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家织棉布</p> <p class="ql-block">《游子吟》</p><p class="ql-block">(唐)孟郊</p><p class="ql-block">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p><p class="ql-block">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p><p class="ql-block">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听到小女儿在背诵起这首唐诗时,心中泛起了无尽的乡愁。勾起了我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尤其是我年迈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一位勤劳朴实的农村妇女,她一生养育了我们三个子女,又把我们的孩子从小带到大。母亲不善言谈,总在为我们姐弟几个的衣食起居默默的付出。小时候我最喜欢穿母亲为我们做的带着妈妈体温棉布衣服,还有母亲千针万线纳成千层底布鞋。小时候常常看到母亲用纺花车纺线,深夜里在小油灯下为我们做棉衣棉裤。在物质相对匮乏的年代,广大农村还在延续中国几千年的男耕女织的生活。父亲每年都会选择一块地种棉花。一是为了交公粮,二是为了一家人的穿衣。棉花是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耐旱,适合沙土地种植。从育种,耕畦,播种,定苗,打顶心,剥赘芽,采摘,去籽,弹花诸多工序以后才能拿来纺线。</p> <p class="ql-block">棉花,棉桃,绵株。</p> <p class="ql-block">成熟的棉花</p> <p class="ql-block">搓布绩子</p> <p class="ql-block">搓好的布绩子</p> <p class="ql-block">棉花弹过以后,纺线前要先搓捻子。用一根光滑细棍,卷起弹过的一长条棉花,放在案子上,手拿棉花来回搓动,棉花就在细棍上卷成条状,而后抽出细棍,留下一根长条状空心棉花,这就是一根棉花捻子(有的地方叫布绩子,布接等等)。</p> <p class="ql-block">用纺花车纺线</p> <p class="ql-block">纺线:棉花捻子放在纺线人的左手方,纺车上有一根叫铤子的钢丝,一端是尖的,朝着纺线人,纺线人先将棉花捻子一头一边往外拉一边一个方向旋转(一般是反时针)搓,然后将头子缠绕在铤子上,顺钢丝的尖,这样的准备工作完备后就开始纺线,左右手配合合理,右手摇车左手握棉条往外均匀的拉,节奏是短—短—长……周而复始,棉线会逐渐缠绕到铤子上。变成中间粗两头尖的纺线锤。</p> <p class="ql-block">拐线</p> <p class="ql-block">拐线:等到棉花基本上都被纺成了线穗,就开始拐线。拐线要用拐子。拐子是用一根直径约2厘米、长约90厘米的圆木棍,木棍的两头儿各安装一个长约20厘米的圆木棍,两根短木棍成90度垂直。抽出线穗上的线头缠在拐子的一头,左手搦住木棍的中间部位,右手拉着线,就可以拐线了。拐线的时候为了防止错乱,拐线的中间要用线绳系一下。一般拐够半斤就要把线取下来,是一拐线,系好放在一边。为下一步络线做准备。</p> <p class="ql-block">染线</p> <p class="ql-block">茜草株</p> <p class="ql-block">茜草根</p> <p class="ql-block">石榴皮</p> <p class="ql-block">高粱壳</p> <p class="ql-block">蓼草株</p> <p class="ql-block">莲蓬,莲子</p> <p class="ql-block">槐米</p> <p class="ql-block">染线:棉线的原色是白色,织成的布匹为白布。可以做被子,衣服,裤子的里衬。如果需要加颜色的话,就把棉线放到调好颜料的锅里煮,一直煮到上了色,再开始洗,将那些颜色挂得不牢固的洗掉。保证织好的布匹,不会洇染,文理清晰。常见的有条纹布和格子布。所需要染色的经线和纬线都要提前染好,以备织布之用。</p><p class="ql-block">农村染线常用的颜色大致有以下几种:</p><p class="ql-block">灰色:过去农村穿的衣服大都是灰色,是用草木灰染成的,是最常见最古老的染线(布)方式之一。如果是用草木灰染,就要选取未被雨淋过的白净麦秸烧成灰,再在这麦秸灰中加水,反复搅匀,和成稀糊涂状,把白布放进去浸泡,揉搓,再把染好的线(布)取出来用清水漂净,晾干,便成了灰线(布)。</p><p class="ql-block">黄色:农村里吃石榴的时候都会把皮积攒下来,留着以后染线(布)。把石榴皮同水一起煮开,然后把棉线(布)放到里面,期间要不停的搅拌使得染色均匀。可以通过高粱杆的白瓤沾水观察色度,上色之后便可以捞出漂洗干净,这样染出来的颜色是种淡黄色。另外染黄色人们最常用的还有槐米,槐树开花的时候经常见有人拿着钩子采。需要说明的是,槐米染出的线(布)黄中稍带点绿。</p><p class="ql-block">红色:高粱壳和水煮沸之后把棉线(布)放到里面,这时候染出来的棉线(布)是淡红色。生长在田野里的地垅、土埝边的茜(qiān)草(红根草)的根是红颜色,也可以用来染红色。</p><p class="ql-block">蓝色:过去人们染蓝色用的都是“蓼”,这是一种一年生的草本植物,通常生长在水边。最早的时候用蓼染色是染坊的秘密,属于比较“专业”的染料,后来流传到了民间。人们经常在菜园地头随意种上几棵,想染色的时候就把叶子摘下来发酵。蓼染色需要和生石灰混合,这样染出来布料是比较鲜亮的蓝青色,而且不容易褪色。</p><p class="ql-block">黑色:黑色用的也是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栗壳、莲子壳和乌桕。采用的方式也是煮染,和水以前煮开,捞出来杂物。然后还要放入明矾、铁砂等东西和布在一起煮。这样所染出来的布就是深黑色。</p> <p class="ql-block">浆线</p> <p class="ql-block">浆线:浆线是织布所有步骤中比较关键的环节。</p><p class="ql-block">由纺花车纺成的棉线是单股的,俗称“呸子线”,其坚韧性很差,不能直接上机子织布。在我们老家还会用纺花车把纺好的单股线两根摇成一根,俗称和(合)线。为了增加线的韧性,织布时不容易断线,给线上浆。</p><p class="ql-block">有句民谣叫“浆线子,洗衣裳,看看谁家运气畅”。浆线最怕阴雨天,一旦上了浆的线干不透,就会发霉,织出的布不仅颜色发污,而且不壮实。因此一般浆线都选择春暖花开、春雨贵如油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浆线那天母亲一大早和好面,放进水盆,双手反复拿捏,把细腻的白浆捏出来,换几次水,直至留下一块面筋。煮成稀汤称其为“浆面”,在其中兑入适量的水,然后把准备织布用的线拐儿放在面汤里浸泡。浆线时用白浆浸透棉线,用手反复揉搓使线充分和浆面融合。再及时晾晒,在不湿不干时把线一根根蹾散,不能让其粘连。</p><p class="ql-block"> 晾线的架子绑在向阳通风的空地,把浸好的棉线搭在上面,母亲把小擀杖伸到线圈里,把线圈扭成麻花状,是为了挤干净里边的水分。晾一段时间还要把小擀杖穿到线圈里由上到下猛蹾,发出嘭嘭的响声,蹾几下转一下线圈,便于棉线均匀散开。</p><p class="ql-block"> 浆线子的过程需要经验,面浆的稀稠凉热都要把握的恰到好处,太稀浆出来的线韧劲不够,织布时容易断线;太稠浆出来的线容易粘连,线子太硬织布时也不好用。</p> <p class="ql-block">籰(yue)子。亦作“篗子”。绕丝、线的工具 。出处清· 唐训方 《里语徵实》卷中上:“收丝器曰篗子。”</p><p class="ql-block">《红楼梦》第七十回:“﹝丫头们﹞搬高墩,捆剪子股儿,一面拨起籰子来。”</p> <p class="ql-block">用风撑子和籰子络线</p> <p class="ql-block">用纺车和籰子络线</p> <p class="ql-block">络线:</p><p class="ql-block">第一种方法是把浆好晾干的线撑到纺花车上,再倒在籰(yue)子上。每个籰子由8根木棒组成,其中4根各长约40厘米,上下各用两根长约20厘米的木棒十字交叉连起来,上下两个十字的交叉点各挖一个小圆洞,在一块木板上钉一个高约40厘米,呈90度直角伸出40多厘米的铁棒,有的地方是在高凳子腿上这个位置上钻个孔,把籰子套在这个上边,就可以络线了。</p><p class="ql-block">第二种方法是在小板凳上钻孔,上边安装一个用两个竹片水平面交叉,中间开一个孔固定好。又在两个竹片两端开四个小孔,装上四根小棍子。俗称风撑子或者风筝子。然后把浆好晾干的线撑到风撑子上,再倒到籰子上就可以络线了。</p><p class="ql-block">还有另外一种方法最简单实用。把浆好晾干的线撑到纺花车上,在另外一个纺花车上安装一个加长的铤子。然后在铤子上套上竹筒,把铤子的另外一段用砖或者木板上钻孔,达到铤子两端平衡。摇动纺花车的轮子,把套在另外一个纺车轮子上的线倒到竹筒上就可以经线了。我们老家成络线为摇线就是这个道理,十分形象,一看便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经线</p> <p class="ql-block">经线</p> <p class="ql-block">经线</p> <p class="ql-block">刷线</p> <p class="ql-block">刷线</p> <p class="ql-block">经线</p><p class="ql-block">(一)跑线</p><p class="ql-block"> 跑线,有的地方叫走绺。在地上夯很多木头橛子,然后把纺线套上去。把线从铤架上牵引、编整在一起。线筒按花色设计的要求顺序地套在这些铁柱上,下边垫上铜钱或者铁垫片。使拉线的时候,线筒子在铤架子上旋转的更顺畅一些。</p><p class="ql-block">要织出什么图案就按照事先准备好的图案依次摆放。 将线筒上的线一一牵出,按照顺序捏在手中,经线是纺织程序中一个比较复杂的步骤,它决定了织布的花色。 牵出的线要按顺序套在经柱上,所谓经柱就是放在地面上相对的两排铁柱,每排上有15根铁柱,牵出的线将绕着这两排经柱排序,使用经柱的数量决定匹布的宽度。织麻布时一定要麻线顺丝,否则会造成倒刺,疏经时就容易断。 将所有的线头固定在第一根经柱上,接下来用一截木棍套在线中拉线,用木棍是为了防止线把手划伤。拉出的线按照“之”字形依次套在经柱上,从第一根经柱循环依次绕到最后一根经柱,每根经线要在大拇指处完成交叉,这种交叉是织布的关键,要一直保持到织布完成。交叉后,根经线就变成一对经线了,然后利用最后的两根经柱将这种交叉状态保持下来。然后拉着手中的经线按原路依次返回,将经线拉回到第一根经柱,让线尾和线头重合,将线尾剪断。缨线的过程其实就是将线排序和交叉成对的过程,是织布成功的关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然后把所有的经线捋成一股,我们这里叫“拾交”(有的地方叫挽缯)拉着手中的经线按原路依次返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将经线拉回到第一根经柱,让线尾和线头重合,将线尾剪断。一般牵出第一组75对经线 ,因为经线共有600对,所以要换线筒继续牵出另外几组经线,依照同样的办法一共要牵出8组经线。经线的过程其实就是将600根线排序、和交叉成对儿的过程,是织布成功的关键。一般需要三个人共同协作完成。一个把拾交的人拉过来的经线挂到木撅子上,另外一个看守线筒的人负责接线和换线筒。因为在经线中间线筒上的棉线用完了以后需要更换线筒,还要把用完了的线筒上的线和新换上去的线筒上的线续接在一起。</p><p class="ql-block">经线需要人来回跑,确实是个体力活。线轱辘随着来回拉动发出赫拉赫拉的声音,像极了音乐的奏章。</p><p class="ql-block">(二)收线</p><p class="ql-block">收线时要从最后的经柱收起,也就是从经线的交叉处收线 ,将经线缠绕成一个大线团,这一步很考验人的力气,需要一下子成功,否则很容易散乱。</p><p class="ql-block">(三)穿扣</p><p class="ql-block">从穿扣开始各道工序都在为上机织布做具体的准备。</p><p class="ql-block">从线团中心将交叉线头掏出,用两根竹棍, 穿过交叉头,将交棍两边用绳子连接固定牢,让线始终保持交叉的状态。然后把两根交棍与支架系紧,把经线搭在支架上,去掉绑着的绳子,把线抖开铺平,开始穿扣 。第一次穿扣,就是要让经线的排列顺序用钢扣固定下来,用篾片将经线按顺序一根根分离,然后全部插入扣中,使经线各司其位,防止纠缠。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经线最终定位的第一步。</p><p class="ql-block">(四)穿缯:缯是由一根根缯丝组成的,每根缯丝中都有一个圆孔,穿缯就是让经线一根根从缯丝中的圆孔穿过。穿缯时,先将经线的节解开,理顺。依次穿入相对应的缯孔。上层线要穿入前排缯,而下层线则穿入后排缯。每一根线要对应好每一根缯,直到穿完所有的经线。</p><p class="ql-block">(五)刷线卷线使印子</p><p class="ql-block">整经疏线,用于整理经线之间的缠连,使其一根根条理分明,秩序井然。把穿好的线连同线轴一起搬到梳经架子上,注意不要将线弄乱,用刷子或扫帚将经线刷顺。让钢扣移到经线交叉点的前面,梳经场地一般15至20米即可,具体方法是:把穿过扣的棉纱吊在梳经机轴头上,再把经条球取出放在对方十几米地上的稻草耙上,压上60-80斤重的石块,把经条拉直后,织布人手拿扫帚在扣前梳纱2-3米就将纱滚在抽头上,然后再接着梳,梳好再滚,直至梳完。梳纱时,要用少量的菜油。滚轴头时每一丈卡4根竹条,我们当地叫使印子。在梳的过程中要仔细,防止断线和纠缠。每梳好一段就往线轴上缠一段,注意不能让经线挂到线轴上,在梳线时要仔细检查如果发现有断线就要重新接好。这部分工作要求非常细致,不留下任何缠绕和不顺的经线,从头一直刷到尾,经线就从空间上完成了基本排序,取下扣,将线尾分上下两层依交棍系好。整经刷线的过程结束。</p> <p class="ql-block"> 经完线以后,接下来的步骤就是搭机织布了。我们老家有一个专门唱织布的曲儿:“十亩地、八亩宽,里手坐着女儿官;脚一踏、手一扳,噼里啪啦都动弹。”</p><p class="ql-block">文学作品里边描写织布的诗句也很多。《木兰辞》开篇即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这四句诗,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从字面意思上看,“唧唧复唧唧”形容的是织布机发出的重复而有节奏的声响,这种声音在古代家庭手工业中极为常见,象征着勤劳与生活的日常。</p><p class="ql-block">《乐羊子妻》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说明做学问要循序渐渐,日积月累,不可中途而废,就像织布一样,累丝而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p><p class="ql-block">家织老面布柔软舒适、冬暖夏凉,抗静电、防辐射,与肌肤亲和力强;又因其稍显粗糙的线条、纹理,自然形成无数按摩点,很好起到了保健美肤的作用,它还能防螨止痒、调节代谢,符合现代人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追求。</p><p class="ql-block"> 每当我看到母亲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织成的方块手巾,条纹单子,格格被褥的时候,上边带着我熟悉的妈妈温度和味道,让我对故乡产生深深地眷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