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阳门是明清两代北京内城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七年(1419),是目前北京仅有的一座城楼、箭楼都保存完好的古代城门建筑,城楼居北,箭楼居南。 正阳门城楼 <br> 正阳门城楼是北京内、外城城门中规模最大、形制等级最高的城门建筑,也是登高眺望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和北京中轴线南端景观的重要景观视点。 <p class="ql-block"> 城楼下为中国公路零公里点,是中国公路起点的象征。经国务院批准于2006年9月设立。</p> 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代表东西南北四个方向,以放射线为条幅的车轮代表以首都为中心四通八达的中国公路网。 <p class="ql-block"> 其前身称丽正门,是元大都城的正南门。明成祖朱棣登基后,开始营建北京的宫殿和城垣,并将元大都城南城垣向南拓展近一公里,仍沿称丽正门。 </p> 明英宗正统元年(1436)至正统四年(1439),大规模修建京师城垣和城门,改称正阳门。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为明、清两朝都城的正南门。它见证了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明清时期实行宵禁制度,城楼城门以钟鼓楼的钟鼓声为号令按时启闭,规范居民的起居行止。</p> 正统四年(1439)在城楼南面添建箭楼。<br> 箭楼是城楼前治的防御性建筑,1915年后改建,即为现状。 民国年间拆除了城楼和箭之间的瓮城。 <br> <p class="ql-block"> 自明正统初年至清末,前后四百七十余年间,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后重建、修缮。 </p> <p class="ql-block"> 现存城楼是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在战火中焚毁后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的,占地3047平方米,坐落在砖砌城台之上,通高43.65米。</p> 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1年对社会公众开放。 正阳门箭楼 正阳门箭楼为砖砌堡垒式建筑,坐落于12.9米高的砖砌城台之上,城台正中辟券门一阙,在东南西三面共开箭窗94个。 <p class="ql-block"> 明清时期,正阳门集城市管理和防御功能和礼仪为一体。</p> 明清时期实行宵禁制度,平日箭楼城门掩闭不开,居民从东西闸楼下出入。 <div> 不同于皇城、宫城的城门,正阳门建有瓮城、箭楼及城外还有护城河一整套完备的防御体系。</div> 券洞处保存着北京城目前仅有的一座千斤闸,也是我国现存最大的古城闸门。 千斤闸依附于楼体,可以上下开启。 开闸时,闸门升至门洞以上内闸槽内;关闸时,闸门从闸槽中平稳落下。 券洞地面中央铺设的石质道路是御道遗存,是专供帝王南郊祭祀、南苑狩猎等活动通行的路,民众需绕行至东西两侧闸楼进出。 千斤闸常年关闭,仅明清帝通行时开启闸门。整个千斤闸设施构成了一套完整科学的系统工程,紧急情况时闸门可以迅速落下,在城门前方形成了一道防御屏障。 正阳门曾多次遭到不同程度的毁坏而重修。光绪二十六年(1900)箭楼与城楼毁于战火,光绪二十九年(1903)重建。 随着京汉铁路正阳门西车站和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相继建成,正阳门地区成为北京对外交通枢纽,周边区域交通流量剧增。1914 年至 1915 年,为疏导交通,京都市政公所对正阳门地区进行了改造,拆除了瓮城及闸楼,并采用德国人罗克格的设计方案改造箭楼,在建筑装饰中融入了西洋建筑元素。 改造工程于箭楼北侧增建“之” 字形马道, 城台两侧补砌城砖,增加“绶带悬章”式装饰。 城台上增建悬挑阳台,箭楼箭窗外增加华盖式窗檐,形成今日所见箭楼的建筑形式。 <br> <p class="ql-block"> 正阳门的改造反映了北京中轴线上公众化的进程。</p> 1990年和 1991 年,正阳门箭楼、城楼作为博物馆先后对公众进行开放。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后,正阳门箭楼于2024年12月26日起恢复向社会开放。 正阳门箭楼试运行期间免费开放,实行全员实名制预约参观。观众可在“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微信公众号预约次日起7日内门票,并选择参观时段进行预约。 箭楼内布展《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 <h5 style="text-align:center;">前言</h5><h5> "中",是时空的中央位置,也包含哲学、美学中对适中、居中与中和的价值判断,进而上升为贯穿于中国文化各个领域的规范与原则——"中""和"。从人类早期的聚落至后来的都邑,乃至泱泱大国的都城,其所体现的居中观念、中轴意识、中轴规划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h5><h5> 北京中轴线位于北京老城中心,纵贯老城南北,由15处遗产构成要素构成,是统领整个老城规划格局的建筑与遗址的组合体。北京中轴线由古代皇家宫苑建筑、古代皇家祭祀建筑、古代城市管理设施、国家礼仪和公共建筑、居中道路遗存组成,自13世纪始建,至16世纪成型,此后不断完善,历经逾7个世纪,形成了秩序并然、气势恢宏的城市建筑群,见证了影响中国传统都城营建两千余年的理想都城秩序,是中国都城中轴线的典范之作。</h5><h5> 有基于此,北京中轴线踏上了申遗之旅。本展览从北京中轴线的遗产描述、遗产价值、保护与管理三个方面详细阐述,呈现了所有承载北京中轴线突出普遍价值的构成要素,及对北京中轴线所施行的整体保护与管理,并突出中轴线作为一个整体的城市空间序列所真有的真实性与完整性。</h5>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缓冲区范围及十五个遗产点位置分布情况。 一层展览内容为遗产描述。 1.钟鼓楼<br><h5> 位于什刹海东北岸,所在区域自元大都时期开始便是繁华的商贸街区。与天安门、端门、故宫构成的朝堂区域共同组成《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的都城规划范式。明清时期,钟鼓楼承担着城市计时与报时功能,为重要的城市管理设施。因位高而声远,声音可传播至城市四隅,统一全城时间,区分时刻,借此控制着城门和市肆的启闭。这种以击鼓撞钟的方式报送时间,象征着皇权向城市公共区域的投射,见证了古代中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h5> 2.万宁桥<br><h5> 作为中轴线上最古老的桥梁,自元代始建起一直承担着南北交通的重要功能。是北京中轴线与大运河玉河段的交汇点,是玉河水系进入什刹海的重要门户,也是联系城市南北交通的重要桥梁。石砌驳岸上设镇水兽,为龙九子之一趴蝮,有镇压水位的寓意。</h5> 3.景山<br><h5> 景山是中轴线上的制高点,与故宫构成的南北关系展现了中国都城魏晋以来“宫城在南,御苑在北”的宫苑规划格局。</h5> <h3>4.故宫 <br></h3><h5> 故宫旧称“紫禁城”,名称意喻皇帝的居所,与天帝所居“紫微垣”相对应 ,是中国传统都城“象天法地”与“择中立宫”的规划思想在营建中的体现。居中对称严整的规划格局与富于韵律和变化的景观序列展现了“择中”的规划理念与杰出的建筑设计水平。<br> 这里也是明清时期皇家举办国家庆典、处理政务和生活起居的场所,是国家礼仪与文化传统的重要物质载体,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发展。1925 年,故宫博物院的成立标志着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进程的重要节点,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h5> 5.太庙<br><h5> 太庙为明清两代皇家祖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祖先祭祀建筑群。宗庙制度源于中国古代祖先崇拜的传统,祭祀对象、仪式活动和制度自周代起就有明确的规定,为后世效仿并随时代更迭而演进 。太庙作为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祖先的场所,不仅体现出“以孝治天下”的文化传统,更象征着王朝统治权在家族内传递的合法性,成为明清时期中国最高等级宗庙祭祀。</h5> 6.社稷坛<br><h5> 社稷坛与太庙以北京中轴线严整对称的格局体现了《考工记》“左祖右社”的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社稷坛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皇家祭祀太社(代表土地)和太稷(代表谷物)的祭坛,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国土的认识和崇拜,以及祈求国家政权与疆土永固的愿望。其中铺设的土壤,俗称“五色土”,以五色代表五方、五行等多种含义,分别为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土壤由全国不同地区采集而来,以表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h5> 7.端门<br><h5> 明清两代,端门功能基本一致,为存放皇帝仪仗用品之所,同时还是整顿仪仗之地。 皇帝出巡时由端门上大辂(皇帝乘坐的车) ,是为礼仪之始。早朝、节日、祭祀等活动出巡或回銮时,仪仗队整齐排列在甬道两旁,端门敲钟、午门擂鼓。端门两侧朝房则是官吏上朝前休息等待的场所。所以端门构成明清两代进出宫城前导性礼仪建筑序列,为朝堂空间的一部分。</h5> 8.天安门<br><h5> 天安门为明清皇城正门,普通民众不得入内。城楼建于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上,四周有汉白玉栏杆,面阔九间,进深五间,以体现“九五之制”。天安门还承担着重要的礼仪功能,是金凤颁诏、金殿传胪等仪式活动的举办地。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举行,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至今,天安门仍是举行重大国家庆典活动的场所。</h5> <h3>9.外金水桥</h3><h5> 外金水桥位于天安门南侧,纵跨于东西向的外金水河上,共有七座桥体,以北京中轴线对称分布。居中五座桥体分别与天安门城楼的五个门券相对,各桥之间距离约 5 米;东西两侧两座桥体分别与太庙、社稷坛的南门相对。<br> 自明代至今具有重要的礼仪功能。居中桥体 称御路桥,明清时期为皇帝专用。御路桥左右为王公桥,供宗室亲王通行。两端为品级桥,供三品以上的文武官员们通行。与太庙、社稷坛相对应的桥则称为公生桥。今天,外金水桥仍是连接故宫与天安门广场的主要通道。</h5> 10.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br><h5> 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转变的重要实例之一。广场的规划格局延续并强调了以北京中轴线均衡对称的原则。已成为国家活动和人民文化活动、大型庆典活动的举办地,自形成至今始终是国家礼仪文化传承的见证。</h5> 11.正阳门 12.天坛<br><h5> 天坛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明清皇家祭天建筑群,是中国古代皇家祭祀建筑的杰作,承载着明清两代国家祭天礼仪与文化传统。两重坛墙为北圆南方,北侧转角为圆弧形,南侧为直角,象征“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坛的选址反映出中国古代“南郊祭天”的文化传统,又以多重蓝色琉璃瓦屋顶象征天际之意。</h5> 13.先农坛<br><h5> 《礼记·祭统》记载:“天子亲耕于南郊,以供斋盛。”先农坛的选址沿袭了南郊亲耕的传统。内坛中的耤田也是我们常说的“一亩三分地”,明清帝王每年至此行耕耤礼,亲自扶犁耕田,展现出中国传统社会对农耕文化的尊重。</h5> 14.中轴线南端道路遗存<br><h5> 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是古代皇帝从宫城至南郊祭祀的必经之路。已发现的南段道路遗存表明,北京中轴线南段居中道路自明嘉靖时期以来一直沿用,在历史不同阶段均开展维护和修筑,是明清祭祀路线与礼仪活动的有形载体。</h5> 15.永定门<br><h5> 永定门作为北京外城的正南门,是明清两代城市防御体系和城市管理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国家礼仪传统组成部分。随着北京外城商贸的兴起,永定门内居住人口不断增加,手工业与商业发达,永定门也成为商贾往来的重要通道。今天,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和瓮城地面铺装明确标识出北京中轴线南端点的位置,准确展示出永定门的历史形制与传统工艺做法。</h5> <h5></h5><h3 class="ql-block">遗产构成要素属性与价值特征的对应关系</h3><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价值特征</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区域选址:国家秩序的物质缩影</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规划格局:理想都城的规划范式</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功能传统:多元传统的空间载体</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建筑美学:气势恢宏的景观序列</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历史层级:延续不断的城市脉络</p><p class="ql-block" align="center">变革实证:重大事件的历史见证</p> <p class="ql-block"> 沿楼梯进入二层,展览内容为北京中轴线的历史沿革及其文化遗产价值。</p> <p class="ql-block"><b>历史沿革</b></p><h5> 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的形成与发展历史悠久,早在先秦时期,宫城建筑群就已形成以南北向轴线统领的规划格局,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都城的规模不断扩展、功能日益丰富,至魏晋时期(220-420)就开始有将宫城轴线延伸至全城以有效控制城市规划格局的尝试。北京中轴线始建于元,成型、调整于明清,发展、保护于近现代,形成今日气势恢宏、严整有序的城市建筑群,成为北京老城独特城市景观秩序的极致体现。北京中轴线的发展沿革展现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理念对于城市发展持久地影响。 </h5> <p class="ql-block">1.“中”的发现与对“中”的推崇</p> <h5> 中国文化对于“中”这一概念早已有之,三代时期,甲骨文就已经有了对“中”字的表现;《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载“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h5> <p class="ql-block">2.都城轴线规划的早期实践</p><h5> 中國古代都城轴线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体现出国家政治理念与城市营建水平的发展,其规划格局成为都城功能复杂性发展至一定阶段的产物。在中国上古的初期国家阶段,中轴线的元素渐次出现,主要在先民的居所格局和祭祀祈祷活动中,渗透着古人对“中”的崇拜和信仰。</h5> <p class="ql-block">2.1史前聚落形态中的居中观念</p><h5> 牛河梁遗址、良渚遗址、陶寺遗址、石峁遗址、平粮台遗址等代表性史前聚落遗址中,出现了高级建筑群、祭坛、南北贯通的大道等后世中轴线建筑元素,且其布局中表现出了居中意识;体现神权与王权等高级建筑群、祭坛与墓地具有庞大建筑学体量和象征意义,为后世中轴线建筑群成为古代都城的天际线奠定了基础;祭祀、礼器的出现反映了礼乐制度的萌芽,是后世中轴线作为礼制空间的先声。</h5> <p class="ql-block">2.2先秦都城营建中的轴线意识</p><h5> 夏商周三代都城,在整体或局部,或单体建筑群上已有了中轴线布局的出现。</h5> <p class="ql-block">2.3《考工记》描绘的理想都城范式</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作为《周礼》的一部分,《考工记》成书于先秦时期,是儒家对于中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的经典描绘。其中,"匠人营国"制度是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关于城市规划与营建的系统论著,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与营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left;"><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 《考工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这一范式强调辨方正位的重要性和居北面南的朝向,重要的功能性建筑或沿中轴线南北依次排布,或沿中轴线东西对称布局,反映出中国传统观念里的"择中"思想,以及传统哲学所强调的礼仪观念,对中国历代都城规划产生了深远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3.都城中轴线的出现</p><h5> 秦代(前221—前 207 年)形成统一的帝国,但是城市形态虽未形成单一之宫城。纵贯全城、具有唯一性的都城中轴线在曹魏邺北城才初具雏形,至北魏洛阳城正式确立;而至北宋东京城,市民经济等发展才使商贸街市出现在都城中轴线之上。</h5> <p class="ql-block">3.1秦咸阳城</p><h5> 咸阳是秦王朝的首都。史料和考古成果表明,咸阳是由一个中心城、周围许多离宫别苑构成的松散城市。其空间布局呈现出宫城分南北宫、宗庙与宫城分离而位于城外、在宫殿区出现苑囿等特点。文献记载了咸阳部分建筑象天规划,是象天设都理念的早期历史实践。</h5> <p class="ql-block">3.2曹魏邺北城</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邺北城遗址位于今河北临漳县西南,营建于东汉末年,是曹魏(204-226)国都。邺北城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的新格局:它将原本相对独立的宫殿群集中到一起,是中国历史上已知首次出现单一宫城的都城,形成宫城、中央官署集中区(皇城)、郭城共同组成的三重城规划格局的雏形。其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为此后营建的邺南城所继承,其都城规划设计理念则影响了曹魏洛阳城的建设,更对此后中原帝国及周边政权都城规划产生重要影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青石螭首(三国/河北省临漳县邺城调雀台通址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3.3隋唐长安城</p><h5> 隋大兴、唐长安城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兴建于隋文帝开皇二年(582),为隋唐两代都城,是一座全新规划建设、规模空前的都城。唐长安城市格局与中轴线规划更加严谨。长安城中轴线所在朱雀大街位于都城中心,并与宫城、皇城轴线重合。皇城内东南和西南角,即中轴线东西两侧分别设宗庙和社稷坛,以应和《考工记》"左祖右社"之制。城廓结构、城门分布、街巷里坊、东西两市均严格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展示出中轴线对于全城规划格局的重要统领作用。</h5> <p class="ql-block">3.4宋汴梁城</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宋东京城于960-1126年为北宋都城,城址位于今开封市,深埋现代城市之下。东京城采用宫城、皇城、内城、外城四重城廓环套式布局,宫城位于居中位置。东京城以南北向御街为全城中轴线:轴线以宫城为北端,自皇城正南门宣德门向南经古州桥、内城正南门朱雀门、龙津桥、至外城正南门南薰门,全长约4.25公里。限于考古研究成果,中轴线上及两侧祭祀建筑的分布情况并不明确。从文献记载和考古勘察已知,东京城水网密布,城内采用开放式的街巷布局,城市用地功能更加混杂,不再有明确的里坊划分。水系与商业街市应穿插于中轴线街巷景观之中,使之呈现出与魏晋隋唐时期截然不同的城市景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州桥遗址北宋船灯(宋代,州桥遗址河道底部出土)</span></p> <p class="ql-block">4.北京中轴线</p><h5> 北京中轴线是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七个世纪演进发展不断累积叠压的结果。从元至元四年(1267)至今不同历史阶段的城市发展中,北京中轴线整体的规划格局与景观秩序均得到尊重与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同时又在时代需求的激励下得到不断保护与传承。北京中轴线既是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规划格局历经数千年演进而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规模最为宏大且保存完好的物质遗存。</h5> <p class="ql-block"><b>始建</b></p><p class="ql-block"> 元至元四年(1267)至明永乐三年(1405)</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元世祖忽必烈兴建元大都,初步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与基本形态。元大都依托积水潭(今什刹海水系)而建,于积水潭东岸设立全城建设基点,在都城北部立中心台、建中心阁,由此向南经万宁桥、御苑、宫城、皇城至丽正门形成全城设计上的中轴线,全长3.75km。在此中轴线上,首先建宫城大内,再以中心台为核心确定大城四至边界,修筑城廓结构。而后确立坛庙与官署的位置,在大都中轴线的东西两侧建太庙与社稷坛,在大城分定里坊后,形成全城棋盘状规整的街巷格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元大都城的南城垣,大致位于今天长安街南侧东西一线上。当时的丽正门,作为元大都的南城垣正门,即坐落在今天安门略前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元大都先确定全城规划基点,再确定宫城、城廓和街道布局的规划方法在中国历代都城建设中是一项创举,由此形成了北京老城延续至今独特的城市格局。</span></p> <h5> "全城中划地为方形,划线整齐,建筑房舍……全城地面规划有如棋盘,其美善之极,未可言宣。"</h5><h5>——《马可·波罗行纪》</h5><p class="ql-block"> 元大都鼓楼称齐政楼,并改钟鼓楼东西对称为南北纵贯的布局。这是都城规划中的创新,为明代北京城所沿袭。</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齐政楼,都城之丽谯也。东,中心阁。大街东去即都府治所。南,海子桥、澄清闸。西,斜街过凤池坊。北,钟楼。…齐政者,《书》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义。</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元·熊梦祥《析津志》</span></p> <p class="ql-block"><b>成型</b></p><h5> <span style="font-size:18px;">自明永乐四年(1406 )始建明北京宫城,至明中期嘉靖四十三年(1564)外城瓮城修建完为止。这一时期的修建将北京城分为内城与外城。</span></h5><h5> 明永乐年间将元大都的南城垣向南挪动800米到1公里左右的距离。直至永乐十九年(1421)一月迁都时,城墙的移建和增筑才告完成。原丽正、顺承、文明三门随南垣南移建设。丽正门移建新址后,仍称丽正门。明正统年间为加强京师的防御能力,明英宗朱祁镇再次开始大规模修建北京城垣,并于明正统四年更名丽正门为正阳门。内城建设阶段基本完成了今北京中轴线大部分建筑群的建设,而外城建设阶段,则通过外城永定门的营建,将北京中轴线由内城南门正阳门向南延伸至永定门,形成了今天长达 7.8 公里的基本格局。北端钟鼓楼,向南经景山、故宫、端门、承天门(天安门)、正阳门至南端永定门,太庙、社稷坛和天坛、先农坛等紧邻轴线左右对称布局。</h5> <p class="ql-block"><b>丰富</b></p><h5><span style="font-size:18px;"> 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至清宣统三年(1911)</span></h5><h5> 在这一时期的增建和改建中,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得以保持和延续。清代尊重并延续了北京中轴线的整体规划格局。清乾隆时期(1736-1795年)对景山、天坛等建筑群局部调整与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中轴线的景观秩序,使建筑群的空间韵律更加恢宏壮阔。</h5><h5> 盖寿皇在景山东北,本明季游幸之地,皇祖常視射较士于此。我皇考因以奉神御,初未择山向之正偏,合閣官之法度也,乃命奉宸发內帑,鳩工庀材,中峰正午,砖城戟门,明堂九室,一仿太庙而约之,盖安佑視寿皇之义,寿皇视变佑之制。 ——乾隆帝御题</h5><h5 style="text-align:right;">《重建寿皇殿碑记》节选</h5> <h5><b>发展</b></h5><h5>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12年至1977年</span></h5><h5> <span style="font-size:15px;">以 1912 年清帝退位为标志,在20世纪急剧的现代化进程中,北京中轴线在保持明清北京城中轴线整体规划格局的基础上,经历了一系列公众化与现代化的功能转变,原有服务于皇权的仪式性空间转变为服务于公众的开放空间,多组皇家建筑先后对公众开放,城市与建筑景观进行了适应性改造。京老城内第一处城市公园——中央公园就是社稷坛改造后的成果。正阳门箭楼之所以有着独特的东西文化融合的建筑风格,也是1914年-1915年改造后的成果。位于中轴线核心位置的天安门广场</span>自 20 世纪初至 1977 年所完成的系列改扩建成为北京中轴线公众化历程中最具代表性的建设实践,成为北京城市规划建设里程碑式的成就。 </h5><h5>1918年,天坛辟为公园。</h5><h5>1924年,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逐溥仪出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后委员会,接管故宫。 </h5><h5>1924年,前清皇室移交太庙于北洋政府,一度改作和平公园并对外开放。</h5><h5>钟鼓楼停止"击鼓定更"。改齐政楼为明耻楼,开放展览。</h5><h5>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并对外开放。</h5><h5>钟鼓楼改为北平特别市通俗教育馆(京兆通俗教育馆)。</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6年,钟楼设民众电影院。</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8年,景山作为故宫博物院的一部分正式对外开放。</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31年,故宫博物院接管太庙。</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城楼、天安门广场举行。</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49年,钟鼓楼先后更名人民教育馆、北京市第一人民文化馆等。</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0年,太庙改名为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并对外开放。</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2年,在天安门广场中开始建设人民英雄纪念碑。</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6年,景山局部作为少年宫活动场所开放。</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58年,天安门广场扩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两侧建人民大会堂、中国革命博物馆、中国历史博物馆。</span></h5><h5><span style="font-size:15px;">1976年,修建毛主席纪念堂。</span></h5> <p class="ql-block"><b>传承</b></p><p class="ql-block"> 1978年至今</p><h5> 北京中轴线形成与演进历史阶段正式完成。在延续元、明、清三代的格局基础上,保持延续了北起钟鼓楼南至永定门、全长7.8公里的城市轴线,即今天的北京中轴线。天安门广场成为北京中轴线新的核心。</h5><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京中轴线作为北京城市发展的基准线仍发挥着统领作用,与之相关的遗产保护、考古研究、环境治理、价值推广等工作正持续不断地进行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7年,故宫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88年,天安门城楼正式开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98年,天坛列入《世界遗产名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04年,复建永定门城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13年,少年宫迁出景山。</span></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历经元、明、清及近现代逾七个世纪,整体的规划格局与景观秩序都得以延续,展现出持久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003年考古发现的永定门城楼砖基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920、1944年永定门城楼测绘图与2005年重建永定门城楼设计图尺寸、形制比较</span></p> <p class="ql-block"><b>遗产价值</b></p><h5> 北京中轴线始终统领城市发展,为中国传统"择中"观念于都城营建中的长期实践提供了特殊见证,表达出中华文明所秉持的"中""和"的哲学理念。其规划格局整体展现出《考工记》所载"面朝后市"、"左祖右社"、对称布局的传统都城理想范式;建筑与景观集中表达了中国传统都城规划对于礼仪和秩序的强调;而多元化的空间组织更为国家礼仪文化与传统城市管理方式提供了有力的物质见证。北京中轴线还具有重要的历史见证意义,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直接相关,见证了中国社会从王朝统治转变为现代国家的历史变革。北京中轴线以其规模宏大、均衡对称的规划格局和组织有序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也是中国现存最为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建筑群。</h5> <p class="ql-block">【壹】文明赓绪</p><h5> 能为延续至今或业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h5> <p class="ql-block">(1)国家礼仪建筑:延续至今的国家礼仪文化的特色见证</p><p class="ql-block"> 礼仪祭祀</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左传·昭公二十五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自古以来,礼仪祭祀活动在中国社会生活中就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形成历史久远。成书于汉代的儒家经典《周礼》中对于礼仪制度的记述已成体系。《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有"五礼",分别是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五礼"中表达正面情感的吉礼、宾礼、嘉礼均在北京中轴线上有所体现。</span></p> <h5>中轴线上的光绪帝大婚典礼示意</h5><h5> 明清两代,北京中轴线之上及两侧的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建筑及居中道路遗存共同构成承载国家礼仪活动的仪式空间,为古代国家庆典仪式,祭祀先祖、祭祀自然神灵的礼仪制度提供了特殊的见证。位于北京中轴线两侧的太庙、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四组坛庙建筑,从规划格局、建筑形制、装饰艺术至建造技艺均是中国现存最高等级的古代礼仪祭祀建筑,它们与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一同构成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系统有力的物质见证。 </h5><h5> 这幅《光绪大婚图》描绘的是故宫举行皇帝婚礼仪式的场景,位于北京中轴线之上的故宫与景山为明清皇家宫苑建筑,承担了重要的国家礼仪和祭祀功能。经历20世纪公众化的转变过程,天安门广场及其建筑群则成为现代中国国事礼仪活动和民众庆典活动的核心,其规划布局建筑不仅延续了原有中轴线的传统规划格局,而且于传统功能上也传承了国家礼仪文化。</h5> <h5>公众化的转变</h5><h5> 经历20世纪公众化的转变过程,北京中轴线上昔日的皇家宫苑建筑和礼仪祭祀建筑均转变为面向公众开放的博物馆或公园,供普通民众参观游赏。天安门、外金水桥,以及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则成为现代中国国事礼仪活动和民众庆典活动的核心,其规划布局和建筑设计不仅延续了原有中轴线的传统规划格局,而且于传统与功能上也传承了国家礼仪文化。</h5><h5><b>升国旗</b></h5><h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象征和标志。按照法律规定,天安门广场每日升挂国旗。</h5><h5><b>烈士纪念日敬献花篮</b></h5><h5> 2014年之前,向人民英雄纪念碑敬献花篮仪式一般部安排在10月1日国庆当天。2014年,中国以立法方式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9月30日设立为烈士纪念日。立法当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分别于这两个纪念日在人民美雄纪念碑前,向抗战线士和人民英雄敬献花篮。</h5> <p class="ql-block">祭天礼器一组8件(清)(复制品)</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藏</p><h5> 祭祀是"国之大事"之一。以天坛、地坛、目坛、月坛、社稷坛、先农坛、历代帝王庙等为代表的北京坛庙建筑,象天法地,建筑宏丽,古木成荫,祭祀以时,是古代北京帝都格局礼制化的重要载体。随着祭祀礼仪的完善,祭器逐渐发展为根据等级划分,从质地,数量、形状、尺寸到色彩都各有定制。明嘉靖九年更定祀典,分建四郊,規走了四郊祭器各依其方色:圜丘青色、方泽黄色、朝日赤色、夕月白色。此套青蓝色器物是用于祭天的礼器,它们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家祭祀系统有力的物质见证。</h5> <p class="ql-block">清光绪官窑款祭蓝釉荷叶形盖瓷尊</p> <br>清光绪官窑款祭蓝釉刻花瓷簋 清光绪官窑款祭蓝釉刻花瓷簠 清光绪官窑款祭蓝釉重环纹瓷登<br> 清光绪官窑款条蓝釉刻花瓷豆 清光绪官窑款条蓝釉刻花锦纹瓷铏<br> 清光绪官窑款祭蓝釉双龙纹大瓷盘 清光绪官窑款条蓝釉瓷盏 <p class="ql-block">苍璧 (清)(复制品) </p><p class="ql-block">北京市天坛公园管理处藏</p><h5 class="ql-block"> 祭天礼器。和田玉,圆形,墨绿色,间深色斑纹。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苍璧、黄琼、青圭、赤璋、白琥、玄璜都被作为祭天告神的礼器。《周礼·春官·大宗伯》以苍璧礼天注:"礼神者必象其类,璧圆象天。"疏:苍玄皆是天色,故用苍也。苍璧颜色近于天,因而古代皆以苍璧祀天。明清两朝天坛大祀,皇帝皆亲奉苍璧行礼。</h5> <p class="ql-block">(2)城市功能设施:传统城市管理方式的物质见证</p><h5> 北京中轴线上诸多城门建筑在明清北京城城廓结构中起到重要的城市管理职能,控制通行。城门建筑不仅具有基本的防御功能,更有明确的等级性,为礼仪秩序在城市营建中的直接体现。 </h5><h5> 天安门标志着皇城区域和进入宫城之礼仪序列的开始,建筑设计为城门中建筑形制的最高等级。</h5> <h5> 明清时期,钟鼓楼通过“暮鼓晨钟”的方式控制着城门胡同栅栏的启闭,从而有效地实行城市管理。随着时代变迁,北京中轴线之上的钟鼓楼 与城门建筑已不再承担历史功能,而今天,这些轴线之上高大的建筑物已作为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成为明清时期北京传统的城市管理方式的重要物质见证,为公众眺望北京中轴线严整有序的城市景观与城市天际线提供了最佳的视觉节点。</h5> 。 <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图》第十二卷·回銮图(复制品)</p><p class="ql-block"> 一条长卷将北京中轴线自太和殿至南端完整呈现,也是这条“天子之路”对于礼制、文化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康熙南巡图之回銮图(清)(复制品)</p><p class="ql-block">故宫博物院藏</p><h5> 《康熙南巡图》描绘了康熙皇帝1689年第二次南巡的盛况,共十二卷,由清代画师王翠等绘制。其中第一卷和第十二卷分别为南巡的开端和结束,描绘的都是北京,表现的是皇帝的"出警"和"入跸"。第一卷从永定门开始,至南苑行宫宫墙结束。第十二卷表现的是从永定门外入城,直至太和殿,中轴线上的重要建筑太和殿、金水桥、午门、端门、天安门、大清门、正阳门、永定门等,随着视野逐渐出现,完美展现了北京中轴线的整体布局、建筑格局、设计理念、壮美秩序。</h5> 前门大街 正阳桥 正阳门 皇帝路过前门,临街店铺关门。 后面不临街的照常营业 箭窗俯视今日前门大街 <p class="ql-block">【贰】杰出范例</p><p class="ql-block">(遗产价值)是一种建筑、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现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p> <p class="ql-block">(1)区域选址:巧妙因借山形水系,展现出中国传统人与自然相互融合的独特世界观</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的著作《管子》提出都城选址布局应因地制宜,巧妙利用自然环境条件。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华文明在都城区域选址上形成了若干重要原则,择中立国(国指都城),以符合"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哲学观。北京中轴线的区域选址反映出中国传统城市规划与营建对于所处地理自然条件的巧妙因借,蕴藏着古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的认识和思考。</span></p> <h5> 北京城西北依靠太行山余脉,北部为燕山山脉,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域内水系发达 ,处于东北部温榆河与西南部永定河环绕之中。</h5><h5> 今天所见北京中轴线建筑群以区域北部的燕山山脉为靠山,山体成为其天然的屏障;向南则与大运河、金水河、内护城河、外护城河等多条北京历史水系中的人工河流相交。北京中轴线处于北部背靠群山,南部水系环抱的区域景观环境之中,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中理想的“山环水抱”的景观形态。</h5> <p class="ql-block">(2)建筑序列:富于层次、秩序同时蕴含变化、对比的城市景观 <br></p><h5> 北京中轴线具有极富层次与中国传统美学韵律的建筑序列。建筑群平面布局中,北京中轴线上重要建筑节点所处位置,以宫城尺度为基本模数呈现比例关系,形成沿中轴线行进过程中收放有度的韵律体验。轴线之上与两侧的建筑在追求均衡对称的同时,因其所处位置环境、功能与重要性的不同,形成对建筑形制、尺寸、装饰、材料与色彩的差异化设计,在和谐统一的整体性中蕴含变化与对比,塑造出富于层次、秩序而又蕴含变化的建筑形态,加之中国传统造景手法形成的联系紧密的视觉景观,塑造出极富中国传统审美意趣的城市景观。它以长达7.8公里宏大的规模、完整展现理想都城范式的规划布局、富于礼仪内涵又秩序严整的城市景观,成为中国传统都城中轴线发展至成熟阶段的杰出范例。</h5> <h5><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一根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了全城。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前后起伏左右对称的体形或空间的分配都是以这中轴为依据的。气魄之雄伟就在这个南北引伸。一贯到底的规模。……有这样气魄的建筑总布局,以这样规模来处理空间,世界上就没有第二个!”</span></h5><h5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15px;"> 梁思成《北京——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span></h5> <h5> 明清宫殿建筑上的琉璃仙人、脊兽安装在建筑屋顶檐角部位,压在两坡屋面瓦垄的交汇处,起到保护下面的木构件免遭雨水渗入的作用。每个构件都有着美好的寓意,周身挂满琉璃釉,形态各异、纹饰雕刻精美,又对建筑屋顶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大清会典则例》记载脊兽排列顺序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豸獬、斗牛、行什。仙人脊兽是吉祥的化身,代表勇猛威严,象征消灾减祸,主持公道,铲除邪恶。宫殿建筑按照等级和体量不同,仙人后琉璃脊兽的使用数量按规定分为一至九个不等,必须为奇数个,太和殿用10个脊兽,属于特例,体现出至高无上的等级地位。</h5> 太和殿脊兽 <p class="ql-block">【叁】与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的事件、活传统、观点、信仰、艺术或文学作品有直接或有形的联系。</p><p class="ql-block">(1)北京中轴线的延续与传承展现了包容并蓄的精神信仰和多元一体的文化特征</p><h5> 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汇集了承载着儒、释、道多种不同流派精神信仰的场所,例如佛教建筑雨花阁、道教建筑钦安殿、萨满教建筑坤宁宫作为有力的见证,鲜明的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包容并蓄的特点。</h5> <h3>正阳门正脊压胜锡盒(明)</h3>首都博物馆藏<br><h5> 压胜是放置在古建筑大脊(正脊)正中脊筒内的"镇物"。正阳门位于北京中轴线上,实为国门,地位尊崇,因此正阳门正脊上的压胜宝盒内镇物种类多、规制高。按照五行理论在盒子里放入代表金木水火土的物品。五枚金属锭代表"金";方木代表"木";五色丝线代表"水";五色宝石代表"火";五谷代表"土";此外还有佛经等物,取趋利避害,保护建筑物免遭天灾人祸之意。</h5> <div>銅四臂观音像(明)</div><div>首都博物馆藏</div> <div>銅鎏金真武大帝像(明)</div><div>首都博物馆藏</div> (2)北京中轴线与一系列具有世界影响的历史事件存在物质联系<br><h5> 北京中轴线与清王朝统治的终结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举办直接相关 ,这些历史事件在世界范围内均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h5><h5>《清宣统皇帝溥仪逊位诏书》(局部)<br> 奉旨朕钦奉隆裕皇太后懿旨前因民軍起事各省響應九夏沸腾生靈塗炭特命袁世凱遣員與民軍代表討論大局議開國會公決政體 兩月以來尚無確當辦法南北睽隔彼此相持商輟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國體一日不決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偶議於前北方諸將亦主張於後人心所嚮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拂兆民之好惡是用外觀大勢内審輿情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近慰海内厭亂望治之心遠協古聖天下為公之義袁世凱前經資政院選舉為總理大臣當兹新舊代謝之際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與民軍協商统一辦法總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一大中華民國予與皇帝得以退處寬閑優游歲月長受國民之優禮親見郅治之告成豈不懿歟钦此<br> 宣統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br> 内阁總理大臣臣袁世凱<br> 署外務大臣臣胡惟德<br> 民政大臣臣趙秉鈞<br> 署度史大臣臣紹英假<br> 學務大臣臣唐景榮假<br> 陸軍大臣臣王士珍假<br> 署海軍大臣臣譚學衡<br> 司法大臣臣沈家本假<br> 署農工商大臣臣熙彦<br> 署郵傳大臣臣梁士詒<br> 理藩大臣臣達壽</h5> <p class="ql-block">民国改造正阳门红木柄纪念银鎬(民国)</p><p class="ql-block">首都博物馆藏</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北京城建史上,关于正阳门的改造发生过数次,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发生于民国初年﹣1915年。为缓解交通压力,时任民国政府内务部总长兼京都市政公所督办的朱启钤亲向袁世凯提交了《修改京师前三门城垣工程呈》,建议对北京旧城进行深度改造,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袁世凯不仅批准了朱启钤建议,还特赐他一把银镐。银镐重1223.2克(30余两),镐身通长51.5厘米,镐头宽18厘米。红木手柄长50厘米,上嵌银箍,银箍上镌刻"一千九百十五年六月十六日内务交通两部会呈奉大总统令修改正阳门工程特造此器陈梁总长以作纪念罗克格公司谨呈"字样。朱启钤持银镐敲掉正阳门的第一块墙砖后,正阳门开始大规模改造。</span></p> <p class="ql-block"> 沿楼梯上至三层,展览内容为遗产保护与管理。</p> <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逐步开展了一系列文物修缮、遗址保护、历史建筑保护、历史环境整治等不同层面的工作,有效保障了文化遗产的安全,改善了其所处历史环境质量,使北京中轴线整体城市景观特征得到维护与提升。</p> <p class="ql-block"><b>法律法规与机构体系</b></p><p class="ql-block"> 2013年,在北京中轴线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录》后,北京市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明确了遗产保护对象及保护措施。</p> <p class="ql-block">保护地位与法律规范</p><p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均已被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或历史建筑,受到一系列国家和地方层面法律法规的严格保护。不可移动文物遵循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实施保护和管理,历史建筑则遵循历史文化名城相关法律法规进行保护和管理。</p> <h5></h5><h3>管理机构与体系架构<br> 建立多部门多层级协作的保护管理体系和专家咨询制度。<br></h3><p> 国家、直辖市、区、遗产地管理单位四级行政管理框架,涉及文化遗产、文化旅游、园林绿化、道路交通等多个专业部门。作出涉及北京中轴线保护等方面决策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加强专业技术力量的参与。</p> 正阳门脊兽 <p class="ql-block">现状与措施</p><h5> 近年来,得益于北京市对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与大力投入,保护修缮工程令遗产构成要素的保存状况得到整体改善,环境整治也使所处历史环境得到整体提升,遗产区、缓冲区和更广泛的区域的城市景观更加协调、统一,并处于遗产地保护管理规划和各层级城市规划的严格管控之中。遗产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得到保护,而遗产价值展示的系统性也得到加强与提升。</h5><p class="ql-block">影响遗产的因素</p><h5> 北京中轴线遗产区和缓冲区主要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管理范围,该区域一直是北京市人口密度最高的区域,承担着政治、经济、居住、文化发展等多元而复合的城市功能。居住人口过度集聚、发展压力、交通压力、环境污染等因素对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保护和区域内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带来一定挑战。</h5> <p class="ql-block">实施的保护措施</p><h5 class="ql-block"> 北京中轴线遗产构成要素严格依据其所属保护称号对应的国际文件、法律法规和行业规范的要求,实施保护管理。北京中轴线的遗产区和缓冲区的城市环境与景观则依据《北京中轴线保护管理规划(2022年﹣2035年)》及北京市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导则的具体要求进行管理与控制。</h5><h5> 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指导,北京市对中轴线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视,大力投入开展了一系列保护修缮工程。<br> 比如对景山寿皇殿的修缮工作,对于院落内建筑本体功能的梳理,恢复原有室内外功能布局的同时,在少干预的原则下对建筑本体进行局部修复,还寿皇殿一个本来面貌。</h5> <h5><p class="ql-block"> 万宁桥作为北京中轴线第一桥,大运河的最北端闸口,它南北向跨越通惠河,是北京中轴线和大运河文化带两大文化轴线交汇的节点。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一文物建筑,2021年,北京市对经过万宁桥的车辆进行限速、限重,并减少了经行的公交线路。2023年,万宁桥修缮工程完成,安全拆除桥体东侧附着的自来水管道及通讯光缆管道,更好展示其全貌。</p></h5> <h5> 对于大片区的旧城环境,也采取了区域性整治措施,在保护老城的同时,也让区域内的居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提高。各种改善民生的特色实践,让中轴线保护与城市更新得到了有机结合。使得中轴线价值根植于市民的生活之中。</h5> 正阳门箭楼模型(1:45) 滴水,板瓦,瓦当,筒瓦,钉帽 正阳门地仗 大新样城砖;宝丰窑细泥城砖 通和窑细泥城砖,裕盛窑细泥城砖 <p class="ql-block">生态文化保护</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5px;"> 除了对文物本身的保护开发,注重生态保护,也是正阳门城楼修缮的一大亮点。在城楼上争逐竞飞的北京雨燕,是古都北京一道自然与人文兼具的景观,注重生态保护,也是这次正阳门城楼修缮的一大亮点,为尽可能减少修缮对北京雨燕栖息繁育的影响,正阳门率先将生态保护理念引入传统的古建修缮之中,组织专家、志愿者积极探索古建修缮与雨燕保护的"最优解",先后采取推迟修缮工期、三维扫描建立数字模型以及环境人工导引等措施,系列举措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认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4月中旬至7月中下旬是北京雨燕的繁殖期,在对正阳门的修缮过程中,城楼顶层的雨燕巢穴尽量“原封不动”,即使在修缮过程中不得不挪动巢穴,工程人员也会将巢穴的具体位置进行拍照,留好资料照片,同时对雨燕巢穴妥善存放。修缮结束后,再将巢穴完整地摆放回原来的位置。保证雨燕的“回家路”畅通无阻。保护了中轴线上的活态文化。</span></p> <p class="ql-block">正阳门:保护修缮的生动实例</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中轴线申遗是用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重新审视古建修缮,首要的就是体现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正阳门修缮坚持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本着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保留历史信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古建修缮设计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根据实际勘察的现状及病害情况,依据文物建筑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确定本工程的修缮保护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1)不改变原状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2)真实性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3) 完整性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4)最低限度干预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5)使用恰当的保护技术原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在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前提下,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保护方针。真实、完整地保存历史原貌和建筑特色。</span></p> 德胜门城砖 <p class="ql-block">研究与传播</p><h5> <span style="font-size:15px;">《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19条至第27条对北京中轴线遗产展示和宣传政策给予明确规定。北京市各级政府有责任推进中轴线上文物、历史建筑采取不同形式向公众开放,鼓励、支持单位或个人设立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运用传统与现代多种展示手段,开展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发掘、阐释和传播活动。</span></h5><p class="ql-block">遗产的展示</p><h5> 北京中轴线整体展示体系旨在通过原状陈列、主题展览、文化活动体验、景观视廊眺望、文化探访线路等多种展示方式,准确而完整地阐释与展示遗产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h5> <h5> 市民是中轴线价值的受益者,不仅体现在城市环境中,也受惠于中轴线价值的研究与传播。<br> 长期以来北京中轴线已建立多种宣传形式的公众宣传教育体系,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北京中轴线的遗产价值、历史发展、遗产保护理念等内容,提升公众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h5> 箭楼四层为文化客厅,这里展示了以皇家工艺为代表的燕京八绝中最具特色的技艺。 <p class="ql-block">京剧戏服</p><h5 class="ql-block"> 戏服是伴随着京剧艺术的兴起而产生的。北京戏装最讲究舞台艺术效果,它优美而夸张的造型、色彩和图案有利于衬托剧中人物的艺术形象。戏装的设计制作涉及京剧服装配饰的各个方面,讲究色彩鲜亮、造型大气、图案丰富,具有技艺规范考究、做工缜密精巧、用料高档华贵、风格雍容大气的特点,为京剧表演增添了光彩。北京戏装适宜于观赏和收藏,在中国传统戏曲服饰及中国古代服饰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h5> <p class="ql-block">景泰蓝制作技艺</p><h5 class="ql-block"> 景泰蓝制作技艺又名"铜胎掐丝珐琅",因成熟于明景泰年间,故名"景泰蓝"。景泰蓝技艺是外传珐琅技艺和本土金属珐琅工艺相结合的产物。景泰蓝技艺复杂,工序繁多,它综合了青铜工艺和珐琅工艺,继承了传统绘画和金属錾刻工艺,体现出中国传统工艺门类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传统。景泰蓝制品造型典雅,纹样繁缚,色彩富丽,具有宫廷艺术的特点,给人以"圆润结实、金光灿烂"的艺术感受。</h5> <p class="ql-block">铜胎掐丝珐琅《九桃纹》天球瓶</p><h5 class="ql-block"> 瓶直口,长直颈,球形腹,口、足镀金。通体施黄色珐琅釉,饰掐丝"出"字纹锦地,万字锦地上饰彩色整体桃树,枝繁叶茂,结有九个肥硕的粉色桃实。此瓶胎型和掐丝的制作精致,镀金光亮,釉料饱满,色彩丰富,作品为复刻清晚期故宫珐琅藏品。万字地纹全部由手工掰制,技术含量高,复刻难度大,实为珐琅珍品。</h5> <p class="ql-block"> 铜胎掐丝珐琅《如意尊》 <br></p><h5 class="ql-block"> 纹样以汉代漆器龙纹为主题装饰,构图严谨,色彩以红色为主调,并配以黑、白、黄三色,对比强烈,从纹样至颜色,主题突出,各装饰区域主次得体。作品主体区域嵌有珍贵绿色松石,同作品红色主调产生对比,器形似如意,搭配如意形花丝镶嵌双耳,更丰富了作品的装饰效果。作品整体构思严谨,历史感厚重,是难得的艺术珍品,观后给人以深刻印象。</h5> <div>仿清博古百宝嵌多宝格式屏风</div><h5> 此屏风为清朝宫廷御用之物,从雕刻和做工上充分彰显了帝王的权威性和受命于天的君权思想,很具有工期漆器代表性,并且其整体做工样式大量吸收了南方木雕的工艺特色通过精湛的雕工完美静衬托了金漆镶嵌工艺,使得此作品大放异彩历久弥新。屏风型制较大,以红木雕成,屏风帽满雕云龙纹。气势威猛,屏风主体成多宝格式样,使用金漆镶嵌传统工艺技法制作,大量嵌以玉石和名贵珠宝等材质,造型精美独特,古意盎然,其中宝石雕琢而成的花卉、山石、盆景、瑞兽等吉祥图案,寓意平安、长寿、富贵、吉祥,并配有御制诗,整体造型大方新颖,工艺手法独特细致,是一件很具有百宝镶嵌特色的作品。</h5> <p class="ql-block">雕漆技艺</p><h5 class="ql-block"> 雕漆工艺发源于唐代,经过元、明、清三代的发展最终落户北京。北京雕漆工艺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融合了华夏南北雕漆技艺之大成,是中国髹漆工艺的优秀代表之一。北京雕漆工艺制品种类繁多、题材丰富,其设计创作集雕刻、绘画、工艺于一身,具有庄重典雅的艺术性。雕漆制品造型古朴、纹饰考究、色泽光润、形态典雅,并有防潮、抗热、耐酸碱、不变形、不变质的特点。它体现了我国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和聪明才智,是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的瑰宝。</h5> 金漆镶嵌<br><h5> 在松木胎外刷天然大漆形成漆胎,施用彩绘、雕填、刻灰等工艺统称为金漆。用天然软硬质玉石和螺钿、兽骨、牛角等原料镶嵌于漆胎之上,两种工艺的结合被称之为金漆镶嵌。 <br></h5><div>雕漆<br><h5> 天然漆料涂抹数层后进行各式花纹的雕刻。</h5></div> <p class="ql-block">金漆镶嵌八吉祥银锭套盒</p><h5 class="ql-block"> 作品以汉代古钱币银锭为造型,寓意中华民族山河永定,国家团结富足安定。盒身采用百宝镶嵌工艺装饰藏传佛家八宝,象征吉祥、幸福、圆满;八宝周围采用金漆雕填彩绘工艺绘制缠枝莲纹、芭焦叶纹和水纹,是汉民族文化中较为常用的纹饰题材,代表中华民族福运绵长,中华文脉生生不息;盒盖顶部装饰花鸟山石图案。整件作品体现了国家级非遗金漆镶嵌技艺对民族文化融合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中华民族团结向上的精神和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h5> <p class="ql-block">转角斗拱</p> <p class="ql-block">彩画</p> 箭窗 <br> 透过箭窗,可见中轴线南段全貌,最远可望到永定门。近处,可以眺望前门大街,北京中轴线上重要的商业街市。 从正阳门箭楼内向南拍摄的北京前门大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