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隆冬时节,运城市盐湖区学苑路的东湖农贸市场摩肩接踵、人头攒动,这是运城最有代表性的一个早市,聚集了运城各地的特色吃食,有我们熟悉的稷山麻花、圈圈、闻喜煮饼、胡辣汤、水饺、也有不熟悉的羊肉胡卜、浆饭,一口口翻滚的油锅、一屉屉热气腾腾的蒸笼、一张张动感的面案,一间一间带着浓厚乡音忙碌的家庭作坊,充满了我们久违的浓浓的烟火气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晋南出产好面粉、晋南人喜好面食的历史由来已久。晋中地区也好面食,主要是在以煮食面为主线的制作上的多种多样,手擀面、剔尖、饸烙面、掐疙瘩、抿尖等等,而晋南的面食以蒸、炸、烤为主线演绎出麻花、油饼、烧饼、圈圈、油坨、花馍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晋南人的生活离不开馍,大学同宿舍的晋南同学开学时带来的是一行李包的麻花、油馍,晋南有白面、有油,那时晋南的生活比我们晋中晋北的生活好;毕业前全班同学在运城集体实习,一个多月的生活,感受了运城的馍、夏季的热浪、带着苦涩的饮用水,更难忘的是1990年参加省委整顿农村党支部工作队在襄汾县夏梁村一年的生活,深井提水、担水、犁地、种棉花、出牛圈、割麦子、打场。头三个月一天轮一户吃派饭,习惯了大馍从中掰开,夹着厚厚的油辣子,老乡的话“不吃馍怎么算吃饭”,总是吃完面还要端上一盘馍。</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晋南人杰地灵,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更多的人有机会走出晋南,身边满满从晋南走出来的同学、同事,从他们身上感受着晋南的文化和生活习俗,也有机会参与了晋南的红白事活动,晋南曾是工作出差去的最多的地区,我与晋南有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现在太原也开了不少以河东文化为主题的餐馆,但除了葱炒辣子、炒凉粉、卷卷、油饼,我并不知道还能点什么,我感觉现代餐馆是难以体现最纯粹的晋南饮食文化的,这有一个重要原因,晋南饮食的重点在主食类而不是菜品,现做现卖,就地享用,家庭式作坊,这也是运城早市最引人的特点,与深厚文化紧密相联的饮食历史,不仅反映了当地的气候和物产特点,还承载着丰富的礼俗传统,它营造出来了浓浓的烟火气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以自由、自然的心态再访运城,多年后又见运城,城市的氛围发生了很大转变,文旅成为运城发展的主旋律。自古人类赖以生存的古盐池停止了生产功能,回归了自然生态,大天鹅来了、火烈鸟来了,自然界生灵的反馈是对环境和人类最纯粹、最真诚的响应和感谢。感谢小熊小朋友,阳光、帅气的他生活经历丰富依然充满激情,酷爱美食且用心钻研,不仅陪我去了运城博物馆、关帝庙,更让我耳目一新感受了东湖早市、带我走街串巷去感受了一个个极具特点的烧烤、火锅、羊肉泡--,这样一个灵气、用心的年轻人,难怪他自己经营的金座六号烧烤城改变了我对烧烤店的认识,明亮、干净,更重要的是有自己独特的菜品,而不是大多数烧烤城的千篇一律。后来才知道小熊来自永济市中条山下的虞乡,这是中华民族先帝舜的故乡,从小熊身上我又亲身感受了运城人的聪慧、勤劳、积极进取的精神。</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电视剧《人世间》后又有《南来北往》,热播大江南北,引发了中国人对烟火气生活的留恋和向往,烟火气生活中所包含家庭和亲情、友情和社交、饮食仪式代表了平凡生活中的温暖与真实,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山西的文旅火爆出圈,震动了全国,也该震醒 我们山西人自己,带着一种新观念、新思维,再多做一点文化功课,再来运城吧,从感受运城浓浓的烟火气开始你的旅程---</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