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上寺内一座结构较为奇特的元代建筑,殿为琉璃屋顶,单檐歇山式。面宽五间,进深四间,殿内供奉西方三圣像,正中为铜铸阿弥陀佛,两侧为泥塑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殿内四周陈列红色藏经柜,稀世孤本《赵城金藏》原存放于此。背后倒坐大肚弥勒佛,袒胸露腹,仰头咧嘴大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单檐歇山琉璃顶建造,面阔五间,通面宽14米,进深四间六椽,总进深12.56米,平面近似方形。</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的构架设计独具匠心,减柱+移柱造法使得大殿内部空间开阔,金柱在面阔方向的尺度达到了约6.33米,在进深方向的尺度约5.76米,这样的平面柱网布置形式在全国现存古建筑中实属罕见。八根柱子减成了四根。</p> <p class="ql-block">殿内梁枋布置巧妙,出现了诸多斜爬梁,加强了梁架间的纵向连接,使得大殿礼佛的顶部空间更加高耸空旷。</p> <p class="ql-block">主尊为端坐须弥座莲台之上的阿弥陀佛,明代铜铸。木雕头光、背光,面相圆润,眼窝深陷,两耳垂肩,身穿袈裟,持禅定印。主尊阿弥陀佛像前另安放两尊像,一为明代信士捐赠的释迦牟尼佛像,一为力空法师像。</p> <p class="ql-block">力空法师,为一代传奇高僧,民国二十一年剃度出家前曾从政,在河北、山西多地做过县长,1937年任广胜寺住持。抗日战争期间,力空法师将闻名天下的寺内所存《赵城金藏》转运八路军太岳根据地,力保国宝不失。</p> <p class="ql-block">阿弥陀佛两侧,左为观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均头戴花冠,面相方圆,颈挂璎珞,身披锦帛,胸臂袒露,腰系玉带,踏足于莲座之上。</p> <p class="ql-block">莲座由两瑞兽背负,两兽雕造精致,生动有力。</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弥陀殿内的瑞兽雕刻,右侧的大势至菩萨右手下垂,左手持法器,下骑独角兽,左侧的观世音菩萨手持莲花,骑乘着麒麟或金毛犼,这些瑞兽雕造精美,气势磅礴,展现出匠人的精湛技艺。</p> <p class="ql-block">两菩萨像形象逼真,其袂欲举,其身若倾,仙姿亭亭,眉眼盈盈,虽为元塑,犹存宋风。</p> <p class="ql-block">壁画虽残存不多,但每一幅都是精品。东面壁画尤为引人注目,水陆画中仙佛鬼神俱全,人物三五成组,旁边还有榜题。根据画面人物造型风格和服饰判断,这些壁画应为明万历十九年(1591)所绘。</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著称全国,闻名世界。其原因在于这座佛寺早在八百多年前即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就供养有一部《金代大藏经》简称《金藏》,因广胜寺原属赵城县(今山西省洪洞县),故定名《赵城金藏》。</p> <p class="ql-block">殿内四周陈列着红色的藏经柜,当时是珍藏着稀世孤本《赵城金藏》的柜子。</p> <p class="ql-block">弥陀殿是原藏《赵城金藏》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经柜。</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有一个很长的故事。中国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是宋代的《开宝藏》,这部藏经是唐代玄奘自天竺取回的梵文经卷的中译善本。金皇统八年(1148),佛教界在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进行复制刻印,大定十三年(1173)前后竣工。因刻于金代、被供养在赵城县(今山西省洪洞县)广胜寺,故名《赵城金藏》。</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赵城金藏》是由金代民间劝募刻成的,发起人是潞州(今山西长治)女子崔法珍。崔法珍自幼口不能言,17 岁时被一老僧治愈,能够开口说话。她与家人赴寺致谢,得知老僧欲刻藏经,却因囊中羞涩,无力办理。姑娘出门后,自断左臂,开始化缘。几十年里,感动无数善男信女,筹得资金,使这部《赵城金藏》得以刻成。其化缘事迹在《永乐大典》与《金史记事本末》有载。</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共 7000 余卷,每卷卷首加刻广胜寺刊刻的《释迦说法图》,刻成后即存放在广胜寺,但岁月流逝、朝代更迭,后来便不为人们所知。1933 年,一个名叫范成的僧人在广胜上寺弥陀殿的十二个藏经柜中发现了这部已有散失的藏经。经过多方面研究考证,最终认定这部藏经即为金代刻印的那部,并定名为《赵城金藏》(临汾当时叫赵城)。</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被发现后,引起很大轰动。日本人最先产生觊觎之心,先后有几拨日本人来广胜寺,试图用高价买断藏经,但没有得逞。广胜寺僧人为防止藏经遭遇不测,把 5000 余卷经卷由广胜下寺迁移到上寺,吊运进飞虹塔,并用砖石固封,集中保管。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国政府和山西地方政府为保护藏经,先后提出将藏经运至他处保存,都被广胜寺僧人谢绝。</p> <p class="ql-block">1942 年春,驻扎在广胜寺附近的日军称要在农历三月十八庙会时登临琉璃飞虹塔,鸟瞰庙会盛景。寺庙住持知日军是想趁机抢劫藏经,于是深夜下山,在数十里外的赵城县抗日政府驻地兴旺峪,找到时任县长杨泽生,提出要将经卷交给抗日政府。杨县长知道《赵城金藏》是国宝,但广胜寺周围是日军占领区,转运 5000 卷藏经谈何容易!时任太岳区军政领导陈赓、薄一波接报后亦觉事态严重,立即上报延安。中央复电,命令太岳区全力保护《赵城金藏》,绝不可让国宝落入侵华日军之手。</p> <p class="ql-block">太岳区接到命令后,作出周密部署,特派太岳军分区基干营、赵城县游击大队和洪洞县游击大队百余人,借助夜色,秘密进入广胜寺,登上飞虹塔,将 5000 卷藏经转移出寺庙,运抵安全地带。行动悄无声息,广胜寺周围的几个日军据点并无察觉。尽管藏经运抵安全地带,但因日寇扫荡频繁,藏经以后又几经辗转迁移,1945 年日寇投降后,交当时北方大学保管。1949 年北平解放,《赵城金藏》运至北平,移交当时的北平图书馆(今国家图书馆)收藏。</p> <p class="ql-block">1942年,广胜寺爱国僧人与八路军共同谱写了一曲保护《赵城金藏》可歌可泣的壮歌,在日本人的重重包围下,将《赵城金藏》护送至解放区。《赵城金藏》即现在《中华大藏经》之底本,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运抵北平时,人们才发现,由于多年保存条件恶劣,经卷粘连成块,十之五六已经不能打开。国家投入资金,经过多年的专业修复,1965 年修复完毕。2016 年,临汾市启动了为期五年的《赵城金藏》复制工程,对国家图书馆藏《赵城金藏》进行原貌复制。2017 年 4 月,首批百卷《赵城金藏》复制品回归广胜寺。</p> <p class="ql-block">《赵城金藏》的刻印固然不易,其流传和抗日军民的保护更是难得。如今这部藏经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四大镇馆之宝。</p> <p class="ql-block">扇面墙后雕塑的大肚弥勒佛像和两侧侍立的童子、寒山、拾得像,栩栩如生。而“菩萨拜三世佛”壁画保存较完整,主尊后绘身光、头光,上有宝盖,最上为三世佛端坐祥云之上。两侧绘十尊菩萨,画工精细,色彩富丽。</p> <p class="ql-block">广胜寺上寺弥陀殿的壁画内容主要包括三世佛及诸菩萨像。这些壁画描绘了三世佛和众多菩萨的形象,展示了丰富的佛教题材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具体来说,弥陀殿的壁画描绘了三世佛及诸菩萨众,这些壁画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艺术和文化价值。此外,弥陀殿的壁画在清末时因墙壁残坏而被覆盖,直到1978年修缮时才重新发现这些壁画。壁画的风格和服饰反映了明代万历年间(1591年)的绘画特点,画面中的人物造型精细,色彩富丽。</p> <p class="ql-block">这些壁画不仅展示了广胜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也为研究明代绘画艺术提供了宝贵的资料。</p> <p class="ql-block">洪洞广胜寺弥陀殿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以其独特的构造和设计,向世人展示着古代建筑的卓越成就。</p> <p class="ql-block">广胜弥陀殿</p><p class="ql-block">飞虹塔璀璨,弥陀殿宇宽。</p><p class="ql-block">飞檐凌碧空,画壁映朱栏。</p><p class="ql-block">钟磬声声远,香烟袅袅环。</p><p class="ql-block">金藏传奇事,敬意满心间。</p><p class="ql-block">注:金藏,指《赵城金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