以,炒瓜子的时候,眼睛得死死盯着锅,手里的铲子不停地翻动,就怕出一点差错。 除夕,那可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一大早,父亲就拉着我贴春联。大红的春联,黑色的字体,写满对新一年的美好期许。我帮着父亲递春联、抹浆糊,父亲则小心翼翼地把春联贴在门上,嘴里还念叨着:“新年新气象,来年一定行大运。” 贴好春联,母亲和姐姐们一头扎进厨房,开始准备年夜饭。厨房里热气腾腾,各种香味交织在一起,让人垂涎欲滴。一道道简单却充满爱意的菜肴端上桌,有自家养的鸡、腌制的腊肉,还有各种新鲜的蔬菜。 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年夜饭,欢声笑语回荡在屋子里,那场面,别提多温馨了。饭后,长辈们会给孩子们发压岁钱,那是一分分的纸币,条件好的时候得了几元钱,那时候就不得了的富人了。不过多少钱都是,承载着满满的祝福和关爱。我们接过压岁钱,心里乐开了花,感觉自己一下子成了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后来不知道过了多少年的有了黑白电视机,后来有了彩色电视机有了春节联欢晚会。晚上,一家人围坐在杠炭火旁看春晚电视节目,接地气的节目,叫人在欢笑声中度过。许多好听的歌曲在春晚节目中流传开来,家喻户晓,直到凌晨 12 点的钟声在《难忘今宵》的歌声里敲响,这美好的一天才缓缓落幕。 大年初一,天还没亮,我们就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服,出门给长辈拜年。每到一户人家,都会受到热情的招待,糖果、瓜子摆满一桌。邻里之间互相问候,传递着新年的祝福,整个街道都沉浸在欢乐祥和的氛围中。那时候,拜年可不是走个过场,而是真心实意地去看望长辈,送上最真挚的祝福。 每年初二,便是祭祖上坟的时候,每家每户都做些祭祀的食品,把香蜡钱纸准备好给祖先们祭拜。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家族的传承和对先人的思念在空气中弥漫,仿佛祖先们也一同参与到了这新年的喜庆之中。 不知从何时起,时代的巨轮滚滚向前,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不准带纸钱香蜡上山,传统的祭祀方式悄然改变;春运也成为了历史,人们出行的方式更加多元便捷;回家不再是春节的首选,人情味也渐渐变淡…… 如今,2025 年了,日子越过越好,物质生活极大丰富,可过年的年味却好像淡了许多。腊八粥不再是自家熬制,而是从超市买来的成品;大扫除也有了家政服务帮忙;春联变成了印刷精美的机器制品;年夜饭也常常在饭店解决。 <p class="ql-block">虽然过年的方式变了,可那份对家的眷恋、对亲情的珍视,却从未改变。也许,年味并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在这个快节奏的新时代里,我们不妨放慢脚步,在便捷的生活中,寻找那些被忽略的温暖瞬间,重新找回那份属于过年的独特味道。 当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过去一年的点点滴滴,那些藏在心底的温暖与幸福,便会如烟花般在心中绽放,这,便是年味的延续 。</p> 编辑 摄影 制作 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