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何为“连山易”?</p><p class="ql-block">据《周礼》记载,相传为伏羲氏所创,成书于夏朝。比周易早3000多年!</p><p class="ql-block">连山易的预测和其中的世间万物的规律比周易更加博大精深;连山易的出现,在周易之上,所以其涉及的范围和准确性远远高于周易,超越于易经等所有学术!</p><p class="ql-block">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易,在古代民间,老百姓拿他预测生活琐事,我们平常听说过的五行相生相克、风水命理、奇门遁甲、梅花易数、紫薇盘等等学术;其实这些学术都是从周易里面分支出来的!连山易为鼻祖!</p><p class="ql-block">秦皇统一了六国,秦始皇为了六国民众思想的统一、钳制思想!开始销毁除秦记以外的所有六国史书和各种书籍;我们的《连山》遭遇此劫!</p><p class="ql-block">那么经历这番波折之后,这个古老的科学文化《连山易》到底还在不在呢?</p><p class="ql-block">答案是肯定的,《连山易》在历史的夹缝中生存,在民间通过口口相传才得以保留!</p> <p class="ql-block">因此,“易”的本义,是指可以应用的不同的关键重要的变化, 而且还是指已经被反复确定过了的、反复验证过了的变化,肯定管用!</p><p class="ql-block">所以,它可以应用于很多关键重要方面的预测与指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上古人在当时,一共创造了四种原始《易》,这就是《连山易》、《归藏易》、《乾坤易》和《中天易》。</p> <p class="ql-block"> 这四种《易》,实际上并没有失传,现在都在。前三种就在《古三坟》里。</p><p class="ql-block">而后来的古人所说的失传了的《连山易》和《归藏易》,通常是指传说中的《连山残卷》和《归藏残卷》的原著。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两部残卷,现在就残留在清代马国翰编著的《玉函山房辑佚书》里。</p><p class="ql-block">实际上,在十几年前我就系统地解译了《归藏残卷》,发现《归藏残卷》其实就是侥幸留传下来的真正的《文王易》,也就是孔子去殷商贵族后裔聚焦的宋国找得的《坤乾》,或叫它《坤乾易》。</p><p class="ql-block">周文王被困羑里著完《文王易》后,也必然落在看管他的商纣贵族手里。</p><p class="ql-block">而所谓的王家台《秦简归藏》(《秦简易》),其实是孔子对《文王易》最早期的解释本,孔子当时用对《文王易》卦名的“注解字”替代了《文王易》的原卦名,它也是现在通行本《周易》的始祖。</p><p class="ql-block">而《连山残卷》、《子夏易传》以及上海博物馆保存的《战国楚竹书版易经》和现在考古发掘出来的各种“易经残本”(如:阜阳汉简《周易》),都只是继孔子最初解《文王易》之后,儒家弟子在《文王易》和周的先祖不窋所著的《帛书周易》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解法演绎出来的“杂易文稿”。它们与真正的《连山易》和《归藏易》没有任何关系。</p><p class="ql-block">(详见我的著作《玉圭古易学》) 由于《古三坟》文词古老晦涩难懂,所以几千年来没有人能解译它。但只要把《古三坟》的文字还原成甲骨文,清晰的解译出每个文字的原始字义,自然就能够解译《古三坟》。</p> <p class="ql-block">根据《古三坟》的记载,《连山易》是伏犧氏所作,而“伏羲”之名,则是后人对“伏犧”的误写。伏犧大约生活在公元前3600年左右,他是燧皇的儿子。燧皇死后,他就登上了皇位,在他年老的时候,由于管理跟不上,就陷入了一场政治危机。当时人口增加了很多,彼此拉党结派,形成了很多派系,谁都想铲除掉另一方。当时的情况非常严重,也非常混乱。</p> <p class="ql-block">伏犧氏在当时,为了解决这种混乱的政局,在探讨和分析能够对社会和政局产生重大影响的基本要素时,他一共确定了八个基本要素,这就是“<b>君、臣、民、物、阴、阳、兵、象”。</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阴阳”在这里指的是在“君、臣、民、物”中,也存在着“阴柔的”和“阳刚的”两种不同的类型</b>,</p><p class="ql-block">这两种不同类型的“君、臣、民、物”,对社会和政局产生的影响也都是不一样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兵”是指“战争”。</b></p><p class="ql-block"><b>“象”是指“人们的思想和想象”。</b>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因为在当时还没有文字,所以伏犧氏就分别在八块玉圭上刻画了八个不同的山形,来分别代表“<b>君、臣、民、物、阴、阳、兵、象”。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比如: 崇山君:刻画了一个高而大的山来代表“君”。也就是说,用高而大的山来代表君主。</b></p> <p class="ql-block">君主是政权的中心,他的决策与行为对社会和政局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b>伏山臣:用俯伏的山来代表“大臣”。这是指山基很大又不是很高的那种山</b>。</p> <p class="ql-block"><b>列山民:用分开陈列的山来代表“民众”。</b></p> <p class="ql-block"> “列”的本义,是指“用刀分解成一块一块的”,也有“分列、分开、分开陈列”之义。</p> <p class="ql-block">兼山物:用有两个山峰且只有一个山体的山来代表“物”。</p><p class="ql-block">各种重要的物资和资源,对社会和政局也会产生重要影响。</p> <p class="ql-block"><b>潜山阴:用水中的山代表“阴”。 “潜”的本义,是“涉水”的意思,指一半在水下,一半在水上。</b></p> <p class="ql-block">连山阳:用相连的山来代表“阳”。</p> <p class="ql-block">藏山兵:用被遮挡住(看不见,被其它山遮挡住了)的山来代表“战争”。</p><p class="ql-block">战争在平时是隐藏着的,只有在爆发时才会显现出来。战争对社会和政局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p> <p class="ql-block"><b>叠山象:用重峦迭翠的山来代表“人们的思想和想象”。</b></p><p class="ql-block"><b>“叠”的本义,是指一层加上一层,重复。人们的思想和想象也会对社会和政局产生重大影响(比如:想法和创意)。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伏犧氏在把这八种要素联系在一起进行深入分析的时候,这八种事物之间的联系结合,就成了山与山的联系结合,这就是“连山”一词的来历。又因为在当时只使用了八块玉圭,所以就叫“八块玉圭探讨方法”,也就是“八卦”。这和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八卦概念,完全不是一回事。</p> <p class="ql-block">也就是说,我们华夏的第一部著作《连山易》,最初是用八个不同的山形组合而成的,并不是用文字刻写成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伏犧氏认为“连着的山”不能表达和记录自己的思想,急需一种能够表明各种事物记录语言思想的符号。于是,伏犧氏就任命朱襄氏为“飞龙”,让其组织人员大规模地造字,仅用了一年时间,就创造出了有史以来的第一批大量而系统的汉字。《连山易》也就是从此才用文字展现了出来。(详见《玉圭古易学》) 下面我就举几个《连山易》中的例子,看看伏犧氏是怎么通过创造《连山易》来解决他的问题的。</p> <p class="ql-block">例如: </p><p class="ql-block"><b>君臣相:君与臣联系结合,君的职能特征和臣的性质特征联系结合,就创造出了“相”这一职位。</b></p><p class="ql-block">“相”是君主的助理,具有监管臣僚和服从君主的双重特性。</p><p class="ql-block">通过设立这一职位,君主不仅扩大了自己的监察范围,而且还进一步增加了监管力度。</p><p class="ql-block">伏犧氏在当时封了两个丞相,一个是“右上相共工”,另一个是“左下相皇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君民官:君与民联系结合,君主的职能特征与民众的普遍分布性联系结合,就创造出了各种专职的官员。</b></p><p class="ql-block">有了各种专职的官员,责权与赏罚才能明确到位。</p><p class="ql-block">伏犧氏在当时封了很多专职的官员,比如说任命栗陆子为水龙,负责农业和生活方面用水以及维护自然生态方面的工作;任命浑沌子为降龙,负责民政事务;任命昆连子负责保安、兵务等等</p><p class="ql-block">(详见《玉圭古易学·天皇伏犧氏皇策辞》)。专职官员的设立,不仅有利于解决当时存在着的很多民生问题,而且伏犧氏还通过新封的这些官员把很多权力都系统地控制在自己手里。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君兵將:君与兵联系结合,君主的职能特征与战争联系结合,就创造出了“将”这一职位。</b></p><p class="ql-block">在当时,伏犧氏是任命昆连子来专职负责保安兵务的。通过这个职位的设立,伏犧氏把所有安保方面的权力都集中在一起了,从此大权在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臣物龟:臣与物联系结合,对于臣子来说最重要的物,就是便于刻写文字以取代结绳记事的龟甲</b>。“龟”在这里,是专指龟甲。</p><p class="ql-block">大臣们如果都勤于记事,就必然会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p> <p class="ql-block"><b>臣阴子:臣与阴联系结合,在臣子中,过于阴柔的臣子是无法成为能够担当重任的人的。</b></p><p class="ql-block">“子”的本义,是指年幼无法承担重任的小男孩。</p><p class="ql-block">“子”用在成年人身上,通常是君父对臣子的爱称。 </p><p class="ql-block"> 所谓“玉圭探讨方法”,就是针对一个难题,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通过系统地联系结合的方式,进行深入地探讨和验证、优化和创新来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p><p class="ql-block">它也是一种有史以来最具有创造力的思维方式。</p><p class="ql-block">不仅《连山易》是用“玉圭探讨方法”创造出来的,《古三坟》里的《归藏易》、《乾坤易》,甚至后来的《黄帝中天易》、《黄帝阴符经》、《风后握奇经》,我们现在应在使用的《农历》历法,都是用“玉圭探讨方法”创造出来的,中国最初的很多发明创造,都是在伏犧氏等少数贵族阶层的推动下创造出来的,从此奠定了华夏文明向前发展的基础。欲知详细内容及更多上古真相,上古绝学,详见我的著作《玉圭古易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