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老师近照 本期着重介绍德国兵营中的黑澜兵营和俾斯麦兵营<div> 黑澜兵营是德占时期青岛的四大兵营之一,属于炮兵兵营,兵营掌管着团岛西镇炮台,与对面的黄岛炮台扼守入港的水道。与其他的兵营也有轨道交通的接连。过去青岛开埠之初的太平路上就能见到的轨道就是为炮台运输之用。1907年,德国与清政府达成共识,在这里共建一所学校——黑澜大学,也就是德华大学。<br></div> 黑澜兵营的起名源于青岛海边上的两块黑色大礁石(在后来的贵州路填海造田的城市建设中被填埋了,位置是在海上皇宫的下面)德华大学选在黑澜兵营的旧址上,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和环境适宜。当时办学的思路也很超前。在当时国人大都是文盲,满清政府的科举制度又不学数理化,国人也大都不接受西医的学科。在大学中设立了正规班和预前班,面向全国招生。 这是当时办大学初期的学校教学区平面图,图中可以看出,南面是教学楼,礼堂,图书馆,北面是宿舍,食堂及学校的辅助建筑,西面有机械车间(原是修理厂后来改为土木工程试验室)实验室和运动场,由于办学之初人数不多,学校规模也不大。 1908年,中德两国代表通过谈判决定在青岛联合办学,德国政府初期投资60万马克,中国政府投资4万马克。校长由德国人担任,中国方面可委派一位学堂总稽察。<br> 1909年9月12日,学校正式开学,第一任校长为德国地质学家格奥尔格·凯贝尔,总稽察为蒋楷。<br> 这是学校初期的鸟瞰图画。 这是德华大学最南端的教学实验室,面向大海,视野开阔,环境独特,十分优雅 德华大学的创办背景与张之洞紧密相关,他通过与德国人的协商,共同在青岛创立了这所大学。德华大学的第一任校长是德国地质学家、海军部官员格奥尔格·凯贝尔,他的到来为学校的创办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br> 德华大学在学科设置上颇具特色,分设初级班(预前班)和高等班。初级班主要教授德语、历史、地理、数学等基础课程;而高等班则设工程自然科学、医学、法政、农林科学4个科系,旨在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以德方为主的合办大学,德国无论是资金还是师资(与当时德国的大学联合,互派交流教师)都倾注了很大力量,而且只收中国学生。在学生中有许多社团,俱乐部,学会,协会等交流平台,所设立的奖学金等激励机制,在当时清朝末期使得学子们的面貌焕然一新。 这是德华大学的内院,由教学楼和礼堂围合而成,院内有孙中山先生的雕塑,当年孙中山先生就在对面的礼堂发表了激情的演讲,在演讲中,孙中山先生鼓励学子们,发奋学习,树立信心,振兴中华,为国效力。 这是德华大学教学主楼。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二层,高17米,有地下室、阁楼。砖石结构,花岗岩石基,四坡斜顶,中部楼体盖有复折式屋顶。正门西向面海,楼体以正门为中央两侧对称 。 德华大学的高等班设置了工程自然科学、医学、法政、农林科学等四个科系,这些科系在当时都是极具前瞻性和实用性的。特别是在工程自然科学和医学领域,德华大学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专业人才,为国家的工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德占时期青岛野战医院作为学校的实习医院,也为青岛医学院的历史寻到了根。其土木工程也是同济(德系学校)大学土木系的根。此外,德华大学的法政和农林科学专业也颇具特色,为国家的法治建设和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持。 德华大学不仅吸引了众多德国知名学者和专家前来任教,还汇聚了一批国内优秀的学者和教师。这些教师不仅具备深厚的学术造诣,还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德华大学的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作为德国在中国设立并得到清政府承认及承担部分经费的第一所高等学校旧址,德华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6年5月25日,该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进一步彰显了其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一战之后,日本占领青岛后,德华大学被迫停办,四个科系学生大都被转到同为德系学校的上海同济大学。德华大学的历史就此转折。<br>这座位于青岛市南朝城路4号的承载着德华大学历史记忆历史建筑成为了青岛铁路分局的办公楼。 德华大学的校舍在后期被肢解成青岛铁路医院,铁路青岛工务段、电气段用房。青岛学院商业学校(青岛一中),青岛市民众教育馆、青岛朝城路小学及青岛第十二中学等单位。这就使得原本具有统一建筑风格建筑群,被肢解的支离破碎。 <br> 史料记载,德占时期青岛的四大兵营在后期都成了办学的基地,在德华大学的鼎盛时期,黑澜兵营是这四大兵营中投入最多,建设最好,风貌文脉最具特色的建筑群。但,由于国家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及国家重点保护单位的时间比较晚,利益链的驱使,使得这些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被拆除,黑澜兵营是最惨的,只有教学主楼及连接的礼堂被保护了下来。原来的铁路医院等都被拆除了,有些遗憾。 俾斯麦兵营 俾斯俾斯麦兵营,位于山东省青岛市市南区大学路中国海洋大学内,建于1900年,是德国侵占青岛时四大大兵营之一 。俾斯麦兵营旧址主体建筑共四座,呈H形排列与辅助建筑(包括礼堂,维修厂,食堂,库房等)合围成的内院式的操场也德军训练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俾斯麦兵营旧址是德军在青岛修建的第一座兵营,也是最重要的一座兵营,是胶澳司令部驻地,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 这是俾斯麦兵营的一号的局部。为德国新哥特式建筑,建筑面积5865.17平方米,平面呈H型,山墙上有“矛”和“盾”的标志。原为俾斯麦兵营旧址营房,后改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馆 。 一号营房,做工考究,装饰精良。营房后面就是红岛路,在阳台上能欣赏到胶州湾的海景。 俾斯麦兵营,其主要工程设计者是德国工程师洛塔尔·马尔克斯,自1903年起,历时6年才建成。第一、二营房的山墙、墙基和外廊护栏均采用了青岛崂山的特产花岗岩,建筑整体为新哥特式造型风格。因为是按照兵营而设计建造,走廊的墙壁上特别的设上了放置步枪的枪龛。 由营房及辅助建筑利用地形围合而成的训练场,开阔平整,便于管理。 这是德军训练是的场景 建筑是在原清朝“嵩武兵营”的旧址上建设的。风格基本保持一致,为德国三段式,花岗岩墙基,折坡屋面,拱形窗户,阶梯式山墙、山花及新哥特式装饰,有地下室和阁楼 俾斯麦兵营和俾斯麦山炮台都是德国海军当局在青岛建设的大型军事设施,以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1816-1898)命名,德国侵占青岛初期,自1899年10月先后建造了四座兵营,其中以俾斯麦兵营最为典型。它与背靠的青岛山(俾斯麦山)炮台其融为一体。<br> 这是在坡地做成台阶式的广场 兵营的礼堂 1897年,德国强占胶澳以后,立即开始修建军事防御设施,将青岛山改名为俾斯麦山。奥托.俾斯麦,曾被德国人称为“铁血宰相”,闻名世界。在俾斯麦山建有南、北两大炮台,由大港火车站修了条铁路专线直抵山下,并建了仓库。后在炮台西南建了俾斯麦兵营,有道路从南炮台通往兵营 1号营房的局部 远眺俾斯麦兵营 1914年,借一次世界大战之机,日本国向德国正式宣战,并联合英军从胶东登陆攻打青岛,德军战败无条件投降。日本占领青岛以后,改俾斯麦山叫万年山,这里仍作为兵营,改叫万年兵营。至1922年都为日本驻军兵营,期间日本在原址上又设计新建了结构相对简单的两座仿欧式营房。 三号楼为德国新哥特式建筑,建筑面积5921.23平方米,平面呈H型。 俾斯麦山上的炮台,是耗资100多万马克的永久性设施,在日军将要占领时被德军果断炸毁。 营房建筑古典构图,作横三段纵五段划分,中央与两端突出阶梯形山花作重点装饰, 明显带有19世纪末期欧洲建筑的手法,门窗为四分阶段圆券,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的常用手法;而密排工字钢梁,中间填以三合土的楼层构造则是当时青岛德国建筑习见的构造技术。<br> 这是三四号兵营。 这是一二号兵营 这是现今的海大 这是与兵营同期建设的军官公寓,后因闻一多先生在此居住教学,现被称之为“一多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