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日前,有刷到抖音里讲述当年“红军活捉张辉瓒”的故事,蓦然想起自己当年读小学时,在语文课中毛主席的诗词里,有“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一语。屈指算来,已经是50年前的事情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遂兴趣高起,百度阅之,“奋笔疾书”,整理成篇……</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 题记</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毛泽东</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万木霜天红烂漫,</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天兵怒气冲霄汉。</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雾满龙冈千嶂暗,</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齐声唤,</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前头捉了张辉瓒。</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二十万军重入赣,</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风烟滚滚来天半。</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唤起工农千百万,</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同心干,</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不周山下红旗乱。</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毛主席的这篇《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是描述1930年10月7日蒋介石占领郑州,胜利结束与冯玉祥、阎锡山的战争。12月7日,蒋至南昌部署第一次大“围剿”,以10万兵力,进攻赣南、闽西的红军根据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2月30日,红军在龙冈伏击张辉瓒并全歼其18师。第一次大“围剿”就此结束,闻听前方捷报,毛主席喜形于色,遂在马背上吟成。此诗上半阕写作战的胜利,下半阕却是再发雄音,以表第二次迎战之决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1931年初),毛主席刚刚过完37岁生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1885—1931)是国民革命军高级将领,出生于长沙的一个地主家庭。青年时就读兵目学堂和军官讲武学堂,并留学日本士官学校。1914年回国,任北京军需学校总队长兼军事学教员,曾旅德国研究军事学。1916年回国,为逃避袁世凯缉拿,回湘组织独立团。1924年任谭延闿第2军第4师师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投靠蒋介石以前,张辉瓒曾经支持孙中山,还参加过孙中山发起的护法战争。后在鲁涤平(时任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部任南昌卫戌司令,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仅1929年即杀害1000余人。被蒋介石委任陆军第18师师长,晋升中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衔蒋之命任对苏区第一次“围剿”前线总指挥,与红军恶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他率18师进入东固后,将苏维埃政府、红军学校、医院、农工银行等烧毁无遗,且到处搜括民财,屠杀群众。29日率部共计9000余人进入龙冈。毛泽东、朱德下达《红军第一方面军攻击龙冈之敌张辉瓒部命令》。两军激战大半天,全歼张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在龙冈(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被红军活捉,交地方政府看管。1931年1月28日,在东固(今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万人大会公审后被处决,死时46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所在地——江西省吉安市井冈山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被俘地——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龙冈畲族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被处决地——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东固畲族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在毛主席一生的所有诗词中,提及国民党要员具体姓名的,张辉瓒是唯一的一人,足见当时对第一次反围剿胜利的看重和活捉张辉瓒的重大意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张辉瓒当时的生死去留,政界、史学界至今还是争论不休。成为颇受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现在,压倒性的意见是:张辉瓒不该杀,杀他违背了红军的俘虏政策,违背了统战的方针,当初朱、毛都曾答应不杀,中央也曾决定不杀。</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但张辉瓒部在当时进入苏区后,气焰甚为嚣张,很是激起了老百姓的公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命令部下:东固已赤化,石头要过刀,板凳要火烧。40里内凡10岁以上男女格杀勿论。因此,他的部队在东固地区看到老百姓的房子经常不问青红皂白地烧掉,见到粮食衣物就抢,捉到人就当是“共匪”杀掉,抓到妇女就强奸,可以说是无恶不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1月28日,苏区政府在东固召开了反“围剿”胜利庆捷大会,会上广大群众提出要公审张辉瓒。可是,将在东固富水河坝上提审张辉瓒的消息传出后,十里八乡的群众带着火把拿着干粮纷纷自觉涌来,形成“万人公审大会”的盛况。人们情绪激动,“抽筋”“剥皮”声不绝于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对于张辉瓒这种罪大恶极、民愤极大者,很多情绪激昂的群众登上主席台揪打张辉瓒,局势很快失控,几位青壮年赤卫队员看到张辉瓒,联想起张辉瓒进占东固仅仅几天便无恶不作,他们的父母被杀,妻子被辱,房屋被烧,再也按捺不住激愤,便和群众一起拖下了张辉瓒,拉到主席台旁的田间,手起刀落,将张辉瓒身首分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自张辉瓒以后,其余被俘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均没有被处死,非常重要的一条在于——他们在苏区没有那么大的民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之死的负面与正面的政治影响孰轻孰重?1930年12月初,当第一次反“围剿”的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时,杀死张辉瓒赢得苏区群众的支持,不杀张辉瓒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会缓解国民党军上层将领对红军的敌视态度,但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因此,处死张辉瓒有利有弊,在当时的情况下是利大于弊,不可能有两全其美的做法。</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区的东固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东固地域也是当年张辉瓒的被处决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被俘后,其妻朱信芳立即四处活动,通过各种途径寻找共产党,表示愿意以巨款赎回张辉瓒。</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国民党湘籍军政的头面人物程潜、唐生智、鲁涤平等人,也派代表向共产党传达信息。通过蒋介石提出的条件是:要是共产党能放了张辉瓒,他们就把十八师没有上前线的一个旅4700人以及其枪支弹药,再加上20万银元、20担西药都给红军,而且还会放掉被抓的100多个中共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当时,在上海的中共中央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张辉瓒在国民党湘籍军人中有一定影响,可以利用其影响作分化瓦解国民党军的工作,国民党开具的条件也有利于缓解中共中央和红军的经济困难。当即派出通讯员去苏区传达做好准备放回张辉瓒的指示,并派出代表赴南昌谈判。</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结果,由于路途不畅,通讯员无法及时赶到苏区,中央的指示没有及时得到传达。中共代表赶到南昌时,报纸上已经登出了张辉瓒被杀的消息,谈判已经无从进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被打死以后,群众把他的脑袋割下来,放进笼子里,还贴上纸条,上写“张辉瓒的头”,送给时任国民党江西省主席鲁涤平。这个笼子顺着赣江一直漂,最后被下游国军77军的士兵捞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蒋介石得知爱将身亡的消息,整个人都懵了,伤心到不行。他给张辉瓒办了隆重的葬礼,还把张辉瓒的遗体运回老家长沙,找了好多法师,给他诵经整整7天7夜。</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的头颅和棺木运抵南昌后,蒋介石的国民政府为其举行了极其隆重的公祭,公祭后国民政府还专门在长沙岳麓山半山腰找了一块“风水宝地”安葬张辉瓒,并拨巨款在其墓穴四周修建了麻石牌坊等建筑物。这座墓堪称气派:整个墓地占地1000多平方米,由花岗石建筑。蒋介石的题字“魂兮归来”(下图 红色圆圈内)青石碑立在水泥圆形的墓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死了以后,国民党疯狂报复红军,派了好多兵力在全国各地抓捕我党同志,还把关在下沙窝监狱的一百多个党员用电刑弄晕,给扔到赣江里头去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没过多久,蒋介石再次调了20万的军队朝着苏区展开第二次围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次的事请也让红军高层吸取了经验教训,之后在“三项纪律,八项注意”里,慢慢有了“缴枪不杀,不虐待俘虏”的规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这就是我党和国民党在思想格局方面最为显著的差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的夫人叫朱信芳,比张辉瓒大1岁,她是张辉瓒的结发妻子,两人青梅竹马,感情深厚,虽然没什么文化,还是小脚,但是却有主见有思想,把孩子抚养出来了。这也是为什么张辉瓒反动,而子女却进步的原因。</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往上查阅不到关于张辉瓒妻子朱信芳的更多信息。虽然无法得知朱信芳后来的确切生活情况,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她作为一位坚强的母亲,承担起了抚养子女的重任。他门的3个子女非常进步,都为我党服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的继子叫张远渠,系张辉瓒的哥哥所生,因生父早逝,4岁便过继给了八叔张辉瓒。后来,他考上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1925年去德国汉堡大学学医,留德12年,拿下了儿科医学博士学位。1937年回国教书。曾在湖南湘潭的公立医院工作过。等到解放后,被任命为长沙市第一医院的儿科主任。1987年离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的亲生儿子叫张远谋。张辉瓒被俘时,他年仅12岁,正在南昌念小学,在其母亲朱信芳的抚养下长大,成绩非常好。在抗日战争时,他考入西南联大攻读化工专业,后来留学法国,又转赴美国,获硕士学位,回国后任天津大学教授。</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49年,他加入民盟,出席过第一次全国政协会议,还是天津市第3、5、6、8、9届人大代表。1985年加入了共产党。1991年,荣获政府特殊津贴。1996年4月病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的女儿叫张远仪,张辉瓒被处决时,她才8岁。曾先后在西南联大和清华大学攻读英语,后嫁给一位地下党员、建筑专家。解放后,专做翻译,因身体不好,自动弃职,随夫住上海,后定居美国。</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2005年12月,湖南省政协的领导收到了一封来自美国加州的信件,这封信是张辉瓒的女儿张远仪写的,他在信中说:身为湖南人,她对故乡非常思念,常生返乡祭父之心,但因张辉瓒墓遭受损毁而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并要求对张辉瓒的墓进行修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年,张远仪已经82岁。此信得到了湖南省方面的积极回应。2008年,整修一新的张辉瓒墓展现在游人面前。年事已高的张远仪准备回来给父母上坟,却于2000年去世而未能成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下图,张辉瓒墓旧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张辉瓒被处决后,余下的9000余名战俘曾担忧过自己的命运。在见到红军的作风以及军纪严明后,许多人选择留下来,投身于革命事业当中。其中有三名士兵,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都被授予将军军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一位,刘金轩(下图 1908年9月18日—1984年4月27日),原名刘发宏,湖南省祁阳县文明铺镇丝塘冲村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6年6月报名参军,加入国民党。1930年年底被俘时,年仅22岁。加入红军后,跟随组织出生入死、冲锋陷阵,立下无数战功,得到了组织和干部的一致认可,1933年5月,刘金轩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曾参与著名的百团大战等诸多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是中共十大代表,第五届全国政协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二位,王诤(下图 1909年5月16日—1978年8月13日),江苏省武进县人。1930年年底被俘时,年仅21岁。他曾在黄埔军校第六期通信科就读,掌握无线电通信的技术。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找到他,表明自己对他的欣赏,并诚邀他加入红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加入红军后,于193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我军通讯方面任职,参加了长征。毛主席夸他是“我军的千里眼、顺风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中央人民政府邮电部副部长、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部长,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总参谋部四部部长。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中将军衔。</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是第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七、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十一届中央委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第三,李治(下图 1899年—1989年),江西省永新县人。1930年年底被俘时,年龄31岁。他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南洋医科大学。1927年学成毕业,在江西南昌开私人诊所。1930年被迫从军,在张辉瓒部任上尉军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加入红军后,一直在我军任军医,于193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长征途中,在不具备手术条件的情况下,曾治好了周恩来的病症。建国后,任军事学院卫生部部长、军事学院院务部副部长等职。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十万大军对赣西南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一次“围剿”,毛泽东、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主力于12月30日至次年1月3日,粉碎了国民党军第一次“围剿”,取得了活捉张辉瓒以及俘虏其部下9000余人的大捷,在全国引起强烈震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时的毛泽东仅仅是红军第一军团政治委员(朱德任总指挥),后来成立红军第一路军总前敌委员会,毛泽东任书记。</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31年1月7日,中共扩大的六届四中全会在上海举行,毛泽东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未出席会议)。</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此阶段,中共中央的首席负责人是向忠发。</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28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上,向忠发进入了领导层。随即,在7月召开的中共六届中央政治局一次会议上,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和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主席。成为当时党的首席负责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直至1931年6月22日,向忠发被国民党政府逮捕,随即叛变,两天后被国民党枪毙于上海,死时51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用一句话来概括:当年红军取得第一次反“围剿”大捷,活捉了张辉瓒时,是37岁的毛泽东和44岁的朱德两人指挥有方的胜利。</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个时候,任凭谁也想不到,当时还不是中共中央决策层的毛泽东和朱德两人,在经历19年的枪林弹雨后,终于于1949年10月携手登上了天安门城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而那个作为毛泽东湖南长沙老乡的张辉瓒,如果侥幸活下来,又会发生怎样的人生跌宕轨迹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历史不能假设,但可以复盘!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心中信仰很重要,意志坚定很重要,不懈努力很重要,百折不屈更重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不知道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里,还有没有毛主席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的诗篇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参考百度资料整理</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谨向原著者致意</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span class="ql-cursor"></span></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