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一、地球与地图:地理学习的基石(一)经纬网与地球定位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球体,为了准确地描述地球表面的位置,我们引入了经纬网。经线是连接南北两极的半圆形线,它们指示南北方向,经度的划分以本初子午线(0°经线)为基准,向东为东经,向西为西经,各划分180°。纬线则是与赤道平行的圆圈,指示东西方向,纬度的划分以赤道(0°纬线)为基准,向北为北纬,向南为南纬,各划分90°。通过经纬度的组合</p> <p class="ql-block">大气的成分1. 主要成分• 氮气(N₂)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占大气体积的约78%。氮气在生物体内是构成蛋白质等重要生物分子的元素来源。在自然环境中,氮气通过生物固氮作用等过程进入生物圈。例如,豆科植物根部的根瘤菌可以将大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以吸收利用的氮素化合物。• 氧气(O₂)占大气体积的约21%,是生物呼吸作用所必需的气体。生物通过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将有机物氧化分解,释放出能量,用于维持生命活动。同时,氧气也是燃烧的必要条件,地球上许多自然现象(如森林火灾)和人类的生产生活活动(如燃烧燃料)都离不开氧气。2. 其他成分• 稀有气体(如氦、氖、氩等)占大气体积的约0.94%。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非常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其中氩气在工业上有一些应用,例如在焊接过程中,可以用氩气作为保护气体,防止金属被氧化。• 二氧化碳(CO₂)在大气中的体积含量约为0.04%。虽然含量不高,但二氧化碳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它能够吸收地球表面散发的长波辐射,使地球表面附近的气温升高,从而维持地球的温度平衡。同时,二氧化碳也是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释放出氧气。• 水汽的含量在大气中是变化的,它主要集中在对流层。水汽是形成云、雾、雨、雪等天气现象的重要物质。大气中的水汽主要来源于地球表面的水体(如海洋、湖泊、河流)的蒸发以及植物的蒸腾作用。三、大气的作用1. 保护作用• 大气层可以阻挡宇宙射线和太阳辐射中的大部分紫外线。宇宙射线具有很高的能量,会对生物的细胞和基因造成严重的损伤。而大气层中的臭氧层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使得到达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大大降低,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大气层还能够使地球表面的昼夜温差不至于过大。在白天,大气可以吸收和散射太阳辐射,使地面温度不会过高;在夜晚,大气又可以像一床被子一样,减缓地面热量的散失,使地面温度不会过低。2. 气候调节作用• 大气通过大气环流(包括三圈环流和季风环流等)来调节地球上的气候。三圈环流使得热量和水汽在地球表面不同纬度之间进行输送。例如,赤道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多,气温高,空气上升,形成赤道低压带。在高空,气流向极地方向运动,到一定高度后下沉,形成副热带高压带。这种环流使得热量从赤道向极地输送,同时水汽也随着气流运动,形成降水等天气现象,从而调节了地球的气候。季风环流主要发生在亚洲等地区,夏季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带来充沛的降水,冬季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降水较少,这种季风环流使得这些地区的气候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p> <p class="ql-block">地球上的水是生命存在的基础,也是地球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了解水的存在形式、水循环过程以及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对于高一学生来说是地理学习的重要内容。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p> <p class="ql-block">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则使地表趋于平坦。通过理解内力作用(如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外力作用(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的过程和机制,可以更好地解释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助于高一学生在地理学习中更好地理解自然环境的形成和变化。</p> <p class="ql-block">、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是一个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气与水:大气中的水汽通过降水补给地表水和地下水,而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蒸发又为大气提供水汽。• 生物与土壤:植物通过根系吸收土壤中的养分,同时植物的枯枝落叶分解后又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 岩石与土壤:岩石经过风化作用形成土壤,土壤中的矿物质来源于岩石的风化产物。• 生物与大气: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调节大气成分;动物的呼吸作用则消耗氧气,释放二氧化碳。• 水与生物:水是生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生物的分布和生存受到水资源的制约。(2)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表现• 地理要素的相互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例如,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沿海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 地理要素的相互影响:自然环境中的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例如,森林的破坏会导致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进而影响生物多样性和农业生产力。(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意义•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保证了生态系统能够提供多种服务功能,如气候调节、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 人类活动的影响: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因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保护自然环境。2.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自然环境在不同地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主要受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影响。(1)纬度地带性差异• 定义:由于太阳辐射从赤道向两极递减,导致热量差异,从而形成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差异。• 表现:从赤道到两极,自然带依次为热带雨林带、热带草原带、热带沙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荒漠带、苔原带和冰原带。• 规律:自然带大致呈纬向延伸,南北更替。(2)经度地带性差异• 定义: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导致水分条件的差异,从而形成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差异。• 表现:从沿海到内陆,自然带依次为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 规律:自然带大致呈经向延伸,东西更替。(3)垂直地带性差异• 定义:由于地形高度的变化,导致水热状况的差异,从而形成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差异。• 表现:山麓地带的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随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自然带。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从山麓到山顶依次为常绿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灌丛草甸带、高山冰雪带。• 规律:自然带大致呈垂直方向延伸,随海拔升高而更替。(4)非地带性差异• 定义:由于局部地区的特殊因素(如地形、洋流等)导致的自然带差异。• 表现:例如,非洲的刚果盆地和东非高原纬度相近,但由于东非高原地势较高,形成了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草原带,而刚果盆地则为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雨林带。二、自然灾害自然灾害是指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和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自然灾害的形成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密切相关。1. 自然灾害的类型• 气象灾害:包括台风、暴雨、洪涝、干旱、寒潮、高温等。• 地质灾害: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海洋灾害:包括风暴潮、海啸、赤潮等。• 生物灾害:包括病虫害、鼠害、森林火灾等。2. 自然灾害的成因• 自然因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导致自然灾害的形成。例如,地震是由于地壳运动引起的,台风是由于热带气旋活动引起的。•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也会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例如,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增加了洪水灾害的风险;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增加了地震灾害的风险。3. 自然灾害的分布规律• 气象灾害:暴雨洪涝主要发生在降水集中的地区,如季风气候区;干旱主要发生在降水稀少的地区,如沙漠地区。• 地质灾害:地震主要发生在板块边界和地震带上,如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滑坡和泥石流主要发生在山区和丘陵地带。• 海洋灾害:风暴潮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台风频繁登陆的地区;海啸主要发生在地震频繁的海洋板块边界。4. 自然灾害的防治• 监测与预警:通过气象卫星、地震监测站等技术手段,对自然灾害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减少灾害损失。• 工程措施:修建防洪堤、水库、抗震建筑等工程设施,减轻自然灾害的影响。• 非工程措施: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制定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建立灾害保险制度等。• 生态措施:保护生态环境,如植树造林、水土保持、湿地保护等,增强自然环境的抗灾能力。三、常见考点1.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和意义。2.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垂直地带性和非地带性差异的表现和规律。3. 自然灾害的类型和成因• 不同类型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分布规律。4. 自然灾害的防治措施• 监测与预警、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的具体内容和作用。四、总结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是地理学中的重要概念,它们共同决定了地球表面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的分布。自然灾害是自然环境变化的一种极端表现,其形成与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密切相关。通过理解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以及掌握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规律和防治措施,可以更好地应对自然灾害,保护自然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 <p class="ql-block">一、自然地理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椭球体。• 地球的运动:• 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转动,周期为24小时。自转产生昼夜交替、地方时差异、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公转:地球绕太阳的运动,周期为365.25天。公转导致四季变化、五带划分、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等。• 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比例尺表示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例关系。2.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自然环境由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等要素组成,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连锁反应,如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等。•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纬度地带性差异: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差异,如热带雨林带、温带草原带、苔原带等。• 经度地带性差异:从沿海到内陆的自然带差异,如森林带、草原带、荒漠带等。• 垂直地带性差异: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差异,如常绿阔叶林带、针叶林带、高山冰雪带等。• 非地带性差异:局部地区的特殊因素(如地形、洋流等)导致的自然带差异。3. 地球上的大气•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对流层: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臭氧层位于此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 高层大气:包括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大气的热力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气压带和风带:• 三圈环流:低纬环流、中纬环流、高纬环流。•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等。• 气候类型:• 热带气候: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热带沙漠气候。• 温带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寒带气候:苔原气候、冰原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地带性明显。4. 地球上的水• 水的存在形式:• 固态水:冰川、冰盖。• 液态水:海洋、河流、湖泊、地下水。• 气态水:大气中的水汽。• 水循环:• 类型:海陆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 环节:蒸发、凝结、降水、径流。•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全球水资源分布:降水丰富地区水资源丰富,降水稀少地区水资源匮乏。• 我国水资源分布:东多西少,南多北少;夏秋多,冬春少。• 水资源利用:农业用水、工业用水、生活用水。• 水资源保护: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治水污染。5. 地表形态的塑造• 内力作用:•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学说,板块碰撞、张裂、俯冲等。• 岩浆活动:火山喷发形成火山地貌。• 变质作用: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变质。• 外力作用:• 风化作用:物理风化、化学风化、生物风化。• 侵蚀作用:流水侵蚀、风力侵蚀、冰川侵蚀、海浪侵蚀。• 搬运作用:流水搬运、风力搬运、冰川搬运、海浪搬运。• 沉积作用:流水沉积、风力沉积、冰川沉积、海浪沉积。• 固结成岩作用:沉积物形成沉积岩。• 地表形态的演变过程:构造运动、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