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除夕傍晚,我站在小区单元房自己家的阳台上,手中紧握着一对崭新的红灯笼。挂灯笼的动作熟练,思绪却飘回了农村老家,往昔的春节记忆如潮水般涌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挂灯笼,这一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最早可追溯至西汉时期,悠悠1800多年的岁月里,它的意义早已远超照明工具。在古人眼中,灯笼是重要的文化符号,春节挂上它,喜庆氛围瞬间拉满。那鲜艳的红色,既象征着日子红红火火,又寓意着阖家团圆。“灯”与“丁”谐音,寄托着人丁兴旺的美好祈愿;夜幕降临,点亮灯笼,就如同点亮了光明与希望;红色还被视为能驱邪挡煞的祥瑞之色。</p> <p class="ql-block">小时候,一进腊月,村子就热闹起来,过年的氛围日渐浓厚。挂灯笼的准备工作在这个时候悄然开启。父亲会从杂物间翻出那对略显陈旧的红灯笼,我总会紧紧跟在他身后,满心期待地看着他把灯笼轻轻放在院子里。那时候的灯笼,红色纸张微微泛黄,上面印着模糊的吉祥图案,细细的竹条骨架散发着淡淡的竹子清香,质朴又温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挂灯笼的日子通常在农历小年之后、除夕之前。这一天,父亲会搬来高高的梯子,稳稳架在大门口,然后爬上梯子,一手扶稳,一手拿起灯笼,小心翼翼地将它挂在大门的屋檐下。我站在一旁,仰着头,目不转睛地看着父亲的一举一动。微风轻拂,父亲的衣角轻轻飘动,他专注的神情,成为我记忆中腊月里最温暖的画面。那时年纪尚小的我,只觉得灯笼鲜艳好看,却不明白这小小的灯笼背后,藏着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当父亲点亮灯笼的那一刻,整个世界都被这温暖的光照亮。红色的光晕透过薄薄的纸,洒在门前的土地上,映出一片片斑驳的光影。那对灯笼在微风中轻轻晃动,像两个欢快跳跃的小火苗,为清冷的冬日增添了许多生机与活力。那时的我,总会在灯笼下嬉笑玩耍,感受着过年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后来,我离开了老家,到处忙碌奔波。但每到春节,挂灯笼这个习俗,我始终坚持着。当我亲手将那对灯笼挂在门前,就好像把过去和现在串联起来。小时候的年味、家人的笑容、村子里的热闹,都随着这一抹红色重新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忙碌的生活中,这对灯笼就像是我心灵的避风港,承载着我对过去的深深怀念,也装满了我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们照亮了我回家的路,也点亮了我心中那片满是温暖回忆的地方,让我在前行的路上,永远不会忘记来时的方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