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土家第一人”田心桃的老家——溶里

老张

<p class="ql-block">  溶里,此名为土家语,它是灵溪镇石堤村的一个自然土家山寨。整个自然山寨分为上中下三个小寨,一条季节性小溪把三个自然山寨串连在一起。</p><p class="ql-block"> 自然山寨的源头,修建有一座小二型水库,水库的两大作用:一是防洪,避免上中下三寨免遭山洪暴发带来的危害。二是蓄水灌溉。现水库经防渗加固改造,堤坝上加装了防护拦,焕然一新,站在坝上向外远眺,群山绵绵,尽收眼底。</p><p class="ql-block"> 溶里三个自然土家村寨,坐落于三面环山之中,周围群山环绕,植被茂盛,竹木苍翠,郁郁葱葱!</p><p class="ql-block"> 居往在山寨村民多为田姓和向姓,神秘湘西,对民族的划分,曾经流传有这样一句“彭、王、张、向、田,都是土家族”的说法。土家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且很古老的民族,上可追塑到公元前4000多年远古传说时期,土家族的祖先“八部大王”,传说是八弟兄各自为一个部落,称为“八部大王”。最后这些“大王”的后裔经长途跋涉来到湘西,在此繁衍生息,成了湘西的“毕兹卡”,意为“本地人”。</p> <p class="ql-block">  “土家第一人”田心桃,当年就岀生于土家山寨的上寨。据和田心桃同时代还健在的老人介绍:“田心桃十多岁就在外面读书,后参加工作一直在外,和我们相处的时间很少,对她的印象不深。特别是在刚解放时,按照当时划分的成份,她家成份较高,因此,我们往来很少,但田心桃她的爷爷和啊(读音第四声)吧(婆婆)的坟墓还在我们上寨这里。另外,我们只晓得她结婚后,丈夫是桑植县人”。</p> <p class="ql-block"> 据相关资料介绍:“土家第一人”田心桃,出生于湖南省永顺县灵溪镇溶里。祖父母都是土家族,而外祖父母则是苗族。</p><p class="ql-block"> 1950年8月,田心桃在永顺联立中学任教时,有机会参加了湘西行署在沅陵举办的教师讲习班。在讲习班学习期间,认识了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141师政治部主任李慷,田心桃向李主任介绍了永顺土家族的情况,李主任听了以后很关注土家族问题。此时的李主任正为寻找一位少数民族代表参加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而发愁,李主任此时一想田心桃就是我要寻找的少数民族代表,李主任将田心桃的情况向湘西行署的领导进行了汇报。经李主任介绍:田心桃向湘西行署的有关领导汇报了土家族的语言、风俗习惯和聚居生活等相关情况。</p><p class="ql-block"> 9月初,湘西行署领导又将田心桃的情况介绍给湖南省民政厅,省民政厅领导听了田心桃的汇报后,又将她推荐给中南民政部。9月15日,中南民政部给田心桃颁发了一个苗族(因她外祖父母是苗族)代表证,让她列席了中南军政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由于当时刚解放不久,土家族尚未被确定为单一民族,所以他只能以苗族身份列席了会议。</p><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底,田心桃被挑选为代表参加中南区少数民族代表团,去北京参加国庆观礼。在北京期间,她所在的代表团团长潘琪,向毛主席介绍田心桃时说:“她讲的是土家语,与其他民族都不一样”。当时时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的林伯渠,又与田心桃谈了很多有关土家族语言、风俗的话题。此时,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党的民族政策极大的鼓舞着田心桃,她向中央提出“我是土家族,不是苗族,请求确认土家族为单一少数民族”的建议。</p><p class="ql-block"> 1950年10月,团长潘琪向中央有关领导汇报了田心桃的建议,她的建议引起了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先后派著名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专家杨成志教授,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罗常培研究土家族风俗。</p><p class="ql-block"> 1953年9月,中央又派以汪明瑀教授为首的中央调查小组到湖南湘西进行土家族调查。根据调查的情况,时任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工作组组长潘光旦教授撰文《湘西北土家族与古代巴人》,汪明瑀教授撰文《湘西土家族概况》,从事实上、学术上论证了土家族为单一民族。</p><p class="ql-block"> 1956年全国政协委员、民族学家潘光旦教授亲自来到湖南湘西永顺对土家族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来到了具有1000多年土家族历史的双凤村,听到这里完整的土家语言,看到这里原生态的土家风俗,以及原生态的土家文化,为土家族为单一少数民族提供了实证。此后,田心桃被誉为“土家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田心桃,生于1928年4月,2019年11月因病医治无效,在张家界桑植病故,享年92岁。</p><p class="ql-block"> 1957年1月3日,经中央、国务院审批同意,并通知湖南省民委:确定湘西等土家族为中国单一少数民族,田心桃,为此作出了积极贡献。</p> <p class="ql-block">  外观防渗加固改造、焕然一新的“溶里水库”的远景。</p> <p class="ql-block">  山寨的村民非常勤劳,冬天数百亩油菜,绿油油的一片。</p> <p class="ql-block">  “溶里”,这个土家山寨,至今还保留着许多有关土家族的民风民俗和土家族语言。</p> <p class="ql-block">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山寨的土家人摆脱了贫困,生活开始向小康迈进,土家山寨原生态的土家吊脚楼,现已被白墙青瓦的小洋房所替代。</p> <p class="ql-block">  沿着“溶里”这条季节性小溪顺水而下的出口处,叫石堤湖。其实这里并没有“湖”,是因为这条小溪溪水流出没有出口,这里地质是喀斯特地貌,地下溶洞多。小溪流水通过地下溶洞岩石缝隙滴入地下溶洞。在春天丰水季节涨水时,上游顺小溪而下的山洪汇聚于此,由于岩石缝隙滴水受限,这里就成“湖”了,得名“石滴湖”。久儿久之,人们把“石滴湖”就叫成了“石堤湖”了。</p><p class="ql-block"> 从溶里的土家山寨,到“石堤湖”畔,山寨勤劳的土家人,多年来都有种植油菜的历史,每到阳春三月,油菜花开,从土家山寨到“石堤湖”畔,数百亩油菜花争香斗艳,一遍金黄色的“石堤湖”,吸引着众多游人来此打卡、拍照、拍抖音,“石堤湖”成了花的海洋,游人的天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