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印记之第一古刹白马寺

马月娥 剪纸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创建与汉明帝的一个梦息息相关。据史料记载,东汉永平七年(公元64年),汉明帝刘庄夜宿南宫,梦见一位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次日得知此梦,博士傅毅告知汉明帝,此乃西方之神佛。于是,汉明帝派遣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出使西域求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并恳请他们到中国弘法布教。永平十年(公元67年),二位高僧应邀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佛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汉明帝对二位高僧极为礼重,并安排他们在当时负责外交事务的官署“鸿胪寺”暂住。次年,汉明帝敕令在洛阳西雍门外三里御道北兴建僧院,为纪念白马驮经,取名“白马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曹魏嘉平二年(公元250年),昙柯迦罗在白马寺译出了第一部汉文佛教戒律《僧祗戒心》。同一时期,安息国僧人昙谛也译出了规范僧团组织生活的《昙无德羯磨》。至此,戒律和僧团组织章程都已齐备,一条中土有缘人出家持戒修行的道路铺就,为中土戒律之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曹魏甘露五年(公元260年),朱士行依《羯磨法》登上戒坛,长跪于佛祖面前,成为中国汉地第一位正式受过比丘戒的出家人。此后,不断有僧人在白马寺受戒,为中国佛教培养了大量人才。</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的兴建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对中国佛教的传播、翻译、教育以及对外交流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p> <p class="ql-block">  洛阳八景之一的马寺钟声就出自此。</p> <p class="ql-block">  与钟楼相对应的鼓楼</p> <p class="ql-block">  白马寺齐云塔</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