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font color="#ff8a00"> 深秋的一场大雨过后,就到了霜降时节。结束了繁殖季的温暖、热烈,弄岗穗鹛藏身的灌丛愈加阴冷潮湿,食物难觅,不得不在叽叽喳喳的争吵声中,蹦蹦跳跳的来到灌丛边缘有光的地方寻找食物、晒晒太阳。<br></font><font color="#ff8a00"> 只有在这时,在弄岗,人们才能见识到弄岗穗鹛。</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 初识弄岗穗鹛,忍不住叹息:“哎,丑陋的小鸟”。<br></font><font color="#ff8a00"> 真的,在多姿多彩的“鹛”属族群里,弄岗穗鹛的颜值基本是垫底的,深褐色的着装沉闷单调,脸颊耳后点缀几块新月形白斑,喉部、前胸的白色调上却点缀上污点一样的黑色,这样的妆容,既谈不上精致,更难言靓丽。如果说有一抹亮色,那就是它蓝色的虹膜了,通透、明亮、纯净、清澈,像一粒珍珠,遗忘在南国弄岗一片阴暗的角落里,期待着有一缕阳光,穿透浓密的丛林,温暖起它那湿冷的世界,明亮起那点生命的光泽。</font></h5> <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这样一种不起眼的小鸟,咋就登堂入室、成为一种“明星鸟”了?</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2005年,中国鸟类学家周放先生及其博士生蒋爱伍多次在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观察到一种未有纪录的画眉科鸟种,经与多种同属鸟类比对,认定为新种。周放和蒋爱伍将学术成果发表在鸟类权威期刊《The Auk》(《The Auk》杂志由美国鸟类学会编辑出版发行,是世界最权威的鸟类学术刊物之一),这是中国内地学者的名字首次出现在该刊物上。</span></h5> <h5><font color="#ff8a00"> 该鸟类新种以发现地被命名为弄岗穗鹛。在中国分布的鸟类,以往仅有发现于广西的金额雀鹛是中国学者任国荣先生于1932年定名发表的,其余都由国外学者定名、描述发表。弄岗穗鹛的发现,是70多年后,在中国甚至整个东南亚地区第一次记录到鸟类新种。 由此,弄岗穗鹛进入公众视野,成为“明星鸟”。</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 弄岗穗鹛十分稀少,全部种群数量不足2000只。<br></font><font color="#ff8a00"> 与其它因环境破坏、人类捕猎而导致的种群濒危略有不同,弄岗穗鹛的稀缺,主因是它对特定环境的高度依赖性。这是一种典型的喀斯特鸟类,只分布于喀斯特山区,对喀斯特森林高度依赖且只生活于季节雨林的蚬木林内,而桂西南地区是典型的北热带和喀斯特石山地区,它是一种脆弱的生态环境系统,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弄岗穗鹛,就在这样一个脆弱而狭窄的栖息地生存,加之繁殖成功率较低,种群数量稀少也就不足为奇了。</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 高颜值有时并不能让一个人或一种鸟成为“明星”(当然对“高颜值”的评价标准也因人而异),还是“物以稀为贵”更靠谱一些,正如某个特型演员因其嘴歪眼斜但演艺精湛而成为明星一样,弄岗穗鹛的丑陋,并没有影响它成为“鸟界明星”。<br></font><font color="#ff8a00"> 因其得名而尊贵,因其稀缺而备受呵护,也实在是弄岗穗鹛的幸运!</font></h5> <h5> <font color="#ed2308"> 附:弄岗穗鹛</font><font color="#ff8a00">(学名:Stachyris nonggangensis,英文名:Nonggang Babbler)雀形目眉科穗鹛属鸟类,体长约16厘米,体重约29克。</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 栖息于石灰岩喀斯特季节性雨林。主要以昆虫和其它节肢动物为食。只在森林下层活动觅食,觅食的地方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雨季往海拔较高、树木盖度较少的山坡上觅食。旱季往海拔较低、灌木较多、树木盖度较大、落叶厚度大的山坡觅食。</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 性羞怯,脚强健,善跳跃,不善飞翔。在树上及飞行的时间甚少,并只在受惊吓时才会做短距离飞行,飞行高度一般不超过5米,通常在岩石、藤本植物、灌丛、树枝上,以跳跃的方式活动。</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 喜结群活动,非繁殖季时为5至10只的单一物种群体,繁殖季时则成对出现。进入繁殖配对后,弄岗穗鹛主要选择隐蔽程度较高的生境作为栖息地。因此,在繁殖季节,难以观察到弄岗穗鹛。</font></h5> <h5><font color="#ff8a00"> 分布于中国广西龙州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此外,在靖西县邦亮自然保护区和龙州县春秀自然保护区也有少量分布,最近在越南东北部被发现。 </font></h5> <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易危(VU)。 </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2月5日),二级。 </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世代年度:3.76年</span></h5><h5><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数量趋势:下降</span></h5><p class="ql-block"> 懂鸟罕见指数9.66</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