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有感

春华秋玉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两千多年前,周王室衰微,诸侯并起,烽火连天,“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老子见社会道德衰败,失望至极,便乘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居而不知所终。在出关之时,他应关令尹喜之求,写下了一部五千言的《道德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也称《老子》,或称《五千言》,是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他文简意深,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学科,其内容博大精深,玄奥无极,涵括百家,包容万物,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部被誉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被称为“中国智慧第一书”,对中国古老的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无论对中华民族性格的铸成,还是对政治的统一与稳定,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p> 关于《道德经》的版本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当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道德经》历代传抄,多有错讹,至今已经很难彻底分辨孰真孰伪。据说仅国内的《道德经》译注本就不下千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主要介绍有代表性的几种。</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1. 郭店楚简本《老子》(简称郭简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93年,在湖北荆门市郭店一号楚墓中,出土了一批竹简老子,这批竹简的墓葬时间约为公元前300年左右,墓主人是一名落魄贵族。这些竹简共71枚,整理者根据竹简的形制、长短分为甲、乙、丙三组,总字数约为2046字,相当于传世本的五分之二。这些竹简的内容与传世本中的《道德经》的31个章节相近,其中甲组和丙组有一段内容是重复的。这批竹简的抄写时间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300年之间,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版本。〈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据推测,其抄写来源似乎基于几种不同的版本,也有学者认为乙组和丙组的内容是经过传述和注解的,而非原始经文。这样的发现对于研究老子及其思想有着重要的价值。</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2.马王堆汉墓帛书《老子》 (简称马王堆本)</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1973年,帛书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墓主为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在出土的帛书中,有两个版本,分别用两种不同的古隶书抄写。原整理者将字体较古的一种称为甲本,另一种称为乙本。甲本不避汉高祖刘邦讳,其抄写年代最迟在刘邦称帝(公元前202年)之前。乙本避刘邦讳但并不避刘恒讳,其抄写年代大概在汉高祖即位与汉文帝即位之间(公元前180年至前202年)。出土时,丝帛已有破损,文字也多有残缺。乙本总共有5467字,而甲本略少一些。帛书甲、乙本都没有书名,它们被分为上、下两篇。甲本没有篇名,而乙本上篇名为“德”,下篇名为“道”。这样的表述更为正式得体。</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3. 北京大学藏汉简《老子》(简称北大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北京大学在2009年初接受捐赠,获得了一批海外回归的西汉竹简,这是继马王堆汉墓帛书及郭店楚墓竹简《老子》之后的第四个重见天日的简帛《老子》古本。总字数超过5300字,使用典型的汉隶文字书写,残缺部分仅60余字,是当今保存最完整的简帛《老子》古本。其抄写时代应为汉武帝到汉宣帝时期。与前三个古本不同的是,北大本对全文做了分章处理,共77章,与传世本81章不同。同时,竹简的背面题有“老子上经”和“老子下经”的篇题,“上经”对应传世版的“德经”,下经对应“道经”。其顺序与帛书本一致,其文本形态介于帛书本和传世本之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4. 传世王弼注本《道德经》(简称通行本)</b>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目前大部分流传广泛的版本都是以王弼注本为底本。王弼是三国时期曹魏的经学家、哲学家,也是魏晋玄学的创始人之一。他曾为《老子》和《易经》撰写注解,这些注解一直流传至今。自隋唐以来,王弼注本逐渐成为最流行的版本,现今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本,但与最早的明代张之象刻本相比,已经出现了很多讹误。如果能够追溯到王弼古本,恐怕讹误只会更多。据明清时代的经学家考证,在宋代时,王弼古本就已经很难见到了。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系统的本子现存最早的刻本是明代的张之象刻本,而今日流传的版本多为清代浙江书局的翻刻。与这些版本相比,古本的文本形态更接近于帛书,没有分章,也没有上、下经之说,书名也仍旧是《老子》。在一千多年的流传过程中,古本与今传世本存在巨大差别,这也是我国古籍传承中的一个常见现象。</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5. 传世《河上公老子道德经章句》(简称河上公本)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是另外一个流传度较广的传世本。河上公,姓名不详,正史未见载,最早仅见于东晋志怪小说《神仙传》,小说中的身份是个得道之仙,曾为汉文帝讲解《老子》。该本可能出于六朝人的伪托,借河上公之名。其原经文都早已失去各自的原貌而趋同,今之传本篇章结构同为81章,字数略少于通行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其他一些重要的版本,如唐代严遵的《道德真经指归》,以及敦煌手抄本,还有一些如《韩非子》等先秦典籍中对老子原著的引文。《道德经》是值得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研究推敲的经典巨著。</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帛书《老子》作为“最接近《老子》原貌的版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专家学者们的认可。帛书本与通行本对比,有影响文义的140处重大不同。这里以帛书《老子》甲、乙为底本,结合河上公和王弼的两个重要古本,列举分析供读者参考。</p>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内容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和乙本的内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上公本和王弼注本的内容。</p>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注释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译文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河流汇集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下游,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此要想领导人民,一定要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想要领导人民,一定要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这样的圣人处在领导的位置,人民不会感到负担重,处在人民前面,人民不会感到有危害。所以,天下的人民愿意推崇他而不会感到厌恶。因为他不和人相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p>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的题解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本章具体论述了谦下卑弱的王者之道。"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文章以江海做比喻,体现了"善下"的重要性。执政者唯有懂得谦下退让,才能使统治地位稳固。只有肯居下,才会最终居上。老子喜欢用江海来说明事理,同时江海也代表人的包容大度。江海为百川所趋,圣人为人心所向,这都是由于"善下"的缘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治理国家,就要处理好与百姓的关系。"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此处的"言下之"和"身后之"都体现执政者对待民众的态度。在言语上,谦和有礼,不随意发号施令。在利益方面,将自己放在百姓的后面。这样的国君才会得到民众的拥戴。春秋晚期,统治者与人民之间地位相差悬殊,很少有人能以谦卑的姿态对待人民,导致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老子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他希望执政者能够效仿古代的圣贤,敬民爱民,社会实现大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在这里,老子提出"天下乐推",饱含深意。在老子看来,如果执政者让人民没有压迫的感觉,那么他就会赢得国民的尊重,还会获得天下人的推举。一个"乐"字,体现着淳朴的社会风气,体现着百姓对君主的心悦诚服,体现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一国之君如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天下就没有什么力量可以与他抗衡了。</p>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版本差异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内容较全(甲本缺 9个字,乙本缺5个字),主要比较王弼注本与帛书乙本的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甲本:“□(乙本:江)海之所以能为百浴王者,以其善下之,是以能为百浴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补足缺字“江”,将“浴”改为“谷”,将“是以”改为“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是以(耳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其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故居上而民弗重也,居前而民弗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去掉“(耳口)人之”三个字,去掉三个“也”字,去掉三个“其”字。将“故”改为“是以”,增加“圣人”两字,将“处”改为“居”,将“弗”改为“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差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帛书乙本:“天下皆乐谁而弗猒也。不以其无争与 ,故□下莫能与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王弼注本增加“是以”二字。将“谁”改为“推”,将“弗”改为“不”,将“猒”改为“厌”,去掉一个“也”字。将“不以其无争与”改为“以其不争”。补足缺字“天”,增加一个“之”字。</p>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读后感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道德经》第66章,老子继续阐述治国策略,以江海作比喻,论述了谦下卑弱的王者之道。</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1段:“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白谷:即百川,众多河流。王:河流所归往的地方。下:地势低的地方,这里指河流的下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汇流的地方,乃是因为它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所以才能成为百川之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2段:“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上民:即统治人民,号令天下,统领百姓。言之下:说话谦卑,不随意发号施令。先民:统率民众。重:负担沉重。害:妨碍,伤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因此要想领导人民,说话一定要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统率人民,一定要把个人的利益放在人民的后面。这样圣人处在领导的位置,人民不会感到负担沉重;站在人民前面,人民不会感到害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3段:“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推:推举,颂扬。厌:厌烦,讨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段话的意思是:所以天下的人民愿意推崇他,反而不会感到厌恶。因为他不和人相争,所以天下就没有人能与他相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面谈三点感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一,“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这一段,老子强调了“善下”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道德经中,老子经常反复强调的观点有,“处下”“无为”“不争”“守柔”等思想。比如,“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大者宜为下”。在此,老子以江海作比喻,江海之所以能为百川之王,就是因为他善于处在低下的位置。</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二,“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这一段,老子阐述了圣人与民众的上下前后辩证关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江海,为什么是溪水向往的地方,因为他处在极低的位置。海纳百川是自然规律,这就是“道”。圣人,为什么“处上”时民众没有压迫感,“处前”时民众不会感到害怕;就是因为圣人“言下之”和“身后之”。圣人的言辞是谦卑的,诚恳的,亲切的;圣人的行为是高姿态的,大度的,为百姓着想的。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边,而百姓的利益放在前面。“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执政者,百姓才能信任,诚服,推崇,赞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其三,“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这一段,老子强调了谦下卑弱的执政之道,也正是老子无为思想的具体体现。“不争”,是道德经中老子多次强调的观点。第8章中老子曾提到“夫唯不争,故无尤”。(第68章和81章中还有叙述)</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人为什么会得到百姓的推崇?那是因为能得到百姓的信任。圣人为什么会得到百姓的“不厌”?那是因为百姓能得到利益,而圣人将利益“身后之”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谓不争,并不是拒绝,而只是一切顺其自然,做自己该做的事情,不去过多的考虑得失,不处心积虑的去争取。“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坐在家里捡个皇帝作的汉文帝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掌权。吕氏集团被团灭之后,代王刘恒被老臣们选中。之所以选刘恒,一方面是因为刘邦仅剩的三个儿子中,齐王刘襄母舅势力过大,淮南王刘长则“家母恶”,因此这两人被否决。另一方面,便是因为代王刘恒从小就没有荒淫之举、骄矜之态,以”仁孝宽厚”名显于世。于是功臣们派人前去请代王刘恒继承皇位,是为汉文帝。这个故事,典型的证明了老子所说的“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深刻道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天读篇《道德经》,总会有所收获,相信你也会有同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2025-1-25于静心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