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

心雨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母亲于2025年1月19日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母亲是江苏南京市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首届大学生,1955年毕业于四川华西医科大学口腔医学专业,同年积极响应党和国家支援大西北的号召,来到甘肃天水专区医院(现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工作。来天水后以满腔热情创建了天水地区首个口腔专业科室。在三十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使当地无数的口腔病、牙病患者得到及时治疗而免除了赴外地就医的困难。她在当地率先开展的牙齿再植术,在极艰难艰苦的条件下,利用当时简陋的设备和与现在无法相比的材料,为患者制作再植牙,成活30余年者不乏其人。正是她精湛的口腔科技术,她对患者极其负责的态度和医德赢得当地极佳的口碑。</p> <p class="ql-block">  母亲在参加工作的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她总是以党员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曾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员。她并不限于个人钻研业务,在长期担任医院口腔科负责人和担任中华医学会天水市分会口腔科学会理事长期间,通过临床带教、协助兰医和天水卫校以及地方医疗机构,为县级医院、部队和厂矿医院培养了大量的口腔专业业务人员,也因此多次受到医院和市政府的表彰。</p><p class="ql-block"> 在改革开放前的那段岁月,我们的父母和同时代的广大父母一样,在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养育子女的重担。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生命的保护神。最难忘的是,在文革最动荡的那段时间,父亲坚守工作岗位,不能有丝毫懈怠。为保护我们子妹的生命安全,母亲利用休假以她弱小的身体,背负沉重行囊,一边怀抱一岁多的小妹陈华、一边牵着弟弟伯民踏上赴山西老家的避险之路,在安顿好后不得不及时返回工作岗位,期间的艰辛甚至危险难用文字表述。而每谈及这些经历她都很淡然,却总是念及途中给予无私帮助的解放军战士和铁路职工。父母亲就是如此懂得感恩的人,她和父亲一样,不止一次向我们强调,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他们的事业,甚至不可能接受高等教育;感恩党和国家的培养,感恩艰难岁月中给予过帮助的每一个人。</p> <p class="ql-block">  母亲又是位十分大度的人,在涉及个人利益方面从不计较。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重启停顿了十年的职工工资调整工作,在首次40%的调整中,母亲就把上调工资的机会让给了工资更低的同事。她甚至在若干年后谈及1957年因建言险遭迫害,文革中遭受的冲击时也少有怨恨。</p><p class="ql-block"> 母亲当年在火车站和同时支援大西北的同学告别之后,只身一人携带行李,乘坐马车颠簸20公里到天水专区医院报到,一干就是三十多年,为天水口腔医疗事业和天水卫生事业奉献了毕生精力。</p> <p class="ql-block">  在母亲病重的最后时光,我们子妹围绕在病榻前问母亲:“妈,您从小生活在大城市,在中国最顶尖的口腔科高等学府(华西医科大学)毕业,成绩优秀,喜欢琴棋书画,多才多艺,典型的文艺青年;您本可有更优越的去向,却主动选择到条件最艰苦的大西北工作,您后悔吗?”</p><p class="ql-block"> “不后悔”。尽管母亲回答的声音已经十分虚弱,但那无怨无悔的淡淡的笑容是她内心真实的写照,是对甘肃天水这片母亲倾注了极大心血的土地无私的热爱。其实,改革开放后不久,百废待兴,各地急需人才,也都在争抢人才,母亲也有回到老家南京和父亲一起服务江苏医疗事业的机会,某高校附属医院已经为父母预留了宽敞的住房。但在天水市政府领导再三挽留下,父母还是选择了继续留在天水。父母亲也成为建国后首批支援天水的大学生中坚守到最后的人。 </p> <p class="ql-block">  亲爱的妈妈,我们为拥有您这样的母亲感到自豪,您是我们一生的榜样和骄傲。我们一定会牢记您的教悔,爱国,爱天水,虽然我们已经退休,仍会努力去做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情,<span style="font-size:18px;">即使微不足道,“</span>务以善小而不为”我们会尽力去做。我们子妹也会一如既往互相扶持、相互爱护、相互照顾,共同面对未来的生活,亲爱的妈妈,您安息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