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之所以选择写今天的故事,就是想分享一种快乐,简单的快乐。今年春节前两天整形外科的吕长老(水平很高没有官职的民间尊称)和我说一个小孩儿要做畸形术后复查,忽然想起去年春节前夕,他曾给我说的一个熟人突发脑出血偏瘫昏迷,从宝鸡急诊过来,就问他是去年那个小孩儿吗,答案确定就是他。见到小帅哥的那一刻,简直让我惊讶到飞,他几乎完全正常,反应灵敏,行动言语自如,随后的DSA检查也显示畸形团完全消失,干干净净。一种愉悦感、幸福感和成就感从内心深处升起,就想把这种快乐分给大家。既往写的很多故事往往伴随一些沉重或庄严,这次变个风格,仅仅分享一种医生看到病人彻底治愈的快乐。</p> <p class="ql-block"> 之所以对这个病人印象特别深有两个因素:一是病情很重很急;二是时间的特殊性,24年2月9日,除夕前一天,最后一个工作日。发病当天当地医院的头颅CT提示左侧顶叶大量脑出血,增强CT在血肿旁边发现异常血管结构,怀疑脑动静脉畸形。第二天除夕,计划回哈尔滨陪老妈过年,所以让他赶紧过来,急诊检查和手术。见到孩子的时候他处于中度昏迷状态,好一点没有出现脑疝,右侧肢体刺激无运动,左侧有自主活动。患儿状态紧急,血肿较大压迫神经组织,清除血肿是第一要务,否则存在生命危险,如果能够同时去除原发病变,达到标本兼治彻底消除后患,这是最佳的。因而,复合手术是治疗首选,既能看清血管病变切除之,又能清除血肿,一箭双雕。</p> 患者发病后头颅CT,提示左侧顶叶较大血肿,脑组织受压,中线移位 增强头颅CT提示血肿内侧旁脑组织存在血管样结构 <p class="ql-block"> 病情就是指挥棒,患者的父母非常积极和配合。孩子早上从宝鸡过来,当天中午即安排急诊手术。DSA造影结果符合术前判断,病变为动静脉畸形。畸形团位于左侧顶叶,绝对的功能区,畸形团很有特点,形态狭长,直径最多2mm,长度居然接近40mm,如线样结构深深埋藏在顶叶脑组织内。供血动脉主要为大脑中分支,其中最为粗大一支为终末支血供。引流静脉相对粗,引流向皮层,注入上矢状窦是存在狭窄,这也是出血的原因吧!</p> 术前造影正位图像,大脑中动脉角回支供应畸形团,畸形细长,静脉向皮层引流,进入上矢状窦 术前造影侧位图像,大脑中动脉角回支供应畸形团,畸形细长,静脉向皮层引流 术前左侧颈内动脉正位造影图像,提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主供血细长畸形团,向皮层静脉引流 术前造影侧位动态图像 脑组织内血肿位置比较表浅,手术清除难度不大,关键的是畸形如何处理?直接切除畸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是畸形团不在血肿范围内,位于功能区神经组织内,且畸形细长导致深入顶叶内部。很难严格地只切除畸形而不损伤脑组织,尤其深部探查,加重功能区脑组织损伤是必然,这会令术后恢复的难度增加。因而,直接切除不是最优方法。如果通过介入的方式把畸形团完全栓塞,或者至少栓塞深部畸形团,就可以避免深部无谓的探查,也避免手术加重关键神经组织损伤。而且,该畸形团供血动脉平直粗大,栓塞的难度不大,风险不高,只要达到深部栓塞的目的就算成功。这样的术式才符合精准医疗和微创的观念。 手术在全麻下进行。应用1.2FSonic微导管,在Hybrid 0.007微导丝的引导下,很容易达到畸形团位置,经过超选择性造影确认导管头位置后,开始注入Onyx胶。栓塞的过程也比较轻松,深部畸形团得到很好的弥散,栓塞结束后造影:发现深部畸形团完全不显影,只有表浅部位有少量的畸形团残留,引流静脉完好。 栓塞之后Onyx透视图像,提示供血动脉远端及深部畸形团弥散良好 栓塞之后正侧位图像早晚期,提示深部的畸形团完全消失,仅浅部少许畸形团残留,引流静脉清晰 栓塞之后造影正侧位图像,现实畸形团消失和残留的情况 栓塞结束直接行开刀手术。患者仰卧位,头屈曲,应用固定头架保持顶部位于术野相对高的位置。采用横“U”形皮瓣,位于顶叶位置,基底在左侧,骨瓣过中线,剪开硬膜后很轻易找到血肿,予以清除,同时根据解剖位置和关系找到残余畸形团,给于切除。判断畸形切除干净后,进行术中脑血管造影,确定畸形团完全消失。脑组织搏动良好,颅压不高,止血关颅,给于复原骨瓣,保持原装,避免二期颅骨修补。 畸形切除之后造影早期和晚期图像,现实畸形团完全消失 切除术后正侧位造影动态图像,提示切除完全,扩张动脉缓慢显影 术后一个月复查头颅CT,提示血肿完全消失,局部轻度水肿。 孩子经历过手术之后,急性期简单的药物治疗,便早早进行康复治疗,康复的具体措施由专业的康复医生开展。他似乎从我的视野中不见了,直到术后一年复查的时候,再次出现在我面前。人和第一次见的时候天壤之别,人和影像都可以让我们宣布(不骄傲,但安心):他被治愈了! 术后1年正位造影早中晚期提示完全正常 术后1年侧位造影早中晚期提示完全正常 术后一年复查造影,提示切除完全,原扩张动脉恢复正常 其实,今天这个故事专业性不是太强,病变不大,手术难度也不大,但还存在很多<b>启示作用</b>。<font color="#ed2308"><b>其一、</b></font>该部位和该形态的病变并不少(临床观察发现的),采用类似的复合术式,能够大大降低对正常脑组织的骚扰和侵害,降低并发症的概率。即使原来存在功能障碍,也能提高恢复的概率。因而,对于未破裂出血的病变,亦可以采用这个术式,做到无功能障碍治愈。<font color="#b06fbb"><b>其二、</b></font>治病要趁早,即使发病就有功能障碍,或者手术导致功能障碍,越年轻恢复正常的概率越大。临床上,已经不止一次发现这个现象,孩子的恢复能力远超过成人,更超过老年人。这个神奇的事实可以用科学的理论解释。孩子的神经处于生长塑形中,存在有很多可能的方向,没有完全定形,10岁孩子达到成人状态脑组织发育的90%,可塑性极强。有研究显示孩子功能区受到破坏,通过突触重建联系,功能恢复的更好更快,而成年人这种突触重建机制概率就低的多。所以,真的要治疗越早越好。<font color="#39b54a"><b>其三、</b></font>康复至关重要。主导治疗的医生,无论是单纯药疗的内科医生还是做手术的外科医生,一定要关注、并反复向患者和家属强调康复的重要性,叮嘱甚至督促进行积极的康复:<font color="#39b54a"><b>早期、多种方式、长疗程。</b></font>医生给的第一建议对患者影响最大,所以康复意识要牢牢存在于医生思想内,很多人认为回家自己锻炼也是康复,实际效果天差地别。康复窗口期半年,黄金时间3个月,过了这个村,做再多的事儿也没意义了,永远不要留下遗憾。 <p class="ql-block"> 在我小的时候,流行这样一个问题:是爱一行干一行,还是干一行爱一行?现在,这个问题似乎不那么重要了,社会的卷让很多人觉着有个工作干就行了。但不得不承认,选择一个职业能够坚持下去,且走的更长远走的更高,和工作能带给你快乐、成就感和荣誉感有很大关系,这些超越金钱之外的有时是支撑自己走下去的动力。现在网上常听到的一个词:<b>牛马!</b>不用描述工作的状态,就这个词变现出来的精神状态就让人感觉揪心:<b>被迫的、不快乐的、疲惫的、灰色无望的。</b>这种状态也许是生活所迫,也许是工作形势或者人事所迫,但给人的形象就是:阴暗天空下一个佝偻着、拖着步子前行的瘦弱身影。个人特殊经历,让我一直体会着在快乐中工作,虽然曾一度失去这种状态,但更懂得快乐工作的重要性,也努力秉承这个理念并践行着,让自己周围的人快乐地工作。“快乐工作”似乎是很简单的事儿,但“牛马”的流行证明其实很不容易。快乐可能源自于两方面:一、工作是你真正喜欢热爱的,并能带给你成就和自由;二、工作的环境或团队塑造一个和谐友爱、让你珍惜幸福的氛围。前几天看到一句话:<b>和能合作的人做你爱干的事情,那不叫忙,叫享受。</b>快乐----很多时候就是工作的动力源泉,很多时候也是工作顺利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自古,医生在中国就是一个很特殊的行业。在精神上是一个非常高尚的职业,不为良相就为名医,这是封建时代读书人唯二的选择,杏林春暖的故事一直传颂。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大背景下,救死扶伤似乎又显得不那么重要。现在舆论环境和医改等等大背景下,医生是不仅没有光环,有时还被置于反面,所以优秀的学子慢慢都远离学医的选项。我们行业内一位泰斗有个“自洽”理论,说白了就是自我认定。做医生有个特殊之处,就是无论外界如何看你,自己的努力立即看到结果:从病到好,由死向生(亦可能相反)。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看,自己知道努力的回报。医生从古至今、从外到内都是一个累的职业,由于事关生死,精神压力也超于常规。在这样背景下,如何快乐工作是一个巨大难题。常说,做个好医生需要的是情怀,除了智慧之外,更需要一种热爱、执着、不记得失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有这样的说法:<b>你去看病,最希望你好的人除了你自己之外,可能是医生</b>。这说的绝对是真理,本身是医生中的一员,我深有体会。医生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和大多数人一样需要成就感支撑,需要自我肯定和自我价值认定。所以,每个医生都想让自己的病人治疗顺顺利,恢复的健健康康,很好地出院。这是最真实最朴素的想法,无论有没有感谢,来源于事实成功的情绪价值更重要。Somebody说过,别的事儿可以忽略,做医生看病治病必须认认真真,全身心投入看病的医生最帅!</p><p class="ql-block"> 就分享这个简单、有医学意义、让自己快乐的病例故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