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最快乐的时间莫过于过年,有吃又有玩。</p><p class="ql-block"> “进了腊月就是年",这是我小时候常听父亲说的一句话。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每当跨进了腊月,街上采购年货的人群眼看着一天天多起来,手提的、肩挑的、推小车的来来往往,饭馆、染坊、杂货铺、各家小店的业务量都在大增。灯油火纸,瓜子花生,鸡鱼肉蛋,衣服棉被,无论钱多钱少的人家,都在尽可能的操办着这些过年的必需品。消费拉动市场,采购聚集人流,街面上自然而然的也就显得热闹起来。</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小时候,妈妈一般在腊月初二三就去烧饼店拿号头,排定蒸馒头的日期,初五六就购齐红豆红枣莲子,准备好一家人的腊八粥。当然那瓜子、花生、糖这些小零碎一样都不能落下,都是由家庭总管老妈一手操办采购的。</p> <p class="ql-block"> 六十多年前,大多数人家还是贫穷的,很少有人买衣服穿,为了省钱大家都是买布让裁缝店做衣服。因此我们家根据妈妈按排,到了腊月初我们就去布店选布料然后送裁缝店量体裁衣,初十开外,再到裁缝店催人家要衣服。</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很佩服爸爸,他身怀祖传厨艺,荷叶粉蒸肉和鱼圆都是他的特色手艺,平常做莱也都是我和妹喜欢吃的口味。最关健的是他能用最少的钱给我们不停的变换饭菜花式从而让我们享受美味佳肴。</p><p class="ql-block"> 每每到了腊月十七八,爸爸就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首先他会从市场上精选采购,那出鱼肉较多的“黄剑”或“青鱼”都是他选购的种类,因为这两种鱼,鱼肉紧实,可以多兑水多出鱼圆。记得每当他把鱼摆到木砧板上,只见他三下五去二很快就能剔出做鱼圆的肉留着备用。剩下的鱼头鱼尾和鱼籽,加上早已预备泡制好的黄豆咸菜,再摆上一点辣椒,就能足足烩上一大锅,是我们家吃好多天的中饭菜,经济又实惠美美滴。</p><p class="ql-block"> 没两天,鱼还未吃完,我们又有新鲜的美食了,煮"风鸡"。一种选用5斤左右的公鸡,扒去内脏,摆上盐、五香八角花椒,然后捆好掛天井背阴处墙上,交给时间,让它自然风干四十天左右。将近春节,从墙上取下拔去鸡毛,洗干净后锅中加水蒸煮,水响锅开,满屋飘香,那个五香卤味让你口舌生津,唾沫下咽。这时我爸爸总会宠着我们,撕下几块白肉先让我和妹打打牙祭哄我们,哈哈哈,小时候,馋着呢。</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直觉得,到了腊月,有好吃,有好玩,这曰子过得飞快。</p><p class="ql-block"> 可当时哪知道,过年时大人他们倍辛苦。腊月二十三四爸妈下班后还得抓紧家里洗刷搞卫生,到了腊月二十五六,老爸将继续采购买肉准备炸肉圆。到时爸爸会把猪肉,鱼肉分好切丁摆到不同的盆子里,然后一块砧板两把刀,站在那儿手工操作砧肉,直见老爸刀起刀落"笃咯、笃咯、笃,笃咯、笃咯、笃",刀声响亮有序,好像春节欢快曲有眼有板,直砧到他认为肉糜细腻成度合格为止。到了晚上,吃过晚饭后,老爸他不慌不忙地把围裙系起,两袖高卷,像个大将军开始上阵作战了。只见他先把家中存货干肉皮炸成金黄色的膘,然后再开始炸肉圆。记得爸爸每次都是把肉糜、葱盐和少量水依次倒入大瓦盆内,最后再磕上几个鸡蛋顺时钟,一个方向用手迅速搅拌,然后根据食材的手感粘稠度决定可否开炸。一口大油锅,倒上半锅油,待油温六成热,只见老爸熟练地一手从虎丫口挤出一个个圆圆的生肉团,另一只手则再将其拨入油锅,不长时间,锅内的肉圆鱼圆就会像乒乓球似的鼓起来,浮在油锅上。小时候的我们认为这又稀奇又好玩,站在锅台边眼睛叮着那一个个肉圆,闻着肉香咽着唾沫,姐俩也不知是被旁边炉火烤红了脸厐还是兴奋得红了脸厐。</p><p class="ql-block"> 按老规钜,我和妹围在锅台边等待着爸爸收尾完工时,替我们干炸几个肉圆和鱼圆犒劳我们。现在想想当年那个肉圆吃在嘴里的滋味,那个香和脆,这辈子也找不到了那份感觉了,当时吃得我们油唇油嘴油肠子,红光满面,兴奋欢快且满足着。当然,这一晚上不外去玩和“疯”,等的、为的、也就是好这一口,值了!(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三十晚的中饭莱那可是重头戏。鸡鱼肉蛋,饭桌上的丰盛是一年之最。先祭祖,后吃饭。到这时,我们小孩连着多少天吃荤,反倒吃不下去了,用老年人说的方言话,是火饱了(火,谐音,意思是欢喜)。下午生意人家是讲究早早贴春联的,据说这样表示与外面帐目两清了,即使真有债务的,贴了门联也就不可再上门要债了。</p><p class="ql-block"> 晚上,吃过晚饭,洗过脸,我们特别老实的在等着妈妈发新衣服,开口糕和那必须有的红包压岁钱。关灯前,老妈还会不忘把我姐俩的棉鞋卡过来鞋底朝上,预示着来年百病不浸,平安无事。</p><p class="ql-block"> 其实,关于春节以前还有许多讲究和习俗:如三十晚的晚上生意人家应吃“忙饭”(汤和饭和起来煮,表示来年有生意)。大年初一要等吃汤圆茶后才能泼水倒马桶(财不外流)。春节早上吃圆茶,不能坐脸朝北(会生疮),大年初一中午吃饭不能泡汤(出外人会遭雨),初一初五不能动剪刀和针,(会戳家里属龙人的龙眼)。但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不合时宜的习俗早已得到了更新。</p> <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一清晨,我们小孩大都是在炮竹声中醒来的,听着远近不同此起彼伏劈里啪拉的鞭炮,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要不是封建老妈泼冷水,讲女孩不能太早出门,恨不得早上5点就起身了。为了这烦人的陈规陋习,只能按捺着那激动不巳地心,耐心地吃过开口糕问过爸妈好,然后还要等吃过汤圆倒过马桶才获许出门。我和妹匆匆拿着小鞭炮,像脱疆的小野马去寻找我们的小伙伴,开始那快乐的新年第一天。</p> <p class="ql-block"> 过年这天,老街上可热闹啦,人们都穿着整洁的衣服在忙着走亲访友或在逛街,小孩们则穿行在拥挤的人群中,不时瞅着机会放着一两颗小鞭炮凭添几分欢乐。银行、百货公司、机关单位的大门口,则家家都会用松枝捆绑搭建一种拱形、且上面插满假花的彩门,老街过道的上空还拉上五颜六色的三角彩旗绳随风飘扬。街面上更是锣鼓喧天,文艺宣传队的大姑娘小伙子个个脸上塗着油彩,身着艳装拿出看家本领,有的在玩大乌船(美女和渔夫的故事)、有的在踩高跷、耍龙舞,你回头再瞧那路边转彩的(类似现在抽彩的)、说书的、处处是人头攒动,而后街实小大会场上还有难得一见的,用幕布围了一大圈的杂技团或马戏团,吸引着一大批青少年观众。</p><p class="ql-block"> 那年那时虽没有春晚没有电视,但老街上并不缺失欢乐,到处扬溢着新年的欢乐气氛,弥漫着浓浓的年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