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常名正伦(一作阿伦),字子常,因其技艺高超,时人称其为“伦仙”。出生于浙江温州市城西街一个清贫的画匠家庭

余海峰

<p class="ql-block">九岁开始,先后师从大舅父陈汝斌学习塑佛像,向他的姑丈潘雨庭学习泥塑、雕花技术和髹漆画以及龙灯木雕和木偶头面雕刻。潘雨庭是当时浙南地区较有名望的塑佛艺人,小名阿陆,人们称他为“陆仙”,他有多方面的艺术才能,善绘,又会雕花(浮雕),并爱好古典音昆曲,尤擅长塑佛艺术,造诣较深勤奋好学,独具灵气。</p> <p class="ql-block">乐清市玉海堂黄杨木雕博物馆春节假期推出“大匠人生”为主题的朱子常先生及徒弟张敬孚、王伯全等作品,向观众公开开放</p> <p class="ql-block">由于作品珍贵,朱子常作品存世量稀少。浙江省博物馆、温州博物馆收藏的朱子常作品不到二十,其作品可以评为国家一级文物</p> <p class="ql-block">是藏家从英国拍卖过来,唯一一件有双款的作品。这幅黄杨木雕刻作品展现了一个女子侧卧的姿态,她身体的曲线流畅自然,仿佛在诉说着一种宁静与和谐。这让我想到了那些在艺术道路上不断追求完美的工匠们,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技艺将一块普通的黄杨木变成了一件充满生命力的艺术品。每一个线条,每一个起伏,都凝聚着他们的心血与智慧,这不仅是对美的诠释,更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p> <p class="ql-block">这件是《温州日报》刊登过的作品。朱子常先生创作。他创作的《捉迷藏》、《六子戏弥勒》等,对儿童的神态刻画,极为成功。清宣统二年(1910),他的作品《济癫和尚》参加南洋第一次劝业会,获得了仅次于超等奖的优等奖,1915年,他的作品《捉迷藏》在美国国际巴拿马赛会上又被评为铜奖。得此殊荣的的朱子常披红绸周游温州四门,一时间,成为家喻户晓的“红人”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大匠徒弟张敬孚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那尊黄杨木雕的老者雕像,刻画的是一幅农夫的身影在他漫长的生涯里,他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丰衣足食。而此刻,他或许是骄傲的,劳动者的自供与自由。博物馆有农、樵、耕、读四个朱子常徒弟雕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朱子常先生徒弟王伯全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张敬孚作品。应该存世二件,其他一件保留在温州博物馆,李白醉酒</p> <p class="ql-block">朱子常先生的作品。这尊黄杨木雕成的人物雕像身是苏东坡,他就像是一位历经世事的智者,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下来,用微笑面对一切。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精心雕琢,是工匠们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他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一件作品之中,让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一件物品,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p> <p class="ql-block">朱子常先生的作品。这件佛像雕刻艺术品,它采用黄杨木材制作而成,色泽温润自然,造型生动逼真。这背后是工匠们对佛教文化的深入理解,他们用自己手中的刻刀,将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展现得淋漓尽致。每一个细节都蕴含着工匠们的心血,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佛教文化的内涵,也让我们在欣赏这些作品的同时,感受到一种宁静与祥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朱子常先生的作品。这个手持书卷的人物雕塑,给人一种文雅而庄重的感觉。他就像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学者,在知识的海洋里畅游。这背后是工匠们对文化的热爱,他们将这种热爱融入到作品之中,让作品充满了文化气息。这些工匠们不仅是在雕刻作品,更是在传承文化,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将文化的力量传递给更多的人。在大匠人生的道路上,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着属于自己的故事,这些故事通过一件件作品流传下来,成为人们心中永恒的记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