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小孩小孩你别馋,</p><p class="ql-block">过了腊八就是年。</p><p class="ql-block">腊八粥,喝几天,</p><p class="ql-block">哩哩啦啦二十三。</p><p class="ql-block">二十三,糖瓜粘。</p><p class="ql-block">二十四,扫房子。</p><p class="ql-block">二十五,磨豆腐。</p><p class="ql-block">二十六,去买肉。</p><p class="ql-block">二十七,宰公鸡。</p><p class="ql-block">二十八,把面发。</p><p class="ql-block">二十九,蒸馒头。</p><p class="ql-block">三十晚上熬一宿,</p><p class="ql-block">初一初二满街走。</p><p class="ql-block"> 我们小的时候是听不到这首民谣的,我们出生在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伴随着我们成长的是大字报、毛主席语录、红小兵的红领巾和红卫兵的红袖章。像这样的东西那个时候都是“封资修”,属于封建迷信。</p><p class="ql-block"> 我记事的时候隐隐约约好像记着爷爷给我说过这些,后来,那也是后来了,每到过年的时候就听到父亲也偶尔悄悄的和我们念叨几句,但也不是很完整,意思就是我们得按照这个程序来,一天天的做到年三十儿晚上。年就这样一年一年的过来了,是不是按着这个民谣一步一步做的呢,我已经完全没有印象了,因为那不是我那个年龄所关心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但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的是过去过年的那种浓浓的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每年,一进入腊月,仿佛整个空气中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儿,整个农林局大院里,最早闻到年味儿的就是我们家了,那个年代几乎家家都有缝纫机,能够买的衣服几乎没有,所有的衣服都得送到裁缝铺去做。而裁缝铺所给出的制作价格却不亚于现在的私人定制,能够花这笔钱去裁缝铺做衣服的人家很少。</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远近闻名的裁缝,曾经在国营被服厂里做过裁缝,当时也是被服厂里的头把剪刀。她裁剪衣服,量完尺寸以后,不用下小样,直接用画粉(作用类似于粉笔的扁平三角形划线工具)在布料上直接划线裁剪,做出的衣服十分的合体服身。所以,每当快进入腊月的时候,家里就堆满了院子里家家户户送来让母亲义务裁剪的衣料,那时就感觉到,又快过年了!</p><p class="ql-block"> 母亲是个任劳任怨的人。头几年,人家送来的衣料,都是在年前的时候加班加点的熬夜也完成,后来,越送越多的衣料影响到了自己家里的营生,才小有微词,在背后和家人发些小牢骚,说人们自私,弄的自己什么也做不成。虽然唠叨几句,但还是按时的把所有送来的衣料都裁剪完了交工!所以,一直以来,母亲在院子里的威信很好,人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和她说,和她诉不平,让她出主意。因为人缘好,以至于她后来当了十几年的居委会主任和好几届的集宁市人大代表!</p> <p class="ql-block"> 每年进入腊八,就成了年的分水岭,腊八的早上,还没有起床,就闻到了从外屋飘进来腊八粥的香味,那时候房子很小,没有这么多的房间,只分里外,里面是卧室,全家人挤在一个大炕上,叫里屋,而外面是厨房和储藏室,叫外屋。到了腊八的早上,不管你是否瞌睡,都被父亲早早的叫醒,来吃母亲凌晨四五点钟起来熬制的腊八粥。据说那个时候腊八粥也叫“红眼粥”,不早早吃的话,一年都会眼睛红!到现在我都不知道这是基于什么样的传说,直到前几天腊八的时候问母亲,才知道,还是她年幼的时候听她妈妈,也就是我的姥姥说起过:腊八这天是铁拐李来人间偷锅的日子,如果不早早的起来把锅里熬满五谷杂粮熬制的腊八粥,就会被铁拐李把锅偷走,那他家就会一年没有锅做饭而眼红一年,所以,早早的吃完了粥,就觉得开始过年了!</p> <p class="ql-block"> 腊八节开始一直到大年夜的几天里,都是孩子们欢乐盛宴的开始,学校都已放假,几乎全院的孩子都聚集在大院前三排水房门前的冰面上在滑冰玩耍。那时候家家没有自来水,全院子供水都靠着大院第三排的一间水房里供水,家家都有扁担,都有水桶,每天去水房去挑水倒进自家的大水缸里。挑水的人多了,涮完水桶的水就倒在水房门前的地面上,冬天就形成了一个冰场,成了孩子们的乐园。在那里是孩子们展示自己的能力和炫耀自己技巧的地方,孩子们找一些废旧的木头,两根木档支撑着,上面用一块块的木板钉成一个架子,每个木档的下面用铁丝固定在下面,人跪在上面,作为滑行的轨道,称作“冰车”。用钢筋把前段锻成锥状,顶端装两个圆形木头做成的把手,叫做“冰锥”,作为动力扎在冰面上往后一撑,冰车便飞快的向前滑行着比赛。</p><p class="ql-block"> 还有种滑行的工具也是木头钉成的,叫做“独轮儿”。所不同的是,它更难操作一些,它的滑行轨道是一片长约30公分,宽约12公分左右被打磨锋利的钢片,安装在木档的下面,双脚并在一起蹲在上面,把“独轮”立起来,用冰锥做动力。那时,那些技术好的滑的飞快,驻车、急转弯,一系列漂亮的动作,刀锋把冰面上的冰碴划的飞了出去,很是让人羡慕。常常把那些技术不好的撞的远远的,鼻青脸肿的,棉裤里的棉花都从磨破的布面上钻了出来!我是属于院里最笨的孩子之一了,冰车可以滑着走,可滑得很慢,独轮呢?很难站立住,只是在人少的时候勉强的能滑几下!</p> <p class="ql-block"> 可最令我骄傲的是玩儿“滚圈”,外地人叫“滚铁环”,就起用一段比较粗的钢筋弯成一个直径约五六十公分圆环,上面再焊接上用8号铁丝弯成的三个小铁环,焊死接口,用一个弯成钩状的钢筋推着走,叫“滚圈”。推动的时候,三个小铁环哗啦哗啦直响,煞是好听。比赛的时候主要是比谁推的远,推的快,推的不倒。玩儿这个我常常是第一名,因为我的平衡能力还是蛮强的!</p> <p class="ql-block"> 过去的大院都是连排的住房,每排都有三到四户人家,房子小的每排有五户人家。每户的窗户下面都用废砖自己砌的小炭房,是冬季家家储存过冬煤的地方,后来条件好了的时候,人们就把炭房和凉房盖在了房子的南面,窗子下的小炭房就废弃了,堆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孩子们背着大人把废弃的炭房打扫干净,把一些废玻璃裁成方块,拓在小人书上(那时不叫连环画),用钢笔把小人书上的故事,描摹到玻璃上,在炭房的墙上挂一块白布或者白衬衣,用手电筒照着那些描好玻璃画片,放小电影,关系不好的,门口有把门的不让进呢!孩子们挤在一起,享受这这份乐趣。</p> <p class="ql-block"> 等到了腊月二十三的时候,家家户户开始打扫房子了,就像民谣里唱的,二十三,扫房日。家家户户都在忙着制备年货,炸制过年的食品,几乎同时,家家门前的晾衣服的铁丝上,担着炕上铺的羊毛毡和毛毯,不时的有人出来用一根棍子抽打着毛毡,毛毡上尘土飞扬,淘气的孩子们不顾尘土,撩起毛毡钻进去玩着捉迷藏,大人们一边抽打着,还得一边躲着孩子,不时的传来大人的呵斥声!</p><p class="ql-block"> 过去清理屋子是用类似元宵一样的白粉泡在户户都有的铝制的或者铁铸的洗衣盆里,今天粉刷的话,昨天晚上就泡上了。泡制一晚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家家户户就忙着把炕上的被子、毡子、毯子和席子都卷起来,拿到外面的炭房上,准备刷家!还有的家庭,好几年没有掏烟囱里的烟灰,还的把炕上的土坯炕板子揭起来清理炕洞!孩子们这时便仗着身子轻承担起了大任,上到房顶上面,用一根绳子绑一大把的胡麻秆,吊一块砖头,放到烟囱里上下的拉来清理烟囱里的煤灰!那个时候的大人不像现在一样宠着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让干,大人怕身子重,踩坏瓦,所以孩子们被理所当然的委以重任!</p><p class="ql-block"> 整个院子里都弥漫着白粉的清香味道,左邻右舍都互相串门,看看谁家刷的更白?混合这这味道的是家家户户同步进行的炸麻花、炸馓子、炸豆腐、炸连环豆、炸麻叶儿、炸油糕等等的香味儿!这就是年味儿,是飘香了多少年的年味儿,可惜现在再也闻不到这种浓浓的味儿了!</p><p class="ql-block"> 取出的胡萝卜洗净刮皮,擦成丝儿,下锅煮熟,用漏勺捞出控水,攥成球状,按顺序摆放在盖帘儿上,端出外面放在炭房上,冻一天,冻实后挨个拿起装袋,放凉房里备用。熬煮萝卜丝的水,在锅里继续熬制,直到熬成黑糖色的糊状,叫做“糖稀”,用来做糖浆用。</p> <p class="ql-block"> 刷了大白的房子,都把家里的炉子捅的旺旺的,让白白的墙面早早的干了,等下午房子里的湿气都干了时候,开始往回搬外面的东西,我母亲是个很要样儿的人,我们往回搬东西的时候,母亲就蹲在地上,用刷子一块一块地刷着铺地的红砖,把乌七八黑的地面刷的红彤彤的,显得那么清爽干净。这个工作后来由姐姐们完成,后来等到我长大后,就由我来做了。那时没有地板,都是红砖铺地,后来换成了一种叫“水磨石”的地板就方便了许多!</p><p class="ql-block"> 等房子刷完了,起油烟的东西都炸完了,就开始做那些没有油烟的活儿了,轧粉条、篜馒头、榨胡萝卜蛋儿,下窖取萝卜成了我义不容辞的工作。</p><p class="ql-block"> 北方在冬天的时候是要储存些过冬蔬菜的,一般的人家都是储存大白菜、胡萝卜和土豆。几乎家家都在院里,有条件的在凉房里打个地窖,冬暖夏凉,可以储存一冬天的冬菜。</p><p class="ql-block"> 隆冬季节,打开窖口,揭起窖盖儿,窖口的四周冻着几乎遮住窖口的冰碴,窖里的湿热气体雾气腾腾的冒了出来,等到雾气冒完,用木棍把四周的冰碴划拉掉,就顺着窖里四壁上掏的脚蹬下了窖,后来就焊制了铁梯方便上下。</p> <p class="ql-block"> 其次便是轧粉了,把土豆打成糊状,入水沉淀,干燥后成淀粉,用水和成面状,用一种叫“饸烙床”的工具架在烧开水的锅口上,把和好的淀粉塞在饸烙床里,用力轧制,如果淀粉面和的太筋道的时候,就轧不动了。这时孩子们便发挥他们的作用,骑在饸烙床的杠杆上,用全身的力气往下轧,看着雪白的粉条下到滚沸着水的锅里,慢慢的变成透明的粉条,听着大人的夸奖是最得意的事情了!</p> <p class="ql-block"> 收拾停当后,便等着年的到来,三十儿一大早,父亲便把写好的对联展开放在炕上,准备熬浆糊、贴对子。过去没有卖的对联,过年的对联都是自己写或者找人写。父亲字儿写的很好,院里的人家一到快过年的时候都拿着红纸过来让父亲写对子。</p><p class="ql-block"> 贴春联也是很热闹的事儿,因为天气寒冷,如果动作慢的话,刚刷上的浆糊就会冻了,对联就粘不住了,过去都是平房,讲究所有的门窗都得贴上对子,以示喜庆吉祥。我们家连正房带凉房总共七个门窗,贴对子的时候连跑带颠的,且得忙活一气呢!听着过往的邻居夸赞父亲字儿写的好,很是高兴!</p> <p class="ql-block"> 最得意的就是年三十儿的早上,睁开眼睛,便看到了妈妈打早放到枕边的新衣服,从里到外一水儿的新衣服,父亲把新新的内衣在炉子上考的热乎乎的,才让我趁热乎穿上起床!</p><p class="ql-block"> 我上面三个姐姐,我最小,家里就我一个男孩,所以父母很宠我,二姐三姐都是顶着大姐换下来的衣服穿,而我年年过年妈妈都变着花样的给我做新衣服,先后做过红军的军服、八角帽,缝上和别人要的红五角星,穿上那个神气!还做过八路军的灰色制服,军帽上订着两粒纽扣,穿上后站在院子里,觉得自己像《沙家浜》里的郭建光那样神气。</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是那种比较传统的人,记得刚开始时兴皮鞋的时候,我也吵吵着想要一双黑色的皮鞋,那时一双皮鞋才七块钱,可父亲宁可去南京出差的时候用十七块给我买一双翻毛皮鞋,也不花七块钱给我买皮鞋,在他们看来,皮鞋只是大人穿的,孩子是绝对不能穿的!</p> <p class="ql-block"> 拜年的另一目的就是看看谁家有好吃的,谁家的糖好?谁家的烟好?谁家桌子上摆的是大白兔?谁家摆的是凤凰、牡丹、墨菊?谁家的麻花炸的酥脆?谁家的桌子上有糖枣、江米条?因为那时这些东西只有出过差和去过外地的人才能买到!去了谁家,都被热情的让吃让喝,一上午转下来,几乎也就吃饱了!</p><p class="ql-block"> 最嗨的时候便是年三十儿的晚上,那时也没有电视,好在家家户户都红灯高挂,家家户户所有的灯都打开了,也不准拉窗帘儿,那时候讲究灯亮一晚上,怕财神看到谁家黑洞洞的不待见,不去!所以整个院子里都是灯火通明!</p><p class="ql-block"> 那时,不管大人小孩都不睡觉,熬年。</p><p class="ql-block">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炕的中间摆着一个小炕桌,上面摆着所有好吃的东西,一家人一边吃着一边聊着天,回顾着一年来的生活、工作、学习,畅想着来年的打算,一家人在一起,其乐融融。可自从有了电视,有了春节联欢晚会,人与人交流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夕夜晚,人人都坐在那儿看电视,交流很少。现在更别提了,自从智能手机走进人们的生活,交流更差劲了,人人都在抱着手机抢红包,刷啾啾,连电视都不看了,只有老人们看一眼电视,看一眼玩着手机的孩子们,欲言又止。智能生活毁坏了人与人的交融,也毁掉了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临近黎明的时候,有些孩子实在熬不住了,才回去囫囵着身子睡一会儿,第二天早上便失去了骄傲的资格,因为他没有熬到天亮!第二天早上,孩子们挨着门的看谁家的门前红色的炮屑多,谁家焰火的炮筒多,谁家就最富足,最牛逼!那时才觉得:年过完了!</p> <p class="ql-block"> 那时的生活没有现在富足,那时的物质也没有现在充裕,可那时的日子我们却过的舒心、热闹!我们却过的红红火火,快快乐乐!</p><p class="ql-block"> 又是一个年的来临,又是一个四季的轮回,年的来临只反映在电视里,反映在商场里,过年已完全没有了过去的年味儿与激情!没有了那种急切的盼着年来到的心劲儿,也没有了那种渴望着数着天数的悸动。那种期望与企盼,那种等待与渴望的感觉永远的逝去了,逝去的不仅仅是年味儿,逝去的是中华民族的魂儿!而且这种逝去了的,丢掉了的年味儿我想再也找不回来了!希望有一天这种民族的情节,中国的年味儿会魂归故里!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够再次闻到这浓浓的年味儿!</p><p class="ql-block">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进步,Ar出现了,它让我的梦想得以实现,我用Ar制图,基本上还原了我们儿时记忆中的年,让我们感受到了那个年代年的实质,可那种味儿确再也回不来了!</p><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蛇年到来之际,仅以此篇怀旧的文章,致敬过去的岁月,随着今年春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我想逝去的年终将会回到我们的身边!</p><p class="ql-block"> 祝我所有的亲人及朋友们:</p><p class="ql-block">蛇年春到,瑞彩祥光耀。如意安康福星照,欢乐祥和围绕。</p><p class="ql-block">事业顺利高升,家庭和睦温情。财运亨通广进,生活美满安宁。</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图片:劉 寧Ar创作</p><p class="ql-block">文字:劉 寧</p><p class="ql-block">转载请署名 注明出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