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时间的细腻笔触下,我们轻轻翻开了二月的日历,这是一段介于冬日尾声与春日序曲之间的温柔时光。二月,它不言不语,却以独有的方式,缓缓铺陈着季节更迭的序幕。</p> <p class="ql-block">翰墨,义同“笔墨”,但其内涵却远超这两个简单的字眼。翰墨,最初指的是文辞,它承载着作者的思想、情感与智慧。正如三国魏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所云:“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在那个久远的时代,文人墨客们将自己的身心寄托于翰墨之间,通过文字在篇章典籍中抒发内心的见解与感悟。</p> <p class="ql-block">翰墨,是心灵的倾诉,是情感的流淌。当书者提起笔,蘸上墨,在宣纸之上挥毫泼墨的那一刻,仿佛与整个世界融为一体。每一个笔画,每一处转折,都蕴含着无尽的意味。翰墨的世界,是一个充满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世界,它给予了我们无限的可能。</p> <p class="ql-block">翰墨怡情,诗文蕴性 皆可以为之!</p> <p class="ql-block">春,推也。“春”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是“推也”,即草木在春和日暖的时候生。春天阳气上升,万物开始生长。在甲骨文中,“春”字的形体是三个“木”一个“日”中间夹个“屯”,以三“木”一“日”表意,以“屯”表音,是形声字。“春”字的字形演变也体现了其文化内涵。在商周时期,“春”字写作“屯”,后来逐渐演变为小篆的“春”字,再到今天的楷书。这种演变不仅反映了汉字的发展历程,也展示了古代人们对春天生机勃勃景象的描绘和赞美。</p> <p class="ql-block">深夜洗笔蘸墨,常想起苏轼黄州临江即兴《寒食帖》的典故。那时他的墨汁里掺着江雾与失意,宣纸上却生出中国书法史上最恣意的锋芒。千年后我们仍在临摹那几行歪斜字迹,恰因它从未被刻意塑造成“时代典范”,只是困顿文人与自我对话的私语。</p> <p class="ql-block">进退有命,迟速有时,淡然无求矣。——语出明代袁了凡《了凡四训》</p> <p class="ql-block">真正的艺术觉醒往往始于静默和自然而然。古时科举不考书法,墨迹里却生长出最自由的骨骼。就像深谷幽兰从不需要园丁浇灌,真正的艺术永远在体制之外呼吸。人们不关心“书道振兴”的标语,只是让松烟墨与念珠声在纸上游走百年。当现代艺术展将书法解构成墨色装置,那些穿越时空的线条反而在玻璃幕墙上投下更长的影子。</p> <p class="ql-block">墨池不必是方砚,亦可为半杯冷茶。宣纸不必丈二匹,餐巾纸上的涂鸦同样值得装裱。当我们在街头看见有个人书包侧袋插着的毛笔,在便利店遇见挑选彩墨的上班族,方知书法从未死去----它只是脱下了沉重的文化冕服,重新以毛细血管的方式,在当代生活的肌理中自在游走。</p> <p class="ql-block">清代宋曹等书家认为,“意在笔先”与道家“无为”和儒家“诚意工夫”相通,是动静结合、阴阳转化的体现,需通过“逆锋起笔”等技法将内在意念转化为笔墨。</p> <p class="ql-block">意在笔先”最早见于王羲之《书论》:“凡书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前,字居心后”,强调书写前需通过思维预判字形、笔势、章法,达到“胸有成竹”的创作状态。</p> <p class="ql-block">王羲之提出“勿使势背”,强调笔画间的“向背”关系(如第一笔收势为“向”,第二笔需转“背”),通过空中取势实现线条的动态平衡。</p> <p class="ql-block">写草时无拘无束又顾盼含情,纵横洒脱又心怀敬畏,一支笔,一点墨,一张宣,黑白生彩,虚实交辉,心手双畅,情思并发。</p> <p class="ql-block">孙过庭《书谱》说:“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之曲直;乍显乍晦,若行若藏;穷变态于毫端,合情调于纸上;无间心手,忘怀楷则……”草书的美,美在乱中有序,简不失法。无怪林散之说:“三年学行楷,十年难通草。”草书是技,更是道,说到底是人的情绪愤悱!所以,草难,不在技,在情的饱满丰盈!</p> <p class="ql-block">心情不好的时候才敢写草书,因为不畏。不畏写得丑,不畏下笔烂,不畏看着烦,就想忽忽写一气,刷刷草一笔,不管好坏,只要写完,就会开怀!</p> <p class="ql-block">人间不畏,什么都不畏。不畏一蓑烟雨任平生,不畏风力掀天浪打头,不畏艰难苦恨繁霜鬓。如果热爱,还有梦想,昂首阔步,直接去做!不得不服马斯克的认知水准:“先去做,即使做成一堆狗屎,再慢慢去改,一个粗糙的开始就是最好的开始,先完成再完美”。</p> <p class="ql-block">无论理性构思或直觉驱动,“意”的本质是融合技法、情感与审美的综合能力。如项穆所言:“书之心,想象化裁;书之相,笔随意发”。</p> <p class="ql-block">意在笔先”是书法创作中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初级阶段需通过临帖积累技法(显意识训练),高阶阶段则依赖直觉与情绪驱动(潜意识释放)。</p><p class="ql-block">其终极目标是实现“心手双畅”,即庄子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的化境。</p> <p class="ql-block">我们常常追逐着那些看似耀眼夺目的目标而一路疾驰,我们总是为了太多遥不可及的东西去奔命,却忘了人生真正的幸福和生活原本的美好,不过就是朝朝暮暮的相伴和灯火阑珊的温暖,是平平淡淡的安宁和柴米油盐的充实。书写皆可做到!</p> <p class="ql-block">临写“宇”字,不仅是对笔画形态的模仿,更是对书法家笔意和神韵的领悟。最后的钩划,顺势而出,用笔犹如“乎”字,这需要我们在书写过程中,用心去感受笔锋的走势,顺应毛笔的自然特性,让每一笔都能流畅自如,展现出书法的韵味与魅力。</p> <p class="ql-block">不是所有的花开都会傲人枝头,招蜂引蝶,只要你不否认花的出苞和绽放,春的深情就一直在。在空谷幽经,在溪涧小路,在烟云之上,在青萍之末,你都尽可以氤氲痴语、春歇酿墨,追忆经历过的折折叠叠的故事,而追忆,即意味着本就已是过去----忽然风急,吹落几片花瓣,仿佛提示我,在这里不能太清醒,否则就不浪漫了。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