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蒙古人祭天、祭地、祭火。蒙古人始终把火视为最纯洁的神灵,杜绝一切脏东西进入。近期,不少地实行集体祭火仪式,遭到部分学者、长者反对,认为不能在室外进行祭火,这种反对显然错了,蒙古国著名文学家博,仁钦所著《占、扎录台》刻画原始社会状态生活环境,其中描写了祭火性细节,是我所读到描写蒙古族最早期祭火仪式文字。许多正规出版文献或民间传说,间接、直接证明蒙古族祭火从原始社会开始,所以就室外祭火没有可反驳争论的必要,当时根本没什么房屋可谈,最初原始社会时期祭火自然在室外,甚至在野外。人们最初遇到天火时产生恐惧,后发展成敬重、依赖心态,人们最初用天然火发展到人工取火过程,经历恐惧、敬仰、使用、依赖火,逐然形成祭祀火习俗,并容纳萨满教方式,元朝中后期接纳佛教礼仪。元朝时期祭火仪式与中原祭灶火神习俗不谋而合,证明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相互推进的发展过程,两个民族祭祀日也同一个日,都在腊月廿三或廿四。</p><p class="ql-block"> 这里简单说说我所掌握的祭火习俗。腊月廿三祭火,认为该日火神到达天宫与各路神仙一起述职并朝拜。火神是女的,其躯体红色,祭火时做服装不需要红色,注重绿色,蒙古人以羊胸脯肉为肉中精品,腊月廿三日清理干净房舍,煮羊胸骨为首的羊肉,并用最好的米做出“阿木苏”(大约意思是:美味饭)祭火,目前祭火主需贡品有酒、肉、香、黄油还有给火神做的五色服装等。</p><p class="ql-block"> 部分家庭在腊月廿四祭火,说法有多种,第一种是随军参战未能届时回家,推迟一天祭火。第二种说法,值得一提的是不少贵族在廿四祭火,原因是他们在廿三那天分组分区,在自己管辖地区携带着粮食、肉、酒、图力嘎(锅撑)等祭火用品,救济贫穷家庭完成祭火礼节,第三种说话是少数仆人当天在王爷府帮助主人完成祭火,未能实施自己家祭火仪式,延迟一天;第四种说话具有污蔑性,自然是后人编造的故事,这里不讲。第三种说话自然不成立,我所了解的廿四祭火家庭中有许多博尔贴近家族后代,可以推理第二种说话很有说服力。可见没落的封建地区贵族爱民助民的品行,相似现在领导下去进行慰问贫困户。</p><p class="ql-block"> 蒙古人祭火和生活紧密相连,出门前用黄油祭火,每日点火时祭火,还有月祭、季祭、年祭,年祭就是腊月廿三廿四的祭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