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马子莘》【40.1】-【40.3】 节 <b>《与马子莘》是阳明先生写给马子莘的一封信。</b>在这封信中,阳明先生对马子莘的书法和文采进步表示认可,但同时也指出了他存在的问题,并给予了深刻的教导。 <ul><li><b>马子莘:</b>名明衡,1491——1557,年小阳明19岁,福建莆田县黄石塘尾(今荔城区黄石镇)人 ,明代书法家、经学家。正德九年(1514)进士,任太常博士,后受业于王阳明,人称闽中王学自此始。正德年间在黄石创办“明衡学馆”,嘉靖初授湖广道监察御史。嘉靖三年(1524),因谏言犯上,被除名为民。罢官归乡后潜心书法、绘画,并致力于研习传播王学。嘉靖三十六年(1557)卒于家乡,后入祀莆田乡贤祠。马子莘以刚正敢言有名,其父马思聪死于宁王之乱,称父子双忠。</li></ul> <b>阳明先生首先询问马子莘的志向是否有松懈,告诫他要深刻反省。</b>他提到,根本(志向)盛而枝叶(外在表现)茂是理所当然的,但过于繁盛的花往往果实稀少,暗示外在的光鲜无法替代内在的笃实。<b>阳明先生强调,人若无志向,则人生就没了根基,鼓励马子莘立大志,并从心上致良知。</b><br> 阳明先生在信中明确提到<b>“良知即是天理”</b>,并强调<b>良知需要自己切实体认才可以,必须经过自己的切实践行印证才能真正领悟</b>。他告诫人们,<b>良知绝对不是想象和空谈,更不是靠文字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生活中践行圣贤文化,然后去印证天理。</b> 在学习《与马子莘》的过程中,人们可以重新审视自己的志向是否笃定,并反思自己是否在外在世界中寻求认可和价值,而忽视了内在的笃实和良知。<b>阳明先生的教导鼓励人们去除私欲,坚定志向,并在生活中践行良知,以实现真正的自我成长和提升。</b> <b>【40.1】原文:<br>连得所寄书,诚慰倾渴!缔观来书,其字画文彩皆有加于畴昔【chóu xī】(往昔)。根本盛而枝叶茂,理固宜然,然草木之花,千叶者无实其花繁者,其实鲜矣。迩来子莘之志,得无微有所溺乎?是亦不可以不省也!良知之说,往时亦尝备讲,不审迩来能益莹彻否?</b> <b>【40.1】解读:</b><br>花枝千叶者无实,这句话告诉我们<b>无论是个人成长还是事业发展,都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根基稳固,才能支撑起更大的梦想和成就,同时保持一颗务实的心,不盲目跟风,不追求虚名,而是脚踏实地地做好每一件事。</b> <b>【40.1】解析:</b><br>收到你的来信,我内心深感宽慰,长久以来的渴望终于得以慰藉!仔细品读你的来信,我发现你的书法、字画以及文采都比以前更加出色了。<b>树木的根基稳固,枝叶自然会茂盛,这是理所当然的。然而,对于草木的花朵来说,那些拥有千片叶子的往往不结果实,花朵过于繁盛的,其实果实反而稀少。</b>近来,我注意到你的志向,是否稍微有些偏离正道,过于沉迷于某些事物了呢?这也是我们不得不自我反省的啊!<b>关于良知的理论,过去我们也曾深入讨论过,不知近来你是否能更加透彻地理解它了呢?</b> <b>【40.2】原文:<br>明道云:“吾学虽有所受,然‘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认出来。”良知即是天理。体认者,实有诸己之谓耳,非若世之想像讲说者之为也。近时同志,莫不知以良知为说,然亦未见有能实体认之者,是以尚未免于疑惑。盖有谓良知不足以尽天下之理,而必假于穷索以增益之者。又以为徒致良知未必能合于天理,须以良知讲求其所谓天理者而执之以为一定之则,然后可以率由而无弊是其为说,非实加体认之功而真有以见夫良知者,则亦莫能辩其言之似是而非也!</b> <b>【40.2】解析:</b><br><b>程颢先生曾说:</b>“我的学问虽然有所传承,但<b>‘天理’</b>这两个字,却是我自己亲身体验领悟出来的。”<b>良知就是天理。所谓体验领悟,是指真正在自己身上得到验证和实践,而不是像世人那样仅仅停留在想象和口头讲述上。</b>近来,我们的同道中人无不知道以良知为论说之本,但真正能亲身体验领悟良知的人却很少见,因此,他们仍然免不了心存疑惑。<b>有人认为良知不足以穷尽天下的所有道理,必须依靠深入研究探索来增益;又有人认为仅仅致良知未必能与天理完全契合,需要以良知为基础去探求所谓的天理,并将其作为固定的法则来遵循,这样才能确保行动无误。然而,这些观点都是因为没有真正下功夫去体验领悟良知,没有真正看到良知的真谛,所以也就无法辨别那些似是而非的言论了!</b> <b>【40.3】原文:<br>莆中故多贤,国英及志道二三同志之外,相与切磋砥砺者,亦复几人?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外良知以求知者,邪委之知矣;外致知以为学者,异端之学矣。道丧干载良知之学久为赘疣,今之友朋知以此事日相讲求者,殆空谷之足欤!想念虽切,无因面会一罄此怀,临书惘惘!不尽。</b> <b>【40.3】解析:</b><br>莆田这个地方历来多出贤能之士,除了国英和志道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外,还有多少人与我们一同相互切磋、砥砺前行呢?<b>除了良知,我们别无他知;除了致良知,我们别无他学。如果抛开良知去寻求知识,那便是邪门歪道的知识;如果抛开致良知而去学习,那便是异端邪说。</b>长久以来,良知之学被忽视,几乎成了多余之物。如今,有幸能有一些朋友知道并致力于探讨这件事,我们之间的交流探讨,就如同在空旷的山谷中找到了知音一般珍贵!虽然思念之情深切,但无奈无法面对面地倾诉这一切,提笔写信时心中满是惘然!言犹未尽,愿我们早日相见,共叙衷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