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徐家汇天主教堂

老马一匹

<p class="ql-block">徐家汇天主教堂,是“徐家汇源景区(4A级)”中的一处。十年浩劫期间,遭受严重破坏,曾被当作上海果品杂货公司的仓库。1979年教堂归还教区,1980年大堂修缮,之后又经过多次局部修复。最近的一次比较彻底的大修,从2015年8月24日教堂关闭开始,至2017年12月16日,徐家汇天主教堂耗时两年多时间的封闭修缮竣工,重新开堂。</p> <p class="ql-block">漕溪北路(虹桥路与南丹路之间)西侧的教堂广场。</p> 广场的南面,是徐家汇书院。二楼阅览室外面的长廊,是拍摄教堂和广场的最佳位置。 <p class="ql-block">广场的北侧,是原来圣母院的旧址。现在是天主教上海教区主教府,门牌号是蒲西路120号。蒲西路是教堂广场北侧和西侧的L形小路。</p> 主教府旁边的银杏树。 <p class="ql-block">广场西侧,天主教上海教区土山湾圣物部。佘山顶上的天主教佘山大殿边上也有一个圣物部,是“天主教上海教区土山湾(佘山店)”。</p> 里面有油画、圣像、雕塑、十字架、T恤…… 圣物都非常精致。 <p class="ql-block">上海徐家汇天主堂,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务院2013年3月5日公布(第七批)的全国</span>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圣物部边上,就是教堂院子的一号门。比较宽大,车辆可以从这里进出。</p> <p class="ql-block">教堂院子的二号门和边上的浮雕。二号门上的门牌是蒲西路158号,平时不开,有宗教活动的时候才打开。</p> <p class="ql-block">教堂院子的3号门,这里是参观者的进出口。</p> <p class="ql-block">现在,参观已经不需要预约。在所示的开放时间段可随时进入参观。不过,若有宗教活动,则会临时暂停开放。</p> <p class="ql-block">2024年12月下旬,从3号门进去,先去看看教堂北侧。那里有一个小小的“广场”,布置了一颗圣诞树。</p> <p class="ql-block">圣诞树的西侧,有一个迷你花园。</p> 迷你花园里的圣母像。 教堂北侧,绿化带中的圣像。 教堂北侧,向西的通道。 <p class="ql-block">到这里,游客止步。里面是个幽静的小庭院,不属于开放参观的范围。</p> 从位置上来看,在教堂内,是从北耳堂的西侧门,经过前面那条斜向的通道,进入教堂后部的那幢建筑。 <p class="ql-block">在网上看到教堂的俯拍照片。教堂后面,还有一座不小的倒凹字形三层建筑。正是从教堂北耳堂的西侧门,经过一个斜向的走廊,通向这座不开放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小庭院里,教堂北墙下的耶稣雕像。</p><p class="ql-block">这座雕像原来是在教堂正立面大门的上方(见右上角的小图),现在移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回到教堂的正面。徐家汇天主堂由著名英国建筑师道达尔(W.M.Dowdall)设计,始建于1896年,并于1910年正式落成。这座教堂因其宏伟的建筑风格和独特的哥特式设计,曾被称为“远东第一大教堂”。奉圣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为主保(守护者),正式名称为“圣依纳爵堂”。占地面积2670平方米,建筑面积6670平方米。整体风格为法国中世纪样式,双尖顶砖石结构,顶部两侧为哥特式风格钟楼,外墙为红色,钟楼全高约51.7米,尖顶31米。</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有五座雕像。耶稣手扶大型十字架的雕像在居中位置的上方,下面有4座福音圣使的雕像分列左右。自左向右依次是:约翰、路加、马可和马太,为四部福音书的作者。</p><p class="ql-block">其中马太和约翰,在基督十二门徒之列;马可和路加,则不曾见过基督本人。他们写福音书,是在1世纪下叶。鉴于四人著书传播福音,教会历来对他们推崇备至。四福音使徒的固定象征:马太是人,马可是狮,路加是牛,约翰是鹰。</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居中位置的上方,耶稣手扶大型十字架的雕像。</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最左侧的约翰雕像。手中执笔,脚下的石板有雕刻的鹰头。</p><p class="ql-block">圣徒约翰(Apostle John),为耶稣十二门徒之一。《新约》里面,约翰写了一卷福音书- -【约翰福音】,三卷书信—约翰一书、二书、三书……艺术作品中,约翰的形象是带卷发的青年。</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左二位置的路加雕像,脚下石板雕刻着一个牛头。圣徒路加(希腊语:Λουκα,Loukas),生于叙利亚,公元61年-62年间写了【路加福音】,记载了施洗约翰、耶稣的出生、童年、传道、受难、复活等事。公元63年写了【路加福音】的续篇【使徒行传】,记载了初代教会的历史。路加曾在意大利,法国,及巴尔干一带传教,在马其顿殉教,享年八十四岁,以牛为象征。</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左三位置的马可雕像,脚下石板有雕刻的狮头。约翰·马可(英语:John Mark)生活在早期教会成立的时候。基督新教的《新约》圣经里,他的名字一般译作约翰·马可或马可,是【马尔谷福音】(【马可福音】)的作者。</p> <p class="ql-block">教堂正立面,最右侧的马太雕像。手持书,脚下石板雕刻有一个人头。马太是耶稣十二门徒之一,马太写的【马太福音】,是最早的一部,以其结构严谨和内容丰富而著称。书中包含了许多耶稣的比喻和教导,它不仅是基督教伦理的基石,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p> <p class="ql-block">从教堂正中间大门进入。</p> <p class="ql-block">从中间的门进入教堂,正对着一块精致的木屏风。</p><p class="ql-block">正面画的是意大利神父利玛窦和明朝礼部尚书徐光启。利玛窦神父在传播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徐光启比利玛窦神父小了十岁,视神父为良师益友。他们共同架起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科学著作。</p> <p class="ql-block">木屏风的背面,写着1933年,上海主教惠济良准印的经文。</p><p class="ql-block">记述了利玛窦神父和徐光启两位的生平简要,在传播宗教与科学文化上的贡献,以及为他们写的求恩祈祷词。</p> <p class="ql-block">回头看,进门处里面的墙上,是一幅小的临摹油画《最后的晚餐》。</p> <p class="ql-block">中厅和两边侧廊的座椅区域(据称,可供1000余人入座)都用红色的软护栏围了起来,两侧共有4个通道可以走动。徐家汇天主堂平面宽约30米(南北耳堂位置,宽度约44米),深约83.3米,可容纳近3000人。中厅高约28.6米。</p><p class="ql-block">其内部的立体结构可以明显地区分为:下层的大型束柱支撑、尖拱门侧廊;中层的小束柱和四联小型尖拱窗侧廊;上层是高位侧窗。这是比较典型的哥特式建筑特点。</p> <p class="ql-block">徐家汇天主教堂,共有六扇玫瑰花窗。</p><p class="ql-block">这是位于正祭台后上方的,三扇小型玫瑰花窗。距离太远,要走过去才能拍得清楚些。</p> <p class="ql-block">参观者按顺时针方向在教堂里绕行一圈,顺着左边的南侧廊向前走。</p><p class="ql-block">这是左(南)侧廊第一个小祭台。正中间是一座圣水台,教友入教时,用这里的圣水受洗。墙上的油画,是耶稣正在约旦河受洗,右边穿红衣的是施洗约翰。</p> <p class="ql-block">接着是两个告解室。中厅的左右(南北)侧廊,各有两间这样的告解室。</p><p class="ql-block">这上面的英文拼写少了一个字母S,应该是形容词兼名词CONFESSIONAL,在这里当名词用,意思是:听取忏悔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告解室,向神倾诉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两间告解室之后,是左侧廊第二座小祭台--戴着金色王冠、身披白衣的法蒂玛圣母。</p><p class="ql-block">1917年在葡萄牙小镇法蒂玛,连续六个月,圣母玛丽亚于当月的13日显现给三个牧童,之后天主教会称之为“法蒂玛圣母”。由于三名牧童说,她自称为“玫瑰玛利亚”,因此玫瑰和法蒂玛有时被合用,比如“玫瑰法蒂玛圣母”(葡萄牙语:Nossa Senhora do Rosário de Fátima)。</p><p class="ql-block">圣母圣衣的主要颜色包括棕色、蓝色、黑色、白色和红色。‌这些颜色在宗教和历史背景中有其特定的象征意义和文化背景。‌</p><p class="ql-block">棕色‌:棕色圣衣通常与嘉尔默罗圣母相关,这种颜色在宗教中象征着坚贞和忠诚。</p><p class="ql-block">‌蓝色‌:蓝色圣衣象征着希望、健康和贞洁,常用于表现圣母玛利亚的圣洁形象。在中世纪,蓝色逐渐成为圣母玛利亚的专属色,代表她的坚贞和忠诚。</p><p class="ql-block">‌黑色‌:黑色圣衣属于圣母忠仆会,象征着忠诚和奉献。</p><p class="ql-block">‌白色‌:白色圣衣代表纯洁和神圣,用于表现圣母的纯洁形象。</p><p class="ql-block">‌红色‌:红色圣衣属于遣使会,象征着热情和奉献。</p><p class="ql-block">圣母圣衣的颜色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也有所变化。在中世纪,圣母玛利亚的圣衣颜色多为暗色调,如黑色、灰色、棕色等。随着时间推移,颜色逐渐变得更加明亮和饱和,象征着圣母的圣洁和崇高地位。。</p> <p class="ql-block">左侧廊第三个小祭台--圣母马利亚的母亲圣安妮【英语:Saint Anne,或Saint Ann。也译为圣安娜(Saint Anna)、圣亚纳】和小时候的玛丽亚。</p><p class="ql-block">圣安妮在基督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她与圣约阿希姆(Saint Joachim)结婚,并在塞佛瑞斯生下圣母玛利亚。圣安妮的名字在希伯来语中意为“恩典、恩宠”。</p> <p class="ql-block">左侧廊第四个小祭台,圣女小德兰(Thérèse de Lisieux)--德肋撒的祭台。她原名玛丽・方济各・德肋撒・马汀(Marie-Françoise-Thérèse Martin),于1873年元月2日生于法国亚林松一个虔诚的教友家庭,自幼 丧母,体弱多病。“圣婴耶稣德肋撒”是她入会的名字。在宗教中以其对天主的热爱和奉献以及灵修著作等而闻名。因患肺病,于1897年9月30日蒙主宠召,年仅 24 岁半。</p><p class="ql-block">其灵修著作主要有以下几类:《灵心小史》(Story of a Soul);《圣女小德兰书信集(Letters of St. Thérèse of Lisieux)》;《圣女小德兰诗集(The Poetry of Saint Thérèse of Lisieux)》;《圣女小德兰祈祷文集(Prayers of St. Thérèse of Lisieux)》。</p><p class="ql-block">注:天主教中,另有一位圣女大德兰,是指圣特蕾莎・亚维拉(St. Teresa of Avila),是西班牙的天主教改革家、神秘主义者和作家,在天主教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现在,走到了南耳堂的位置。南耳堂可以区分成三个区域,这是南耳堂左侧(东侧)、已故波兰籍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Pope John Paul II the Great,1920年5月18日-2005年4月2日)‌的祭台。是2017年教堂封闭修缮完成、重新开堂时,由波兰大使馆提供的。圣若望·保禄二世于1978年10月16日被选为教皇,于2014年4月27日和圣若望二十三世同时被教宗方济各册封为圣人。</p> <p class="ql-block">祭台里,安放着由波兰大使馆提供的、已故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的遗物---带血的披肩。他于1981年5月13日在梵蒂冈圣彼得广场遇刺,腹部中两枪。伤愈后,保禄二世在监狱与刺客会面,对刺客说,我已经原谅你了。</p> <p class="ql-block">南耳堂的中间区域,是坐席。可以看到上方有一扇尺寸较大的玫瑰花窗。</p> <p class="ql-block">南耳堂坐席区域后面,有一座瓷雕:《圣殇》,也称为《圣母怜子》。</p> <p class="ql-block">南耳堂的玫瑰花窗,为轮式,中花八叶,主题是圣母圣心。是以圣母的无玷(圣母无原罪)之心为核心,玫瑰花瓣围绕四周,花瓣上的圆环是荆棘王冠。</p><p class="ql-block">由于教堂内部比较暗,而玫瑰花窗有外面的光照,亮度高。用常规模式直接拍摄,玫瑰花窗曝光过度。采用手机上的专业拍摄模式,手动设置拍摄参数,降低曝光量,以便可以看清楚玫瑰花窗上的彩绘。</p> <p class="ql-block">南耳堂的右侧(西侧),也是一座祭台。大小仅次于主祭台、装饰华丽,是耶稣父亲的祭台。圣若瑟(希伯来文:יוֹסֵף,Yosef,希腊语:Ἰωσήφ,英语:Joseph)又称为劳工的圣若瑟、大圣若瑟等。圣若瑟是天主教的译名,基督新教译作约瑟,是大卫王家族后裔,是耶稣的养父。以木匠手艺维生,并向耶稣传授木工技艺。据《圣经》描述,他被称为义人,怀有体谅别人的心、深爱儿子耶稣。</p> <p class="ql-block">南耳堂的边上,就是正祭台(主祭台)的左侧。哥特式惯用的束柱(用几根不同粗细的柱子组合在一起)共有64根,柱子的材料为苏州产的金山石,墙基用青石。</p><p class="ql-block">教堂里的照明灯都关着,只有透过彩绘玻璃窗进来的自然光。刚刚进来时感觉很暗,不过现在的手机拍照系统足以应对。</p> <p class="ql-block">再靠近一点,从左侧看正祭台。资料介绍,原来的正祭台,是1919年(民国八年)复活节从法国巴黎运来的。经历了十年浩劫之后,现在看到的,自然就是重新修复的。祭台上,八位圣人的纯白色雕像分列左右两边,中间位置的上方是本教堂的主保(守护者)圣依纳爵的彩色雕像。</p><p class="ql-block">八位圣人是: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教皇圣若望二十三世,圣傅天娜修女,圣德肋撒姆姆,圣维亚纳神父,圣比约神父,圣五伤方济各,圣鲍思高神父。</p> <p class="ql-block">在正祭台正上方的圣依纳爵的彩色雕像。雕像不大,而且距离较远,用16倍变焦拍摄。由于正祭台的正面位置,在护栏范围内,不可进入,因此拍摄角度略偏。</p><p class="ql-block">圣依纳爵·罗耀拉(1491~1556),西班牙贵族、天主教耶稣会创始人。出生地是比利牛斯山脉背后,哥坡高省的罗耀拉堡屋。父母亲有子女13人,依纳爵是最年幼的孩子。年轻时立志成为军人,但在1521年受伤后开始研读基督教经典。1522至1523年间在曼雷萨的山洞进行灵修,并草拟了《神操》(Spiritual Exercises)---包括一系列的祈祷、默想和灵性练习,旨在帮助信徒深化对教义的理解和体验。</p><p class="ql-block">1540年在罗马教皇保罗三世的支持下创立耶稣会,并担任了耶稣会总会长15年。耶稣会曾创办罗马学院等很多大学和中学,学生有20余万。</p> <p class="ql-block">这是左边的4位圣人雕像。</p><p class="ql-block">用网上可以查到的圣人照片或者圣像,与正祭台上圣人雕像的放大照片进行比对,来确认在正祭台上的具体位置。</p><p class="ql-block">左一:圣傅天娜修女(见北耳堂圣傅天娜修女祭台介绍)。</p><p class="ql-block">左二:圣比约神父,又译毕奥神父,原名方济各·弗哲(意大利语:Francesco Forgione), 1887年5月25日出生在意大利彼得雷齐纳,于1968年9月23日在圣若望·罗通多逝世。</p><p class="ql-block">左三:‌圣维雅纳神父(Saint John Vianney),原名若翰·维雅纳(Jean-Marie Vianney),1786年5月8日出生于法国里昂附近的谭尔田利,1859年去世。他是法国著名的本堂神父,被誉为“本堂神父的主保(守护人)”。</p><p class="ql-block">左四:波兰籍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见南耳堂圣若望·保禄二世祭台介绍)。</p> <p class="ql-block">这是右边的四位圣人。</p><p class="ql-block">左一:意大利籍教皇圣若望二十三世(Saint John XXIII,1881年11月25日-1963年6月3日,1958~1963年在位)。</p><p class="ql-block">左二:德肋撒姆姆(见教堂左侧廊第四个小祭台的介绍)。</p><p class="ql-block">左三:意大利神父若望·鲍思高(San Giovanni Bosco, 1815年8月16日—1888年1月31日),慈幼会的创办人,天主教圣人。</p><p class="ql-block">左四:圣五伤方济各(San Francesco di Assisi,1182—1226年),生于意大利古城亚西西富裕之家,又称圣弗朗西斯科、亚西西的圣方济各或圣法兰西斯。天主教方济各会和方济各女修会的创始人,是动物、商人、天主教教会运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守护圣人。五伤:天主在他身上印下了耶稣受难时所承受的五伤(即双手双脚与左肋)用以感化罪人的硬心,使之痛改前愆而得救恩。据称,美国旧金山使用他的名字(圣弗朗西斯科)作为城市名。</p> <p class="ql-block">平安夜到新年期间,正祭台增加了耶稣殉难十字架,和耶稣降生的彩色群雕。这是在正祭台左侧拍摄的,耶稣降生彩色群雕。右边,是红色的主教坐席。</p> <p class="ql-block">正祭台区前面左边(南侧),圣母手抱小耶稣的雕像。原来也是1919年复活节与正祭台一起从巴黎运来的,现在的这一座,是在封闭修缮中重新更换的。</p> <p class="ql-block">很可惜的是,徐家汇主教座堂,位于正祭台正上方的原有小塔楼毁于十年浩劫,一直没有被修复。设计小塔楼,是让来自小塔楼的光线照亮正祭台,体现正祭台充满永恒的基督之光。在徐家汇天主教堂的老照片中,可以看到十年浩劫中被毁的正祭台上方的小塔楼(红圈位置)。</p> <p class="ql-block">在正祭台的左侧位置(正中间的位置在护栏范围内,不可进入),抬头拍摄正祭台后上方、右侧的玫瑰花窗。再往前走的话,拍摄角度不合适了。</p><p class="ql-block">同样采用手机上的专业拍摄模式,手动设置,以降低曝光量。</p> <p class="ql-block">再拍摄正祭台后上方、中间的玫瑰花窗。</p><p class="ql-block">左侧的玫瑰花窗,要走到正祭台右边才方便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正祭台左右和后侧,有五座小的祭台。顺着参观路线,从左边开始。</p><p class="ql-block">第一座小祭台:圣母抱着死去的耶稣。其实就是仿制的、米开朗基罗的名作《圣殇》的缩小版。《圣殇》,也译成《圣母哀痛》、《悲切》、《圣母怜子》。原作是在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完成这件作品的米开朗基罗当时不到25岁。圣母怀抱死去的儿子,悲痛而平静,对上帝意旨的顺从感在作品中刻画得淋漓尽致。</p> <p class="ql-block">当时,雕塑家们见了这件作品都很吃惊,没有想到作者会是个年轻人。据说米开朗基罗很生气,在已经完成的圣母雕像胸前的一条斜挂右肩的衣带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这是米开朗基罗唯一的署名作品。1971年有个疯子敲坏了圣母面部,修复之后,就罩上了防弹玻璃罩。2012年去参观时,建了一道玻璃墙,把观众隔离得远远的。</p> <p class="ql-block">第二座小祭台,有三位圣人:</p><p class="ql-block">左边是圣达尼老主教(St. Stanislaus)‌,全名圣达尼老·科斯特基(St. Stanislaus Kostka),是波兰的一位著名主教和殉道者(被国王的卫队刺杀)。</p><p class="ql-block">中间是圣类思·公撒格(St. Aloysius Gonzaga,1568-1591),出身于意大利隆巴田贵族家庭。在14至17岁时,在西班牙宫廷供职。之后,放弃侯爵名位,加入耶稣会修道‌,最终是在医院服侍病人时染疫而亡。他是青年的主保(守护人),</p><p class="ql-block">右边‌是圣伯尔各满(St. John Berchmans,1599-1627)‌,也称为圣若翰·伯尔各满,出生于法国的香槟省,是耶稣会的会士。主要贡献在于他的神学著作(《论祈祷》和《论爱》)和布道活动。</p><p class="ql-block">正祭台周边,五座小祭台的圣像后面,不是圣经故事彩绘窗,是图案花纹彩窗。</p> <p class="ql-block">第三座小祭台:露德圣母祭台。</p><p class="ql-block">1858年,圣母玛利亚在法国南部比利牛斯山间的一个小镇--露德 ,显现给贫家女伯尔纳德。嘱咐念玫瑰经,为罪人祈祷。并使山间流出一道灵泉,以治病人。之后,教会称之为露德圣母。</p> <p class="ql-block">露德圣母小祭台,是在正祭台的正后方。可以看到正祭台后面,有一座小的圣像雕塑。</p> <p class="ql-block">是耶稣的圣像。</p> <p class="ql-block">第四座小祭台--圣亚丰索(St. Alfonso Maria de Liguori,1696-1787)‌主教,全名亚丰索·玛利亚·利古力,出生于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年轻时曾是一位杰出的律师,由于看到当时法庭的腐败和不公义,他抛弃了他的专业,走上圣职的道路。是教会的圣师,赎主会的创会人,同时也是伦理神学学者和听告解司铎的主保。他的“伦理神学”于1748年出版,“玛利亚的光荣”于1750年出版。</p><p class="ql-block">与市中心人流密集、香火缭绕的佛寺相比,在这里能够感受到的,是肃静、庄严、有一点神秘的氛围,给人的感受是宁静、安详与舒缓……</p> <p class="ql-block">第五座小祭台的位置,目前封闭,里面是音像控制室。教堂几个大显示屏上播放的参观提示、通知....以及举行活动时的音响系统的控制都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现在,从正祭台后面绕到了右(北)侧的北耳堂。北耳堂也分成三个区域,左(西)侧是一座装饰华丽的祭台。这是耶稣的祭台,大小与南耳堂耶稣父亲圣若瑟的祭台一致。</p> <p class="ql-block">耶稣祭台的右边,北耳堂的西侧门。</p><p class="ql-block">从这里经过一条斜向的通道,可以进入教堂后部未开放的那座三层的辅楼。</p> <p class="ql-block">北耳堂的中间区域,是唱经班的席位。可以看到,后上方的一扇玫瑰花窗。</p> <p class="ql-block">北耳堂的玫瑰花窗,也是轮式玫瑰花窗,中花八叶。主题是耶稣圣心,玫瑰花瓣围绕四周,花瓣上的圆环也是荆棘王冠。</p><p class="ql-block">同样采用手动设置拍摄参数,降低曝光量。</p> <p class="ql-block">北耳堂的右(东)侧区域,是一座波兰圣傅天娜修女的祭台,祭台上有她的照片。海伦娜•科娃尔斯佳,会名傅天娜修女,1905年8月5日出生于波兰罗兹附近格劳戈维科的一个农民家里。她拥有预言的特恩,在1931年前,就预言了1939年爆发的二次大战。1936年,她预言两年以后她将去世,果然1938年10月5日她离开了人世,享年33岁,和主耶稣死时的年龄一样。这座祭台的大小与装饰风格,与南耳堂已故教皇圣若望·保禄二世的祭台一致。</p> <p class="ql-block">祭台中,安放着圣傅天娜修女的指骨,也是波兰大使馆提供的。</p> <p class="ql-block">北耳堂的一边,就是正祭台的右侧。这是在正祭台右边拍摄的,耶稣受难十字架和耶稣降生彩色群雕。新年假期之后,正祭台就会恢复日常的状态。</p> <p class="ql-block">这是正祭台区前面、右边(北侧)的圣像。耶稣披着圣袍,肩负着一只羔羊。‌</p><p class="ql-block">在《圣经》中,羔羊主要象征耶稣基督及其救赎作用。‌羔羊在《圣经》中有多重含义:</p><p class="ql-block">最基本的,就是纯洁和顺服的象征‌。</p><p class="ql-block">耶稣基督的象征‌:耶稣被称为“神的羔羊”。</p><p class="ql-block">祭品的象征‌:在古代,羊常被用作祭品。耶稣将自己作为赎罪的祭品,满足了神对人类罪恶的审判。</p><p class="ql-block">信徒的象征‌:普通信徒也被比喻为羔羊,信徒与耶稣的关系如同羊群与牧羊人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位置可以方便地拍摄正祭台后上方、左侧的玫瑰花窗。</p> <p class="ql-block">从北耳堂继续按照顺时针方向走,接着就是教堂右侧(北侧)廊的小祭台。一共有三座,采用倒数的方法(距离教堂门口最近的,为右侧廊第一座),这是右侧廊第三座小祭台。</p> <p class="ql-block">祭台上是一幅耶稣的油画。画中的下方,意大利语:GESU CONGFIDO INT。意为:耶稣,我信任你!</p><p class="ql-block">在欧洲一些大教堂里,这样的小祭台都称之为“礼拜堂”,每一座礼拜堂都有各自的名称。</p> <p class="ql-block">右侧廊第二座小祭台。</p><p class="ql-block">天主教佘山大殿里面是不可以拍照的。在这里,人流密集的时候,会竖立禁止拍摄的标牌,以保证行走通畅(通道比较狭窄)。一般情况下,只要你不进入围栏以内,就可以拍。</p> <p class="ql-block">祭台上也是一副油画:瓜达卢佩圣母(英语:Our Lady of Guadalupe,西班牙语:Nuestra Señora de Guadalupe)。</p><p class="ql-block">1531年12月,在墨西哥的特佩亚克山(Tepeyac),圣母玛利亚连续多次显现给一位名叫胡安·迭埃戈(Juan Diego Cuahtlatoatzin)的印第安青年,之后天主教会称之为瓜达卢佩圣母。</p> <p class="ql-block">右侧廊第一座小祭台。</p><p class="ql-block">关于徐家汇天主教堂一共有多少祭台,诸多帖子上说法不一。根据现在的拍摄,可以知道,除了正祭台之外,左侧(南侧)廊有四座小祭台,右侧(北侧)廊有三座(右侧有通向教堂二层的楼梯,因此少了一座小祭台);南北耳堂里各有两座;正祭台周边有四座(还有一个位置,现在是控制室)。所以,共有十五座小祭台。加上正祭台,共计十六座祭台。当然,这是2025年1月8日的结果。</p> <p class="ql-block">右侧廊第一座小祭台上的油画:圣弥额尔。</p><p class="ql-block">圣弥额尔是基督教文化中的重要人物,被视为总领天使之一,负责驱逐魔鬼、保护教会。他的名字“Sanctus Michael”是拉丁文,意为“谁如天主”,象征着其神圣的地位和职责。是欧洲许多教堂的主保圣人(守护人)。</p><p class="ql-block">青岛有圣弥额尔天主教堂,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于新罗马式建筑风格。</p><p class="ql-block">在基督教的绘画与雕塑中,圣弥额尔通常被描绘为满头金色长发,手持利剑或长矛与撒旦或恶龙搏斗的形象。这种形象在宗教艺术中表达了其驱逐魔鬼、保护信徒的使命。</p> <p class="ql-block">继续沿着右侧(北侧)廊往出口处走,是两间告解室。</p> <p class="ql-block">继续往出口处走,就是紧挨着出口处的、通往教堂二层的楼梯间。禁止入内,在这里可以看到有两扇小的图案花窗。</p> <p class="ql-block">这是出口处(教堂正立面右边门,也就是北边门)门厅的两扇图案花窗。同样,教堂正立面左边门(南边门)的门厅里,也有同样的两扇图案花窗。</p> <p class="ql-block">现在来看看徐家汇天主教堂的一大亮点——彩绘镶嵌玻璃花窗,上面画的都是圣经故事或者花纹图案。随走随拍,整理的时候,挑了几幅看得明白的。</p><p class="ql-block">这一幅是《耶稣诞生》。</p><p class="ql-block">据介绍,教堂内的圣经故事彩绘玻璃窗,左边(南侧)的主题是《新约》;右边(北侧)是《旧约》。</p><p class="ql-block">不是教友,不熟悉圣经。只是在疫情封闭期间,零星看过一些圣经故事。因此,要跟这里的圣经故事彩绘花窗对得上号,完全不可能。</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在教堂南面,蒲汇塘路55号,有土山湾博物馆——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旧址,也是徐家汇源景区中的一处),不晚于 1913 年引进欧洲彩绘玻璃制作工艺。在当时,最初制作的彩绘玻璃大多为宗教题材,多用于装饰上海各处的教堂,包括徐家汇天主堂。由此推测,徐家汇教堂最早的彩绘玻璃大概率是在教堂落成的1910年前后制作完成的。在十年浩劫时,教堂原来的彩窗都被砸碎。现在这些彩绘玻璃花窗,都是在2015年至2017年封闭修缮中修复的,是在上海制作的。</p><p class="ql-block">这一幅是《召唤门徒》。</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是《耶稣荣进耶路撒冷》。</p><p class="ql-block">修复玻璃花窗时,经过对不同玻璃的试验,选择了效果最好的,再请画师在玻璃上作画。经过六百多度高温烧制,这些彩绘玻璃在阳光下呈现出绸缎般的色彩,立体感非常强。</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是《临终七言》。</p><p class="ql-block">关于徐家汇教堂有多少圣经故事彩绘玻璃窗,诸多帖子也是不一致的。经过实际计数,一楼左侧廊有圣经故事彩窗十二扇,右侧廊十扇(右边有一座通向二层的楼梯,因此少了两扇);南北耳堂各有四扇;共计三十扇。</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第二层的圣经故事花窗,共有11扇(左侧廊6扇,右侧廊因为有楼梯间,少了一扇,是5扇)。</p><p class="ql-block">第二层圣经故事花窗下面,都挂着一幅圣像画,‌下面有罗马字的编号,共计十四幅。</p><p class="ql-block">罗马记数法(Roman notation)是在使用阿拉伯数字之前,古罗马的一种特殊的十进制记数法。有四种基本符号:I(1)、X(10)、C(100)、M(1000)和三种辅助符号: V (5)、L(50)、D(500)。记数时,用加减制。相同数字并列时就相加,不同数字并列时,小数放在大数的右边就作为加数;放在大数的左边,就作为减数。例如IX是9,XXII是22……</p> <p class="ql-block">十四幅圣像油画描述了耶稣走过的最后一段人生之路——“十字架路”(via crucis)或“苦路”(via dolorosa)。在天主教教堂内悬挂或摆设十四处苦路像,描绘耶稣身背十字架,走向加尔瓦略山途中所经历的事迹。有些堂区加上第十五处--耶稣复活,为苦路的终极目标画上了完美的句号。</p><p class="ql-block">天主教上海教区佘山大殿那里,象征苦路的,是从半山腰的中堂开始、陡峭而曲折的上山之路。每到一处转折点,就有一块石碑,上面镶嵌的金属浮雕诉说着这一段路上耶稣的遭遇。</p><p class="ql-block">这一幅是挂在左侧廊第四座小祭台(紧挨着南耳堂)的尖拱门上方,编号是I,也就是第一幅:被彼拉多(罗马帝国犹太行省第五任总督)判处死刑。</p> <p class="ql-block">这一幅挂在左侧廊第三座小祭台的门上方,编号II,也就是第二幅--- 耶稣背起十字架。</p><p class="ql-block">苦路圣像画悬挂的顺序,是从左(南)侧廊第4座小祭台(紧挨着南耳堂)开始,逆时针方向,经过教堂的出入口,一直转到右(北)侧廊第三座小祭台(紧挨着北耳堂)。</p> <p class="ql-block">第三幅,在左侧廊第二座小祭台的门上方。</p><p class="ql-block">耶稣第一次跌倒 。</p> <p class="ql-block">第四幅,左侧廊第二个告解室尖拱门的上方。</p><p class="ql-block">耶稣遇见自己的母亲圣母马利亚,耶稣将母亲托付给在场的门徒约翰。</p> <p class="ql-block">第五幅,左侧廊第一个告解室门的上方。</p><p class="ql-block">古利奈人西门,帮助耶稣背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第六幅,左侧廊第一个小祭台的门上方。</p><p class="ql-block"> 妇人维洛尼加为耶稣擦汗。她无力阻止司祭长的阴谋,无力改变彼拉多的判决,也无力帮助耶稣背负那沉重的十字架。她选择了她能做的,而且自认为该做的事——就是为耶稣拭去脸上的汗水和污垢,让这个义人在死前多一份应有的尊严。</p> <p class="ql-block">第七幅,在教堂正面左边门(南侧门)里、墙面的上方。</p><p class="ql-block">耶稣第二次跌倒。</p> 第八幅,在教堂正面右边门(北侧门)里、墙面的上方。<div>耶稣劝告为他痛哭的耶路撒冷妇女们。</div> <p class="ql-block">第九幅,在右侧廊楼梯间的尖拱门上方。</p><p class="ql-block">耶稣 第三次跌倒。</p> 第十幅,右侧廊第一个告解室门的上方。<div>耶稣被剥掉衣服。</div> 第十一幅,右侧廊第二个告解室门的上方。<div>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div> 第十二幅,右侧廊第一个小祭台门的上方。<div>耶稣 在十字架上死去。</div> <p class="ql-block">第十三幅,右侧廊第二个小祭台门的上方。</p><p class="ql-block"> 耶稣被取下十字架。</p> <p class="ql-block">最后一幅,挂在紧挨着北耳堂的、右侧廊第三座小祭台门上方,编号是XIV,也就是第十四幅。</p><p class="ql-block">耶稣被安葬在墓穴中。</p> <p class="ql-block">再来看一下最上面的高位侧窗,也就是第三层圣经故事彩绘窗。这是右侧(北侧)廊上方的第三层花窗,手动设置拍摄参数,以便看到花窗上的画像。</p> <p class="ql-block">这是北耳堂右侧(朝东)的第三层彩窗。</p> 用手机的长焦距镜头,拍摄上图中最右面的一扇。 南耳堂右边(朝西)的第三层彩绘窗。最左面是南耳堂的玫瑰花窗。 <p class="ql-block">用手机的长焦距镜头,拍摄上图中最右面的花窗。</p><p class="ql-block">第三层圣经故事彩绘花窗有多少呢?左右侧廊的上方各有六扇(共十二扇),南北耳堂上方各有六扇(共十二扇),正祭台左右两边的上方各有两扇(共四扇)。也就是目力所及的第三层圣经故事彩绘窗共有二十八扇。</p> <p class="ql-block">但是,仔细观察管风琴演奏台的右侧(南面),根据屋顶的肋拱结构的位置,和照片上的光照,可以判断有一扇彩窗被管风琴的哨管遮挡(图中红色箭头位置)。</p> <p class="ql-block">同样,观察管风琴演奏台的左侧(北面),也有一扇被管风琴哨管遮挡的彩窗(红色箭头位置)。因此,第三层圣经故事彩绘窗的总数,应该是二十八再加上二,也就是三十扇。</p><p class="ql-block">这样,教堂里圣经故事彩绘窗分为三层,总数就是:一层三十,二层十一,三层三十,共计七十一扇。</p> <p class="ql-block">这是教堂入口处正上方的管风琴演奏台。原来的管风琴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管风琴由德国乐博管风琴公司制造,耗资1090万元。该管风琴占地约为60平方米,高约8米,总共有2666个金属管,最高的哨管高达近5米。为确保管风琴安装安全,对教堂东侧二楼地面承重进行加固,历时3个月,终于顺利完成安装调试。 2023年9月24日,徐家汇天主堂举行管风琴安装落成祝圣仪式。 </p> <p class="ql-block">这是教堂里六扇玫瑰花窗中最大的一扇,就在管风琴演奏台上。为辐射式玫瑰花窗,中花四叶,周围有12朵五叶玫瑰花,直径为十几米,用石料镂空镌刻而成。玫瑰花窗是圣母的象征,教友经过天主的<b>中保</b>圣母玛利亚而进入天堂。要在教堂里面才能看清楚玫瑰花窗上的美丽图案。</p><p class="ql-block">天主教中的“<b>中保</b>”是指耶稣基督,他是上帝与人类之间的调解者和中介。在基督教中,耶稣基督被称为“中保”,意为“居中者”或“调停者”。因为人的始祖亚当的犯罪,而与上帝的关系断裂,陷入罪恶之中无法自救。耶稣基督作为上帝的圣子,通过受难和复活,完成了上帝救赎世人的计划,成为人与上帝和好的中介。</p><p class="ql-block"><b>中保</b>的具体含义和作用</p><p class="ql-block">1. 调解者和中介:耶稣基督在人与上帝之间起到了调解和中介的作用。他通过十字架上的流血舍命,使人与神和好,恢复了人与上帝的正常关系。</p><p class="ql-block">2.《 旧约》和《新约》的连接:在《旧约》时代,是由先知们传达上帝的旨意;通过献祭等仪式,人们试图与神沟通与和解。而在《新约》时代,耶稣基督成为神与人之间的唯一中保,通过他的牺牲和解脱,人类得以与神恢复关系。</p><p class="ql-block">3. 圣母玛利亚的角色:虽然圣母玛利亚也被称为“中保”,但她与耶稣的“中保”角色并不等同。圣母玛利亚是世人与耶稣之间的中保,而耶稣是神与人之间的唯一中保。</p><p class="ql-block"><b>主保:</b>教会选定圣人/圣女,为个人、国家、教区、堂区、职业等的主保,作为守护者,在天主前的代祷者。慕道者领洗入教时,选择一位圣人的名字(即圣名)为自己的主保。</p><p class="ql-block">主保圣人:是守护圣人的意思。指某位圣人(女)或天使为某人、某团体或特别活动的保护者。</p> <p class="ql-block">除了圣经故事彩绘花窗之外,还有多少图案花窗?</p><p class="ql-block">20扇图案花窗在正祭台周边的五座小祭台位置(包括音像控制室);教堂左右两边的门厅里各有两扇图案花窗。在通向二楼的楼梯间里看到了两扇小的;其实,到外面一看,楼梯间里实际上有4扇图案花窗(白色箭头)。最上方还有一扇很小的,但不是彩色玻璃窗,而是通风用的百叶窗(红色箭头)。</p> <p class="ql-block">钟楼上也有。这是北钟楼北侧面上的三扇图案花窗(白色箭头所示)。</p> 北钟楼东侧面上三扇图案花窗(白色箭头所示)。 北钟楼南侧面有三扇图案花窗(白色箭头所示)。 <p class="ql-block">北钟楼西侧面上三扇图案花窗(白色箭头)。</p><p class="ql-block">北钟楼四个侧面上,共有12扇图案花窗。南钟楼一样。两座钟楼共计24扇。</p><p class="ql-block">因此,目前能够看到的图案花窗有:正祭台周边20扇,进出口门厅有4扇,楼梯间4扇,两座钟楼24扇。共计52扇。</p><p class="ql-block">当然,这是在开放参观的范围内,能够看到的。或许还有未能看到的。</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外墙上有滴水嘴兽,英语 gargoyle 或 gurgoyle。这个词来自法语 gargouille,原义为《喉》。是建筑排水管道喷口终端的一种雕饰,一般被雕刻成动物或鬼怪的模样。</p> <p class="ql-block">滴水嘴兽原来的作用就是把屋顶上流下来的雨水通过雕像的嘴排出,保护建筑物。</p><p class="ql-block">但是历经百年风雨,遭到了不同程度的风化破损,加上那十年里的人为破坏,滴水嘴兽已经失去了原先的排水功能。在教堂两年多的封闭修缮中,做了新的排水设计,雨水不再经过滴水嘴兽的口中排出了。</p> <p class="ql-block">这些滴水嘴兽看上去似乎是一摸一样的。但是,仔细看,头部略有差别。</p> <p class="ql-block">十倍光学变焦拍摄。</p><p class="ql-block">在2015年至2017年的封闭修缮中,对全部76尊滴水嘴兽采取了原样保留方式,尊重史实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复。让来访者感受到当年的精美雕工与岁月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南侧,游客到此为止。</p> 教堂南侧的通道比较狭窄,空间比北侧要小得多。围墙外面,就是很短的紫阳路。 <p class="ql-block">离开之前,抬头看看教堂的塔楼,这是从东南侧拍摄。那十年,两座尖塔全部被彻底拆毁,1982年8月两座各重13吨的十字架尖顶重新安装到钟楼上。</p> <p class="ql-block">这是从西南侧拍摄的钟楼局部。</p> <p class="ql-block">教堂南侧的紫阳路,原来是与其他道路连通的。现在,前面(西头)被一扇大铁门截断,只剩下这短短的一段了。</p> <p class="ql-block">顺着紫阳路向前(向西)走,去看看教堂后面的那一幢楼。</p><p class="ql-block">左边(绿色箭头)就是教堂后面的那座三层建筑。右边,是教堂正祭台周边的小祭台。中间是弯曲的通道。</p><p class="ql-block">红色箭头,是正祭台周边,顺时针方向的第一座小祭台(圣殇,圣母怜子)。白色箭头,是第二座小祭台(祭奉圣达尼老主教、圣雷思-公撒格、圣伯尔各满三位圣人)。</p> <p class="ql-block">教堂后面的三层建筑,体量不小,应该是教堂的附属建筑。</p> <p class="ql-block">紫阳路到这里就结束了。</p> <p class="ql-block">紫阳路最西面的尽头,有一扇大铁门,里面(西侧)是东方曼哈顿社区的尚东区。</p> <p class="ql-block">教堂的南侧,是上海市气象局的办公大楼,徐家汇源景区的气象源—上海气象博物馆(原来的徐家汇天文台)也在这里--蒲西路166号。</p> <p class="ql-block">离开教堂,返回。</p><p class="ql-block">这是漕溪北路与南丹路交叉口人行道边上的银杏树,12月下旬呈现出一片金黄色,前面就是徐汇区政府的办公区。</p> <p class="ql-block">漕溪北路和南丹东路交叉口、地铁徐家汇站(1号、9号和11号线)2号出口处,徐家汇源景区游客中心。</p><p class="ql-block">有景区各景点的开放信息,景区公告,各景点最大承载量(游客接待能力)公告。</p> <p class="ql-block">由于住地离开徐家汇天主堂不远,经常出来散步,就走到了教堂广场。也不记得究竟来过多少次,这是很多次参观、手机拍摄的集成。参观时,经常会有看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在场的义工求教,每次都能得到她(他)们热心的解释与指点。有了提示,就可以在网上找到详细的介绍资料。</p><p class="ql-block">谨此,向教堂的义工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十分的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