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话故事影响力何在?

夏小虫窝窝头

<p class="ql-block">德国诗人席勒曾写道:“更深的意义寓于我童年听到的童话故事之中,而不是生活教给我的真理之中。”在一次教研活动中,我有幸结识了何捷老师,我们共同探讨了童话对儿童的启示。何老师提到,童话有优劣之分,而评判的标准在于“人性”。人生的三大议题——分离的焦虑、死亡的恐惧、生命的价值意义,从孩童时期就潜藏在人们的意识中。孩子通过“我是谁?我来自哪里?我要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开始自我觉醒。这些宏大的议题,无法在短时间内找到答案,而是在一生中不断探寻。在这个过程中,童话故事能比其他儿童故事更好地引导孩子理解精神层面的问题,提供解决社会困境的方法,帮助他们从不同视角探索心理成长的奥秘,给予我们深刻的思考。</p> <p class="ql-block">曾经我对童话故事给儿童带来的人生意义的理解是片面且浅薄的。如果一个老师仅关注童话故事的情节和表面的道理,那么她很难真正理解童话作品的内涵,更无法引导孩子面对成长中的困惑。《童话的魅力》这本书在我书架上尘封已久,封面上的油画描绘着几个可爱的天使,这让我联想到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和《圣经》。木心先生认为《圣经》是一部西方文学作品,而我对其中的章节内容知其言不知其意。后来我意识到,是我太过浮躁,未能理解其中的人性。</p> <p class="ql-block">《圣经》是西方哲学的奠基之作,运用了大量的隐喻与象征手法,这种手法同样出现在许多文学作品中,包括童话。我们是否可以将童话视为儿童的“圣经”呢?《童话的魅力》这本书是一个未知与探索的领域,需要花费时间整理。书中主要围绕着解决儿童潜意识中的矛盾冲突展开,包括分离的焦虑、死亡的恐惧和生命的价值意义。</p> <p class="ql-block">分离焦虑在西方文学中有一个心理学专业术语——俄狄浦斯情结。这个故事讲述了俄狄浦斯弑父娶母并最终刺瞎双眼的悲剧。看似血腥的场景,实则是人们潜意识中的恋母情结。儿童从母体中分离,逐渐走向独立生活,童话故事为他们提供了正向引导,帮助他们解决潜意识中的问题,最终完成人格整合。以五年级的《巨人的花园》为例,教参引导教师关注人物对话,理解巨人的心理变化,从而了解其性格特点。孩子们很快解读出巨人的自私和分享后的快乐。然而,这样的解读较为浅薄。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巨人象征着长大的孩子,他离开家的过程就是与父母分离的过程。面对一群孩子象征着外部世界的群体,如果无法融入其中,就需要逃避现实来保护自己。自我与他人的分离会带来安全感,但封闭自己会导致孤独、寂寞甚至抑郁。童话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解决困惑的方法,这也是为什么童话故事的结尾往往是美好的。</p> <p class="ql-block">巨人最后打开了大门欢迎孩子们。这个故事中的大门是一种隐喻,它不仅打开了巨人的心灵之门,接纳他人,还帮助巨人与自己和解,完成人格整合的过程。而安徒生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并不符合童话故事的主题,它没有为孩子提供自我成长的途径,或是解决潜意识中所面临的困惑。小女孩悲惨的结局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象,因此不能算作好的童话故事。</p> <p class="ql-block">《白雪公主》这一经典童话故事则不同。白雪公主被恶毒的王后陷害,离开依赖的家,首先要解决吃和住的问题。森林中的种种困难象征着她面临的挑战,恶毒的王后隐喻着孩子们心中的母亲。恋父或恋母情结在儿童的潜意识中产生冲突,如果孩子不能与父母分离,就会面临更深层次的矛盾。白雪公主的故事为孩子们提供了潜意识中解决困惑的途径,她最终被王子救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告诉孩子们,他们以后可以找到自己的幸福,成立自己的家庭,从而缓解与父母微妙关系的心理冲突。儿童从中获得了解决分离焦虑所带来的矛盾冲突的方法,最终完成人格整合。这就是童话故事对儿童影响如此之大的原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