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点二十分,我们来到了佛顶寺。第一眼瞅见,就觉得这寺庙跟别的地儿寺庙不一样,说不出的庄严,又带着几分亲切。那红墙黄瓦,在霞光余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耀眼,就像是佛光普照。时间已晚,第一反应是不能进去瞧瞧了。 </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位于牛首山东峰的南面,距景区东门进出口大约一千米左右,距西面的佛顶宫有两千三百米左右。此时,寺庙大门外的商铺、饮料摊还在经营,售货员问我们需要啥?我们啥也不需要,打了个招呼,径自往里走,首先看到寺外一座放生池就在眼前。放生池,是为了体现佛教“慈悲为怀,体念众生”的心怀。而此时进入冬日,池子里空空如也,干干净净,没有水和生物。这里的放生池设计装饰非常考究,许多石雕龙头镶嵌在池边上。估计过了冬天,池子一放水,龙口会喷水出来,池子里面就有鱼了。</p><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途径一座石拱桥,石拱桥正对着佛顶寺大门,桥的两边各有一个巨型的“孔明灯”,每个灯下都有五位菩萨注视着放生池。</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是依山而建的一组宫殿式建筑,气势恢宏。是牛首山主要建筑之一,占地面积六十八亩,建筑面积近四十亩,仿唐风格,传统中轴线格局,外围有僧寮、斋堂等建筑。</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是牛首山景区关闭最早的景点,五点钟准时关门,不准游人进入了。此时,也几乎没有了游人,我们也不抱进入寺庙的希望了,只想来到寺院门口拍张照片留作纪念。嘿嘿,不经意发现佛顶寺出口还虚掩着门,我存着侥幸心理试探着往里看看,没有管理人员,我又往里面走了几步,依然不见人,我们放大胆子进了佛顶寺。右拐是寺院大门内侧,大门禁闭。我们往前走,拾级而上,依次有天王殿、钟鼓楼。刚才还遗憾不已,现在喜出望外,这是有意留门给我们。</p><p class="ql-block"> 我们大大方方进入三门,跃入眼帘的是正面石雕《灵山说法图》,该图为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说法场面的真实再现。先前在佛顶塔和佛顶宫也都看到过《灵山说法图》,佛顶塔是彩绘图画,佛顶宫是玉石雕刻的,这里是石头雕刻的。</p><p class="ql-block"> 灵山,又名“灵鹫山”,位于印度王舍城(印度王舍城,位于印度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现在只是一个较小城镇。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修行和讲法之处,在王舍城举行了第一次佛教结集,因此是佛教圣地之一)。两千多年前,释迦摩尼佛在菩提树下悟得大道后,在灵山举行法会,向众生传播佛学智慧,被后人尊称为“佛陀”。</p><p class="ql-block"> 这幅石雕图将一场法会的盛况生动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所讲述的故事源自古籍《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描绘了大梵天王在灵鹫山请佛祖说法,并献上金婆罗花的场景。佛祖拈起金婆罗花,却默不作声,众人不解其意。唯有摩诃迦叶破颜一笑,佛祖随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盘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并将金缕袈裟和钵盂传给了他。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p><p class="ql-block"> 这幅石雕图不仅展示了精湛的雕刻技艺,更通过禅宗公案“拈花一笑”的故事,传递了禅理的真谛——悟性胜于言语。提醒我们,真正的智慧和领悟往往不在于言传身教,而在于内心的体悟和感悟……</p><p class="ql-block"> 寺院左侧有皇家风格的三狮碑,现为空白,留待有心人或知名人士来题写。</p><p class="ql-block"> 借着暮色,我大概浏览了一下,这里的建筑风格充满了唐风古韵,飞檐斗拱,庄严华丽。我们走进这片净土,听佛铃阵阵,看大殿烛光明亮,心神俱静。僧人们看看我们也没人问、没人管。我们继续往里走,上台阶,是大雄宝殿、观音殿等建筑。我们没有时间上殿点香,只有心中静静默念,所念无他,唯愿岁岁常欢愉,万事皆喜乐。</p><p class="ql-block"> 这里是一个充满禅意的地方,正是我们心灵栖息的港湾。新年将至,我们来到佛顶寺,巧遇管理人员留下空隙,我们有机会进来,也许是天意。新年到来之际,来这里祈福,感觉定能心想事成。感到这次游览牛首山真是不虚此行,真是一场祈福之旅!</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坐落在牛首山山脚,古朴而静谧,是虔诚香客的聚集地。这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宁静与祥和。此时,时间较晚了,再没敢往里走。</p><p class="ql-block"> 五点半,我们出了寺院,此时,寺庙出口处有了管理人员了,也许我们是最后一批“游客”。寺院外广场南面有一圈一圈螺旋向下的草坪凹,好像一个“碗”状,中间最低处有一棵不很粗的树,地形塑造向心内凹。一圈一圈也许是暗喻佛光与宇宙的层层无穷,一轮一轮又好像是佛教讲轮回的寓意。佛教中的“轮回”是指众生在死亡后会重新投胎转世,像车轮一样不断循环,包括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和地狱六道。佛教认为,如果众生不寻求“解脱”,就会在六道中生死相续,无有止息地循环。轮回的根源在于“无明”,即对事物本来面目的无知。这种无知导致众生对世间无常和生命实相的误解,从而产生种种烦恼和执着,进而造业轮回。只有通过修行解脱道的智慧与修证道理,才能摆脱轮回之苦。轮回的核心是心识的相续,心念的生灭变化构成了轮回的动力。佛教强调通过修行来转化业力,超越轮回。例如,佛陀通过修行彻底断除了轮回的根本。</p><p class="ql-block"> 佛顶寺前广场东南角立了一块儿长方型大石头,石头前面上写的是“心无挂碍”,背面写的是“观自在”。南楠站在“观自在”下拍了个照。</p><p class="ql-block"> 沿着台阶往下走是一个广场——法融广场。广场前边中间有一尊黑色铸铁雕塑,是法融禅师坐像,法融是牛头禅宗的创始人。大师双目轻阖,衣带翩然,正襟端坐于停心湖边,面向南,周围或立或匍匐,聚集着各种神态悠然的动物。这就是“法融说法,群兽听禅”的传说故事,用场景生动再现的方式叙述给每一位过往的游人听。</p><p class="ql-block"> 从广场到景区东门有两条路,右手是西边的路,叫“天阙路”,左手是东边路,叫“东禅心旅”,我们穿过草坪,沿着东禅心旅石板路往下走。走在“东禅心旅”,感觉心情非常顺畅,我们这次牛首山之行,是一次东方禅文化的体验之旅,更是一场自我发现的心灵之旅,是我们和牛首山的一场约定,它的美妙,不在外境,而在心境。从画心,到无心,再到开心。一路走下来,我们也遇见了本自具足的圆满自己…… </p><p class="ql-block"> 五点四十分,下到“佛顶前苑”。我们进入景区时,是乘摆渡车直接上了天阙站,没经过这个景点,现在徒步返出专门又补上这一美景。</p><p class="ql-block"> “佛顶前苑”占地面积约十万平方米。这里景色秀丽幽谧,开阔的草坪、清澈的隐龙湖,西面竹林幽径、溪涧蜿蜒;东侧布有山石,构成了一幅优美的山林水墨画卷。 </p><p class="ql-block"> 已是傍晚时分,偌大的景点,除了零零星星几位青年游客往外走,就是我们夫妻了。“佛顶前苑”沉浸在一片温柔的余晖之中,金色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斑驳地洒在古木参天的小径上,为这静谧的园林披上了一袭温暖而神秘的面纱。微风拂过,携带着淡淡的松香与远处的梵音交织,仿佛每一缕空气都在诉说着古老的禅意。迎新年,隐龙湖上的集贤桥两侧护栏用新的红色绸带装饰的非常漂亮,桥下湖水清澈,环境幽静,湖面波光粼粼,倒映着天边绚烂的晚霞,宛如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看到这里我们心生宁静,忘却了尘嚣……</p><p class="ql-block"> 沿途有天阙揽胜文化景观墙、十牛图、新联广场、玉梅阁、新明壁等景观。集贤桥因桥身刻有与牛首山相关的高僧及社会名家典故及其诗句而得名。这里依山傍水,丛林环绕。十牛图壁画,这是宋代廓庵师远禅师所作,描绘了牧牛的过程,象征修行者的心路历程。</p><p class="ql-block"> 隐龙湖也是牛首山风景区内的一个子景点,宁静的环境和美丽的湖景非常让人喜欢,湖面如镜,这里是放松心情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隐龙湖周围是环湖路,很适合散步和放松。湖边还有亲水台,可以近距离接触湖水。此外,隐龙湖对面的水杉林也是一片神秘的绿色海洋,形成了斑驳的光影,增添了景区的神秘感。</p><p class="ql-block"> 时值冬日的傍晚,牛首山隐龙湖披上了一层神秘而宁静的面纱。夕阳如一位羞涩的画家,将天边染成了淡淡的橘红色。傍晚的湖面在暮色中显得格外宁静。一尊尊白象雕塑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更显庄严而神秘,它们或站或卧,姿态各异,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静静地诉说着古老的故事。白象的身影与周围稀疏的林木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画面,让人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沉浸在这份宁静与祥和之中,感受着冬日里独有的那份沉静与庄严之美。</p><p class="ql-block"> 六点十分,我们走出牛首山景区,来到牛首广场,结束了牛首山这次开心快乐游的行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