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大足区的大足石刻,是继敦煌之后,中国第二处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石窟寺遗址,被誉为人类石窟艺术史上最后的丰碑。主要由北山石刻,宝顶山石刻,南山石刻,石门山石刻,石篆山石刻等组成,它开凿于初唐,历经晚唐、五代,到宋代登峰造极。大足的民间匠人,以山作画布,首尾贯穿,用精美的石刻,淋漓尽致地呈现神秘的佛教故事和鲜活的世间生活,用一个个艺术精湛、特色鲜明,美仑美奂的石窟造像,千百年来,守望着人们对真善美的理解和追求。。当年,只需一眼就令梁思成和世界惊艳的大足石刻,如今依然震撼着每一个遇见它的人。</p> 建于南宋的宝顶山大佛湾石刻群像,被誉为大足石刻的颠峰之作,规模宏大,结构严密,系统完整,以佛诞生及涅盘圣迹为中心,左岩由千手千眼观音至十力菩萨,右岩由孔雀明王至柳本尊行化图,形成了一幅长达数百米,宛若连环画的石刻长卷。如此恢宏的艺术作品背后,总设计师却是一个寂寂无名的僧人赵智凤,他用了70年时间,在宝顶镇西南面的一道马蹄形山谷里,凿造佛像近万尊,建成了这座举世罕见的大型石窟道场。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石刻不仅是赵智凤亲自设计、主持营造,镌刻在崖壁上永不谢幕的一场法会,更是一代代大足工匠们独具匠心和超迈的智慧而创作的生命之歌、艺术之魂。这里既有诸佛菩萨化现的佛国净土,也有芸芸众生所居的娑婆世界。</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大佛湾,石窟艺术如同长卷连环画一样,展现在你眼前,一组组充满人情味的故事,被艺术化地凝固在悬崖峭壁之上。宝顶山第15窟“父母恩重经变相”,11组造像设计精妙,雕刻精湛,生动展现了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成长的过程,让观者直观而深刻感受到中华文明的孝道真谛。</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以岩石凝固时代的精彩,将邪恶降世,金刚护法,因果业报,地狱佛国等主题,错落有致地凿刻在连绵的山崖之上,无数神灵现身其上,他们穿越凡尘俗世与地狱天堂,不倦地宣讲着各种脱离苦难的法门,置身其间,引发人们分辩世间善恶,和对生与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在马蹄形中部,一龛阐述生死的六道轮回图雕塑徐徐展开,佛教认为我们个体生命的灵魂永恒不灭,始终会在一个巨大的时空之轮中流转,众生则在爱与贪的推动中,流转于六道之内,永无终期,这尊独一无二的雕像,矗立在宝顶山旧山门处,震撼着每一个迎面而来的人。</p> <p class="ql-block">宝顶山的华严三圣立像,通高7米,头顶崖檐,脚踏莲台,在三尊宝冠华服,气宇雍容的造像背后,却隐藏着一个个营造学的玄机。左侧的文殊菩萨,左手所托的宝塔高1.8米,重约千斤,但是它却经历了800多年的历史,没有任何坠毁,原因就在于工匠们利用菩萨的一个袈裟,让袈裟从手腕顺着斜着下垂,与膝部相连,使塔的重力得到传递,得到分担。让宝塔虽凌空高悬,却稳如泰山,堪称建造史上的神来之笔,实现了力与美的平衡。</p> <p class="ql-block">圆觉洞是大足石刻规模最大的洞窟造像,宋代匠人们在洞口上方开凿了一个天窗,用天窗射进的光线,精心布置,营造了一个绝妙光影舞台效果。一入洞窟,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这位背身下跪的菩萨,谦卑的垂头聆听佛语,一束光线打亮了菩萨的后背,这道光线就象一盏指示灯,引导人们关注剧情的关键点―---菩萨问法、顿悟。洞窟天窗射下来的这道神奇佛光,亦虚亦实,将神秘的佛国世界展现在世人面前。</p> <p class="ql-block">宝顶卧佛全长31米,是大足石刻所有造像中最大的一尊,奇特的是,无论是卧佛还是躬立的弟子,都只露出身体的一部分,石刻无言,意犹未尽,镌刻者以意到笔不到的手法,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想象。.</p> <p class="ql-block">世俗化、生活化,是大足石刻最鲜明的艺术风格之一。宝顶山“牧牛图”,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用十组雕刻描绘从如何驯牛,到牛驯服,最后人放松到无牛,用以诠释佛教禅宗的修证悟道过程,把人的心魔比喻成牛,把佛学比喻成牧牛人,牧牛的过程就是牧牛者调伏心意,悟禅入门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在宝顶山上万尊造像中,千手观音无疑是最耀眼的明星,这龛造像雕刻在一面巨大的崖壁上,主尊层㬪展开830只手臂,状如孔雀开屏,宝相庄严,金碧辉煌,是我国最大的集雕刻、贴金、彩绘于一体的摩崖石刻,其精湛而纯熟的雕刻技艺,充分展示中国古代工匠卓越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被誉为世界石刻艺术之瑰宝。</p> <p class="ql-block">北山石刻开凿于初唐,后经五代至南宋,历时250余年。北山造像以佛湾为中心,造像近万尊,以雕刻细腻、艺精技绝、精美典雅而著称于世,展示了公元9世纪末至12世纪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变化。</p> <p class="ql-block">走进北山石窟,犹如走进了一个时代的画廊,你能够看到不同时代的信仰,不同时代的人物样貌。由唐至宋,不同时代的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在一龛龛精美的石刻间舒展,形成了一道人类文明复建的历史长廊。</p> <p class="ql-block">北山的石刻造像近万,其中观音造像众多,且刻工精细,形象生动,宋代的工匠们用自己娴熟的技艺和大胆的想象设计出各种美仑美奂的、具有中国审美特色的观音美神,因此,大足北山又被称为“中国观音造像的陈列馆”,美神的殿堂,北山可说是一个美神的画廊。</p> <p class="ql-block">享誉北山石刻之冠的“数珠手观音”,她妩媚的身姿,被誉为“媚态观音”,只见她侧身立于正中,右侧斜依石壁,脸庞圆润秀丽,腼腆含羞,低眉浅笑,双臂交叠,手持珠串,轻松自然,又略带一份羞涩,华贵,雍容,典雅。岁月模糊了面容,却带不走美的韵味,生动而长久。</p> <p class="ql-block">北山第133号“水月观音像”,是大足石刻中体量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尊水月观音像,观音右脚翘起,手臂轻搭膝盖,脸向左转,一副闲适姿态,虚实之间,观者仿佛已经远离烦恼缠绕的世俗,进入了一种空灵虚幻的境界。</p> <p class="ql-block">北山转轮经藏窟,聚集着大足乃至整个大宋最精美的菩萨造像,借助巧夺天工的刀法技巧,匠师们娴熟自如的将文殊的沉静睿智,普贤的温柔,宝印观音的庄重刚直,日月观音的安祥自在,塑造得个性鲜明,变化丰富,雕刻技法精湛,均已达到极致,被称为是中国石窟艺术皇冠上的明珠。四川美院原院长庞茂琨说,136号作者是一位超越时代的艺术家,他从立体空间提练出了二维线条,把线条融入到三维空间里面,褒衣广袖,披帛襟带,都采用神采飞动的线条来表现,沉重的石头,被赋予轻盈的诗意和灵性,他把立体的雕塑和平面的绘画和谐地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北山第245号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是佛湾造像内容最丰富的雕刻组群。龛高4.7米,深1.18米,系以雕刻形式表现的西方极乐净土。主像为阿弥陀、观音、势至 3尊,顶上各有宝盖,宝盖之上刻满天宫楼阁。全龛的佛、菩萨、诸天以及供养人等人物形象共计 560余身。创作者在石材浑厚的体积感中,融入了中国本土艺术里所特有的线条,华服上遍布褶皱,那下垂的、纷繁的、复杂的线条,仿佛舞动了千年,块面与线条的结合,模糊了绘画与雕塑的艺术边界,呈现出一种中国艺术特有的生命韵律。</p> <p class="ql-block">三千诸佛云中现,玲珑楼殿凿岩开。大足石刻作为石窟造像史上的丰碑,以岩石凝固时代的精彩,以精绝的造像,超迈的智慧,把人间风貌搬进了一座座山洞,展现一幅幅立体的清明上河图,复现着每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和精神追求,在大足山间,这数万尊石窟造像背后,中华文明的丰富文化、精神信仰、美学思想、科学精神都融合其中。如今,穿越千年,它在静静等待再次影响世界与未来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本篇图片均为作者原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