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魅力的客家古村落—【大万世居】

涛哥

<p class="ql-block">  中国是一个大国,疆土辽阔、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历史悠久、文明搏大,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历史文化古迹底蕴的文明国家,可谓是古文明历史悠长。有些古建筑物就像古树一样扎根在大地上,守候着岁月,见证着时光的变迁;岁月的流逝;但它依然有强盛的力命力向人们诉说时代的变迁。代表有悠久的历史年代建筑,依然散发着活力䇄立在社会大地,彰显得古老而又有庄严;仿佛是在向人们诉说着它的曾经与悠久,承受着年代风风雨雨的洗礼;至今仍凸显出其的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生命力。故此可说:客家围屋就是一个唯一不以地域命名的民系标志性建筑,也是在世上仅存不多的历史遗产。但它却在世界上分布范围广阔,影响力深远的民系建筑之一。</p><p class="ql-block"> 在深圳这座海滨城市里,就有散落和分布着许许多多大大小小的客家围屋,其中坪山区就是比够出名的客家古村落—大万世居(又称大万围)。也是全国最大且保存最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更是深圳“十大客家古村落”!</p><p class="ql-block"> 大万世居坐落在深圳坪山区大万路33号坪环社区大围村,为方形古堡式客家围屋建筑。据说大万世居是曾姓客家人的祖先曾端义(宝安古代客家先贤浩授儒林郎.正六品官),始建于清朝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1795年),其建筑规模可说是具大而又宏伟。自建成后,曾氏家族便在此地繁衍生息,安家乐业。大万世居占地面积1.5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为1.66万平方米,共有房屋400余间,它是深圳较为典型的大型客家围屋建筑,平面呈方形,围墙四周建有碉堡,且枪眼广布。这种城堡式“宝斗”形的建筑,是客家人抵御外侵、防盗、防贼、防土匪等多种功能的实用主义建筑思想的体现;墙上古旧的枪眼,仿佛在向人们讲述客家人沧桑的历史。正面有大六楼,四周高高的围墙相连、围墙上有走马廓相通,围屋大门向南;正门门楣上塑有“大万世居”四个阳文大字,赫然醒目;门上飞檐高桃、门额浮雕的各式人物、飞禽花鸟、雕画得栩栩如生、生动逼真。大门前为禾坪,禾坪侧仍保留有旗杆石,再前就是月形的池塘(也称半月形风水物池)。</p><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围屋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天街,前面是一正方形广场,可容纳数百人围观舞狮、比武或筑台演戏等多种活动形式,体现了客家大户人家昔日生活习俗。</p><p class="ql-block"> 穿过牌楼进入宗祠,灰塑的“端义公祠”四个大字十分醒目,这就是围屋的核心地带,曾姓家族的先祖灵位设在正前方,祠堂格局为三进二天井二厢房,三进分上、中、下厅,中厅是当年曾氏族长和元老们开会议事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纵观大万世居的核心点是以宗祠为中心来组织院落的古代建筑群。它包括阁楼、门楼、围墙、水井、天井、民房、内围龙和石牌坊等建筑。大万世居呈成堡式“宝斗”形,以中轴线为对称轴,形成多层复合式结构,围屋内外两重墙,内外墙四角、有高三层楼阁。其內部格局是:围屋南北两头是开阔的大天街,前面是一个正方形广场,整座围屋形成“八阁走马楼、九天十八井”的格局、天街布局为纵六横三。间中有小巷、纵横交错、井井有条、大街小巷都是四通八达,南北格局对称。街巷地面全是用灰沙或鹅卵石铺砌而成,更妙的是各天井都有地沟,与天井排水沟相通,排水沟有涵管,与围屋外半月形大池塘相通,池塘有出水闸,排水极为方便,整个围屋布局科学合理。</p><p class="ql-block"> 从平面布局来看:大万世居呈方形,以祠堂、中楼、后楼为中轴线,两侧对称分布两排硬山顶建筑形式,格局大小一样的二屋式房屋。大万世居除了布局造型独特之外,还有许多珍贵的民俗遗物,虽历经二百余年的天灾人祸,仍完整保存至今,也可说是奇迹的再现。只见大厅的堂梁堂壁上悬挂着“州司马”、“赞政宏才”、“急公好义”三块牌匾,这些联匾把围屋开基者和客家人的厚德、忠孝、崇文的正统思想表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祠堂内外、堂壁堂梁的书法绘画、雕梁画栋、工艺运笔极为精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大万世居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历史的珍贵遗产。此外,大万世居除了整体布局造型独特之外,还保留了很多客家人珍贵的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被称为闽、赣、粤三省客家民居之最;亦是深圳市市民最受欢迎的景点!</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大万世居师承宋代:“前、中、后三座落,左右两附厝”的建筑风格,又称“三堂二横”是典型的客家建筑风格,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原传统的封建礼制和汉晋庄园式坞堡的基本格式,反映了其历史的渊源。是典型的阳平衡、天圆地方、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理念。“大万世居”不仅体现其深邃的中原文化底蕴,其现实社会功能也比够明显,具体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和客家人的流连变迁史,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价值。也是研究和体验深圳客家源流、民俗、建筑艺术和水利工程的活化石。此外,曾氏祖训开创了大万曾氏一脉的“大仁大学”家风,还体现出对宗圣曾子“孝悌”文化及曾氏一脉“慎终追远”的家风传承,展现出曾氏一族和睦相处的浓厚氛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万世居是曾姓家族居住、生活和工作的地方,至今保留了客家人的许多珍贵历史民俗遗物和文化精粹。当你身临其中,就能深深地感受到一股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走进围屋就可以充分体验到客家人的生活习俗和社会地位。由此可说它是承载着一部客家文化的近代史,是充分展现客家文化生动的活化石。走进客家围屋,对了解客家民族及其源流和民族迁移史有着重大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大万世居”曾居住着100多户人家,并且拥有250多年的悠久历史文化。至今围屋仍保存完好,具有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与此同时,大万世居亦是深圳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成立了大万世居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供市民及游人前来参观和学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客家围屋的悠久历史及其意义所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大万世居,这座具有二百多年历史价值的古老围屋,经过政府的重新修整焕然一新,至今仍保留着其独特的历史原貌,正唤发出新的生命力………。</span></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这是大万世居很有标志性建筑且鲜有特色的牌坊。</p> <p class="ql-block">以下六張图片,是从不同的角度拍摄的大万世居格局图片。</p> <p class="ql-block">以下二张图片,详细地记载着客家五次大迁徙记录的图表显示,从地图可以得知客家人从西晋末年到清朝同治年间的迁徒记录。</p> <p class="ql-block">以下二图:从大门进入围屋,只见墙上醒目的文革时期标语依然仍在,它仿佛在向人们细说文革时期的历史,更可说是记录着历史时代的产物。</p> <p class="ql-block">一进入大万世居就见到如下两位圣像:①宗圣曾子像--曾子,②端义公像--曾传周。</p> <p class="ql-block">宗圣曾子像--曾子(公元前505~公元前432)姓曾名参,字子兴,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嘉祥县)人。</p> <p class="ql-block">端义公像--曾传周,大万世居开基祖,字端义.号静轩,生于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七月二十三日未时,终于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九月十九日,享年86岁。</p> <p class="ql-block">这是介绍大万世居的前言。</p> <p class="ql-block">这是客家所出的的名人介绍,其中孙中山先生、何香凝先生,朱德、叶剑英二位元帅,曾生将军、袁庚等。</p> <p class="ql-block">大万世居屋檐下、门上、门额都浮雕上的各式人物、飞禽花鸟、雕画栩栩如生,仿佛踏进了一个充满艺术细胞的画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