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1, 100, 250);">油画:海边</span></p> <p class="ql-block"> 春天里的秋天</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元旦,我都会发点感慨,一年365天,虽说平淡无奇,总是有些想说的话,或者说是想给自己说话。</p><p class="ql-block"> 新的一年已经到来,突然觉得,要发的感慨完全没有了踪迹。</p><p class="ql-block"> 跨过旧年的一刹那,我在等待。</p><p class="ql-block"> 眼看着进入新年的脚步,大刀阔斧、勇往直前,仿佛被眼前的雾霾遮蔽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年复一年,生活依旧,不咸不淡。其实这种感慨,只是自己内心世界那些跳跃的皱褶涌起一些莫名的漪涟,我也说不清这种驿动是表达还是感想。海德格尔写过一本书,叫《通往语言之路》,我不知道在语言之路上,是我的表达遇到了困境还是压根就没有需要表达的内容。但又有一种说不清楚的驱动,让我觉得有一种蠢蠢欲动的欲望。也许,我是想守护自己语言的真实,让表达变得纯粹。</p><p class="ql-block"> 每当冬天,北方冰天雪地、严寒肆虐的时候,三亚像似春意盎然,四处的海边都是乌央乌央的候鸟来踏浪,各个旅游景点也是人满为患。此时,三亚的物价飞涨,沿海的民房都成了民宿,超市买单的队排的老长。只有常年住在三亚的人会知道,此时的植被少了如宝石一般的翠绿,放在树下的车顶上,一会就落上了黄叶,天气也没有夏天那么晴朗透亮。凡是由人豢养的植物,你不常浇水,便会干枯濒死。海南岛每年只有春、夏两季,现在正是春季也是旱季。当然是让人最舒服的季节,但你隐隐约约的会觉得,有时候空气里渗透着一种萧瑟。橡胶林的叶子开始散落,露出了光秃秃的枝桠,大自然已经没有了生机勃勃的景象。我总觉得,其中有秋天的影子。人们却说它是春天,这个暂短的凉爽紧跟着便是炎热的夏季。尽管我们在海南已经生活了三十多年,在内心深处总是会拿春夏秋冬来参照三亚的天气。要是在北方,这样的温度属于那个季节了?</p><p class="ql-block"> 我记得在12月中旬的时候,那应当是去年了,我想写一篇年终总结。当这种念头窜出我的脑海,我便是哑然失笑了。一个退休多年的人要写年终总结,还真有些滑稽,有些可笑。总结自己每日无所事事的看手机?偶尔会会朋友、同事,四处转转……。一个极度无聊、没有了革命工作的人要总结什么?</p><p class="ql-block"> 这种感慨可能像春天里的秋天,是想让萧瑟的秋季也充满生机!</p><p class="ql-block"> 上班时每年的年终总结,总是拖到领导催促的有些愠怒的时候,才仓皇上交。其实,每年的年终总结都是抄上一年的,只是里面的各种数字刷新一下,也没有什么新意。虽然自己觉得做了很多工作,但到了要写总结的时候,就觉得这些东西根本没有值得总结的价值。一切都是老生常谈,“总把新桃换旧符”。我很佩服那些能把自己一年的工作写成花儿一样的同事。如“往年报数字让基层电话报,今年创新工作思路,改为直接下基层,指导基层填报……等等”。就因为他们会写总结,便乘槎驭骏。那时候,我真心羡慕他们,我为什么就写不出这样有工作创新的总结。再说,我也不是那种努力工作的人。</p><p class="ql-block"> 到我退休了,才有人发明了AI,据说它无所不能,小到旅游攻略,大到律师的辩护词,甚至可以写作论文。我们上班那会儿,有这发明就好了,不用整天搜肠刮肚的写那些官样文章,可我今天要写的年终总结,估计这个AI也不一定能写得出来。</p><p class="ql-block"> 一个退休的人年终总结都写什么了!</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首先是——还活着!</p><p class="ql-block"> 所以才能感知这个世界,这是想写这个年终总结的前提,只是木讷、迟钝、健忘……开始夹杂在生命的缝隙里,感知的世界已经不能保证其准确。更有甚者,我不知道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会不会已是老年痴呆的胡言乱语。</p><p class="ql-block"> 其实,人生不过阮籍途。</p><p class="ql-block"> 暮年能生出一些况味,那便是奢侈的生活了。</p><p class="ql-block"> 我发现,人年纪大了,身体有毛病,就悲观;身体好时,就张狂。前几日,稍作运动,便闪了腰,瘸了腿。在微信里常看到七八十岁的大爷吊单杠,在大树干上练铁头功……。看到这些,我总会生出莫名的羡慕嫉妒。想不出他们这把年纪,为什么还有如此功夫。</p><p class="ql-block"> 一年来不准确的计算,至少到医院去过十次以上。毛病和大多数年龄的相仿的人一样,具体我不说大家都懂的。医生说,很多部位还要经常观察,不然的话,后果云云。医生还说,我对自己的生命健康毫无管理,任凭其信马由缰,对自己的生命要有责任心。</p><p class="ql-block"> 突然发现,强大的养生浪潮开始无孔不入的涌入你的生活,谁让你已经是个老人了!</p><p class="ql-block"> 一直以来,我总觉得养生是个伪名题,它可能淵于古代的长生不老术。古代的帝王将相过着奢华的生活,就想长生不老。人类发展到今天,对生老病死已经达成了共识。长生做不到,那就慢死。社会上的养生专家便应运而生,针对需要养生老人的十八般武艺都齐上阵来。专家们开始引经据典,给你挖掘养生的历史渊源,对老年人的好处,各种营养品、网课,也跟随其后。各种养生的招数层出不穷。我不敢遑论养生,在各种媒体泛滥的今天,你该相信谁?弱小的我被淹死在信息的海洋里,我要靠什么度过衰老。</p><p class="ql-block"> 我觉得那应当是逻辑、实证、科学。这样会提高你的分辨力。</p><p class="ql-block"> 记得小时候院子里搬来一家邻居,一个老头和一个老太太,还有一个上小学的女儿,一口京腔。后来听人说是从北京下放来的,那个小女儿是他们领养的。老太太待人和善,每天傍晚看着太阳落山,站在大门口甩胳膊。听大人议论,这是锻炼,让身体健康。那时我们小县城很多人还吃不饱饭,哪有这种健康意识。去过省城的人回来说,西安满大街的人都在甩胳膊。七十年代末期,他们一家人回城到了西安,听说他们没有能回到北京。此后,再无他们一家人的消息。八十年代初,我的工作已经从县城调到了中等城市的地区工作,办公室有两个年纪大的同事练气功,闲暇时要让我来体验他们练气功的成果,他发功时让我感到身上会有热流袭来,可我就是感觉不到!他们便说我的心不诚。而且他说练功以后,自己身体有了明显的健康……等等。后来我发现练气功的人比现在跳广场舞的人多多了,市里面还经常组织气功大师来作报告,那规模应当是全民的气功时代。若干年后气功从人们的生活里消失的无影无踪。等我们老年的时候,便遇到了全民养生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我不是健康专家,不敢给甩胳膊、练气功、养生做一个概念,来界定保健和骗术,区分其中的真伪,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它毕竟是国人从自我意识的觉醒中,爱惜自己身体的一幕幕启蒙。而且,从中我还发现一个规律,这一切的发生,都是随着“仓禀实、衣食足”的变化而论。下一轮的全民时代,又有什么让身体健康的招数了?我估计我是看不到了,就像甩胳膊时代的人,大多看不到气功时代的盛况;气功时代的很多人,也鲜见我们养生时代的繁荣。</p><p class="ql-block"> 上班时,总是憧憬着退休的来临。当真的退休了,不过如此。</p><p class="ql-block"> 退休后,自己去扮演各种角色,读书的样子,很是文艺的样子……。有人便说这老头在寻道。在学习,在陶冶情操,在锻炼身体……,一切皆在功利之中,唯独看不见我的愉悦。仿佛我要“朝闻道,夕死可矣。”岂不知那是一种无聊到极致的歇斯底里。看起来还是春天的面目,透过那些绿色微妙的变化,我的心已经浸淫在秋色的黄昏。看起来灿烂,那是老人们做得青春梦。与其说是梦,不如说是一种无知的想象。忆往昔,往昔如一瓢自来水,一下子就看到底了,瓢是自己人生的疆界。瓢里晃动的水扭曲了周遭的影像,也扭曲了自己的面目。“烟波满目凭阑久,千里清秋,忍凝目。”再看,就会看到灵魂的样子。大多数人的灵魂是经不起审视的,它如同宇宙间的暗物质,把每个人的灵魂放在阳光下,他一定不愿意再活在这人世间。用好坏可以评价一个人,但无法评价他的灵魂。</p><p class="ql-block"> 也许,人生的意义也是要做个好人。</p><p class="ql-block"> 很多年前,在《南方周末》看到著名作家叶兆言写的一篇文章“好人与坏人”,文中写道:好人的头衔是别人送给他的,更多的时候是由坏人来赠送。大家常常用好人不吃亏,来安慰那些明显吃了亏的人。……好人做好事,只是一种生活态度……。看完此文,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是伦理学和哲学上一个严肃的命题,寥寥数百字岂能说清楚!从此,“谁是好人”就进入了我的胡思乱想。</p><p class="ql-block"> 国人在茶余饭后议论的“好人”,大多是康了国家之慨或者把别人应得的利益给了你的人。窥豹一斑,可见权力偏私,大行其道。也不记得何时听得一则趣闻:说的是法国给外国留学生租房有政府补贴,于是,有一中国留学生就要求房东太太虚开一定数量的租金,遭到法国房东太太的拒绝。她认为国家的钱为什么要让你虚报冒领。你说这房东太太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古希腊时,苏格拉底喜欢和别人辩论:偷东西的人是不是好人?回答:偷东西的人一定不是好人。他又问,有个人要自杀,而他的朋友把他自杀的刀偷走了,你说他的朋友是好人还是坏人?也许,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对身边某人好坏的评价,既不能影响历史的进程,也不会改变别人的命运。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经历中,由“好人”变“坏人”、由“坏人”变“好人”……事例太多了。当然,这些“好人”和“坏人”都是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影响历史的人物。面对他们,我们要认定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并不那么简单,反映了一个人的是非判断与认知,其过程充满了逻辑与思辨。</p><p class="ql-block"> 如果说谁是“好人”,相当于给这个人的道德品行做了一个盖棺定论。当从哲学和伦理学的角度要给“好人”下一个定义的时候,却发现这个概念变得抽象而扑索迷离,广泛而不可捉摸。根本不是我们这等不学无术之人所能够说清楚的。</p><p class="ql-block"> 那“好人”的概念到底是什么?于是,打开《辞海》,压根没有对“好人”这个词汇的解释;再找《词源》,对“好人”一词的解释为:⑴美人。诗•魏风•葛屦“要之襋之,好人服之。”⑵善良的人。三国志吴楼玄传:“旧禁中主自用亲近人作之。(万)彧陈亲密近识,宜用好人。……。”新唐书刑法志:“一岁再赦,好人黯哑。”又打开百度,对“好人”解释为:好人是指有善心,宽厚待人的人。将“好人”定义为:一心向善做好事不做坏事的人。释义为:人无完人,月有圆缺。只要对得住自己的良心,对这个国家,社会,家庭负起行为的人。似乎这些解释,我并不满意。</p><p class="ql-block"> 在古希腊的哲人们看来,“好人”,一定是获得道德、具有美德的人,这样的人一定是为了他人的利益牺牲一个人自己的利益。那现代人会问,这样的话,还要道德做什么?柏拉图在《理想国》中通过他的代言人苏格拉底宣称美德最终总是对他们的拥有者有利。通过分析他认为的灵魂三个部分达到这一目的——理性、精神以及激情。伦理学家麦金太尔试图给美德定义:美德是一种习得的人类品质,拥有和实践这种品质能够使我们获得这些实践内在的善,而缺乏这些品质则会妨碍我们获得任何此类善。柏拉图用一种医学的而非哲学的模型来说,人为什么要“道德”就相当于人为什么要“健康”?他认为这是一个没有意义的问题。哲人们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有亚里士多德论美德的本质,有霍布斯的契约论;有罗尔斯的公平正义……。他们试图给你一个思考的路径,什么样的人是“好人”,你还是自己看着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