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之巅瞻仰林则徐像

明月出天山

<p class="ql-block"> 西郭先生</p> <p class="ql-block">  红山公园位于市中心,风景优美秀丽,人文景点众多,是“乌鲁木齐新十景”之一,乌鲁木齐电视台的台标就是红山宝塔,站在红山之巅可以俯瞰整个城市。</p><p class="ql-block"> 喝了“腊八粥”后的一天,我与爱人一起来到红山公园。公园里张灯结彩,一串串大红灯笼、五颜六色的塑料郁金香在冰天雪地的衬托下,更加喜庆浓郁、年味十足。从东门进入公园,缓坡西行,穿过大佛寺,经过远眺楼,继续前行就到了红山之巅。</p><p class="ql-block"> 红山顶上安放着林则徐纪念像,由汉白玉雕成,3米多高,基座是红色花岗岩石基,雕像前是一尊禁毒铜鼎。</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者和民族英雄。虎门销烟后,清政府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战败。迫于各方压力,道光帝1840年10月以“误国病民,办理不善”的罪名将林则徐革职查办。之后一年,林则徐又被“从重发遣伊犁,效力赎罪”。1842年12月10日,经过四个多月的车马颠簸,林则徐终于从西安到达当时新疆的政治中心——伊犁惠远城。</p> <p class="ql-block">  据《乌鲁木齐大事记》记载:“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十月三,两广总督林则徐于发配伊犁途中,经过迪化七道湾、红山嘴,都统惠吉遣弁丁驾其坐车相迎。”</p><p class="ql-block"> 纪念像的侧面红色楷书大字是林则徐的诗词“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旁边的小字说明写道:林则徐革职发配新疆,清道光二十五年(公元1845年12月4日)获释,感慨万分,作词一首。</p><p class="ql-block"> 其实,纪念像的小字说明存在谬误。这句词是林则徐1843年写给友人黄壶舟的。</p><p class="ql-block"> 黄壶舟在彭泽县令任上被道光帝贬谪新疆,林则徐经过乌鲁木齐时,与他相识。两人同为贬臣,惺惺相惜,互相推崇对方的人品才学,经常书信往来,诗词唱和。1843年4月,林则徐在伊犁填词一首《金缕曲·寄黄壶舟》,上阕为:沦落谁知己?记相逢,一鞍风雪,题襟乌垒。同作羁臣犹间隔,斜月魂销千里。爱尺素,传来双鲤。为道玉壶春买尽,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p><p class="ql-block"> 其中的“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是化用黄壶舟在乌鲁木齐所写的诗句“风劲红山起酒鳞”而来。</p><p class="ql-block"> 单看“任狂歌、醉卧红山嘴。风劲处,酒鳞起。”这一句,游客容易被旁边的小字说明误导而联想到是林则徐在听到结束发配消息时的内心喜悦:在红山嘴把酒临风、豪饮狂歌。其实《金缕曲·寄黄壶舟》写的是林则徐好像看到友人黄壶舟正在红山嘴豪饮狂歌、酒酣醉卧……</p> <p class="ql-block">  红山之巅,我和爱人围绕纪念像数圈,仔细地瞻仰了林则徐像。雕像布衣无冠,双眉紧锁,仿佛在沉思什么。雕像目光如炬,表情凝重,又仿佛在忧虑什么。</p><p class="ql-block"> 大多英雄人物的雕像都是威风凛凛、形象伟岸,而眼前的林公却是忧心忡忡、壮志难酬意难平的样子。</p><p class="ql-block"> 红山之巅的林则徐雕像为什么是这样的表情呢?其实眼前的纪念像真实地折射了林则徐的人格光芒,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民族正在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其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是一以贯之的。</p><p class="ql-block"> 1842年8月11日,林则徐病愈从西安携次子林聪彝正式启程西行。临行前,他与众亲友告别,并作《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二首》,其中“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更是震古烁今的千古名句,表达了忧民报国的拳拳之心。这句诗也使人想起了韩愈在《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的名句“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都表达了诗人为了国家利益而将个人生死得失置身于度外的豪迈之情。</p> <p class="ql-block">  关山万里,征途漫漫,满目萧瑟,飘零如斯。沿着丝路故道,穿越达坂隘口,林则徐一行沿着天山山脉一路西行。面对“天山万笏耸琼瑶,导我西行伴寂寥”的西域大地,林则徐写下了“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的著名诗句。在天山的茫茫雪原之中,林则徐由壮美的大好河山联想到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想到整个“主战派”被朝廷冷落,想到中华大地正在面临侵略者的蹂躏,不由得义愤填膺。</p><p class="ql-block"> 林则徐从虎门销烟的高光时刻到被贬边疆的至暗时刻,他没有消极沉沦、蹉跎岁月,没有选择寄情山水、赋闲躺平,而是积极投身到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伟大功业中,可以说林则徐是最早的“援疆干部”。我们所熟知的林则徐在发配新疆期间的主要贡献有兴修水利、开荒屯田、南疆勘地等,其实林则徐对新疆最大的贡献是举荐英才、助攻左宗棠后来收复新疆。</p><p class="ql-block"> 贬戍新疆期间,林则徐在搜罗的资料中发现沙皇俄国对中国极具威胁,并多次劝谏清政府重视西北塞防。</p><p class="ql-block">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1850年1月3日,时任云贵总督的林则徐告病还乡,途经长沙,与晚辈左宗棠在湘江之畔彻夜长谈天下大事,重点就西北防备、海防塞防等进行了深入的交谈。林则徐将贬戍新疆时所收集到的资料悉数交予左宗棠,并说:“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将来治疆可用。”“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西定新疆,舍君莫属。”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湘江夜话”。在临近终老时,林则徐还向咸丰帝举荐左宗棠,称其是“绝世奇才”。</p> <p class="ql-block">  “湘江夜话”点醒了左宗棠,后来左宗棠也没有让他失望。1876年5月,左宗棠统率6万大军,抬棺西征,打败了阿古柏侵略者,最终收复了新疆。为纪念左宗棠的历史功绩,水磨沟区政府2001年在水塔山公园修建了“一炮成功”广场,广场上建有左宗棠的雕像。红山公园到水塔山公园不过几公里远,两位民族英雄“湘江夜话”之后在乌鲁木齐又“重逢”了。</p><p class="ql-block"> 作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在新疆的三年生活,目睹了西北边防的松弛,敏锐地察觉到沙俄的侵略正在逐步逼近。</p><p class="ql-block"> “湘江夜话”后不到一年,一代英雄林则徐在福建老家溘然长逝,在临终前他仍不忘告诫国人:“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p><p class="ql-block"> 历史见证了林则徐的先见之明!仅仅七年之后,沙俄就开始了对我国领土的鲸吞蚕食,《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中俄戡分西北界约记》《伊犁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丧失了外东北外西北大片土地。1945年苏联又支持蒙古独立,我国的海棠叶版图从此变成了今天的雄鸡版图。《梦驼铃》歌词中唱的“风沙挥不去印在历史的血痕,风沙挥不去苍白海棠血泪” ,指的就是这段屈辱历史,成为了无数国人心中永远的痛。</p> <p class="ql-block">  我凝望雕像,林公肃穆而立,紧锁双眉,正在沉思时势:“保新疆所以保蒙古,保蒙古所以卫京师”。林公在新疆三年逐渐形成了“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塞防论”的先驱。</p><p class="ql-block"> 我凝望雕像,感受到了林公身上澎湃着“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的豪迈坚毅,激荡着“英夷兵船一进内,人人可持刀痛杀之”的英武果敢,涌动着“师敌之长技以制敌”的开放进取。</p><p class="ql-block"> 我凝望雕像,仿佛听到了林公正在给每一位游客讲述近代中国的苦难历程,谆谆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并满含希望地勉励我们“不忘历史,振兴中华。”</p><p class="ql-block"> 我凝望雕像,满怀敬仰。林公忠贞不渝的爱国品质、敢于亮剑的斗争精神、“开眼看世界”的开拓精神、“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的忧患意识,不正是在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所需要的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