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丁,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

尹新中

<p class="ql-block">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今年元旦前,我们一帮子平均七十多岁的老友们正好在云南省腾冲市那里转游着。听说云南省临沧市毗邻缅甸国界线上的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有处由《中国地理杂志》称誉为“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一一翁丁”的古村寨。顿时萌发好奇心,并且兴致大增,商议决定绕弯专门去那里探访一次。 </p><p class="ql-block"> “翁丁”的原意,按佤族人的解释是在那大山深处一个“云雾缭绕的地方”。它具体位置在沧源佤族自治县城西北方向约40公里处,是个以佤族为主的聚居村落,建寨有400多年历史,全村土地面积15.88平方公里,海拔为1500米,辖3个自然村,6个村民小组,共有302户,1261人。周围自然景观秀美,民族风情浓郁,至今仍保留着佤族寨门、图腾柱、寨桩、祭祀房、神林、木鼓房、传统手工艺作坊和佤族杆栏式茅草房等原始生态、独具特色的佤族文化传统,是佤族传统历史文化的活态博物馆,也是目前中国保存最为完整的原始群居村落。</p> <p class="ql-block">  那天早饭后,我们一行在崇山峻岭中,上上下下不知道绕了多少个弯,直到十点半钟时终于赶到那个翁丁部落村。在景区接待处办理进村手续后,接着换乘进翁丁的观光车,又行驶3公里才进入那块雕刻着“翁丁”两个大字的巨石前。转过身当踏入第一座寨门时,有几位身穿佤族服装的中年男女,正敲动木鼓、大皮鼓、唱着、跳着迎接着我们这一波波游人。 </p><p class="ql-block"> 尔后顺着一条弯曲并铺着石块的村道向前走去。路两旁各排插着一溜由圆木扎成的木栅栏。走不多远,道旁边出现一根树立着“人头桩供放点”字样的独立朽木,据导游介绍这便是过去寨中祭祀时杀活人祭奠搁放人头之处。又走了几十米远,路旁靠山的一侧又出现一条进山的石经,旁边标示的地方是“神林”。紧接着相隔不远处,路旁边有几栋过去佤族人储存粮食的粮仓。 </p> <p class="ql-block">  又一道寨门耸立在面前,陪同我们的云南司机串晓东先生讲:这座寨门才是过去佤族翁丁人的进村大寨门。“寨门”,佤族人称作“文龙”,是翁丁人进出村寨的唯一通道,它是为村民抵御外敌、匪患、灾难、邪恶入侵设置的一道防线。寨门由梁柱、门框、门扇、门闩组成,木材结实、牢固。过去,进出寨门要下马,以对寨神及寨人的尊敬。未经同意者擅自闯入,被视为入侵。寨门有专人专职守护,早晨开启,晚上关闭。寨门关闭后,外人是无法进入寨内的。每年当地的“新米节”前要择吉日维修,以祈求粮食丰收,寨民平安健康。 </p><p class="ql-block"> 在寨门下我们驻足观察、欣赏、拍摄了一阵子才慢慢跨进寨门。突然眼前出现一片原始的部落茅草房建筑,那些建筑依山势而建,随一条条曲折的小路上上下下、层层叠叠、排排而立。点缀在房前路旁的香蕉、榕树等象似房子建在林中,树、蕉等又长在房下。新来乍到的游人置身其中,真的有一种特有的不知何年何月在何地的感觉。</p> <p class="ql-block">  大概感觉新奇吧,大家对那些茅草房特感兴趣,屋外看完觉得还不过瘾,干脆钻进那一栋栋房子内浏览起来(当然要征得房主人的同意才能入內哟)。佤族传统的干栏式建筑主要是以草、竹、木为主要建筑料,就地取材、结构简单、施工便捷、造价低廉,房屋通风散热、冬暖夏凉、排水性能好,适宜于炎热多雨地区。佤族干栏式建筑与其他民族的干栏式建筑最大的区别表现在屋顶两侧的叉叉,故佤族的干栏式民居也叫“叉叉房”。建筑以木为柱,以扎编后的竹子或木板为墙,以茅草片盖顶,屋顶大多设有丫叉形的搏风板,用整木制作楼梯。木柱的顶端保留树杈,用以托梁,横梁上再托上一些细竹子,然后覆以茅草,筑成架空的“竹楼”。房屋分上下两层,楼上住人,楼下为牲畜、家禽活动之场地。 </p><p class="ql-block"> 围着那些茅草房转游了多时,了解到村民们虽然搬入不远处的新建住地房舍。但每一处有代表性的茅草房处都有翁丁人在活动。干活劳作的,什么织布的、舂米的、兜售物品的,还有唱歌、跳舞的。对,佤王府大厅里的炉火火焰正旺着呢!</p> <p class="ql-block">  初次进入翁丁村寨的游人一般都会转向的,转来转去犹如进入迷魂阵内。据说当初立寨人引入八卦中的风水学,它不仅巧借山势布局建房舍,而所有建筑的楼梯入口都朝向寨心。民居分布最为重要的特色,便是根据地形地貌形成居住的台地模式。大寨坐北朝南,整个寨子形似大椅子,周边有连绵的大山相围。村寨内部分布有寨心,寨心是举行祭祀活动、节庆活动的场所;牛头桩多集中立于寨门前入村道路两侧及民俗广场;女神图腾桩立于民俗广场西南侧。</p> <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踏着石头路,绕着一栋栋茅草屋走来走去,一直走到寨中一处较为宽阔的地方。串晓东先去解释此地就是翁丁寨的寨心,我们驻足看着那处石台上树立着一根独木雕刻着大木桩,与之比肩而立的着还有一根高高的旗杆一样的高竹杆子,竹杆的顶部悬挂着一些古怪的鱼、船样的物品。而旁边的标牌上的文字标示的是“寨桩”,佤族语称“司岗永”。寨桩位于寨子中央,它也是佤族村寨的标志。每逢重大节庆全寨人要围着寨桩通宵打歌。寨桩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记录司岗里故事的木塔,从上往下第一木刻是葫芦蒂,是对生命之源,男根的崇拜;第二木刻是葫芦身,象征孕人的腹部,是孕育生命“司岗”的容器,梁上木刻阐释人类生命诞生之源司岗里的内涵。其他木刻代表锅碗、甑子、三角架等生活用具。二是由寨桩和台板合组成的供台,用来放置祭品。三是“栲筒”,由竹杆、经幡、鱼、船、鸟、花组成。四是寨桩台,台上有个建寨时放置的寨心石,代表寨子的心脏。了解了文字的內容后,顿时我们几位同行人肃然起敬。</p> <p class="ql-block">  进入古寨内走着走着竟然跑进佤王府内,一开始并未意思到是王府,跨进一个木制大门后,感觉此院落比村内其他人家的院子大一点,房子宽阔、高大一些。当看到院中的标志牌后才恍然大悟,“哟,佤王府!”,佤族语称为“捏翁佤”。佤王府既是佤王家人居住的住所,也是佤王召集各部落头人议事的地方。其结构、布局与一般民居相同,只是更宽畅、高大、庄重些。内设三个火塘,即主火塘是佤王家人专用,客火塘是接待客人专用,鬼火塘是祭祀时专用。以主火塘为中心,大堂正中心为佤王椅,两边是亲王、小头目、贵宾与长辈的座椅。</p><p class="ql-block"> 您还别说,这王府的气场挺大的,院落內不同的位置处还树立着“女神桩”、“十二生肖桩”等。这里也是寨中地势较高的地方,站立此处还可以俯瞰整个寨子。我们几位还堂而皇之的跨进佤王的“议事厅”,只见厅內炉火正旺,火上炉上搁着一只烟熏火燎的黢黑茶壶,正“卟卟”的冒着热气。一位佤族中年人正端坐在那里鼓捣着几只粗陶茶杯,见我们几位进入后便热情的打着招呼。随行的两位老友赶紧上前搭讪问候着,并受邀坐下端起茶杯喝起茶来。</p> <p class="ql-block">  时间过的真快,不知不觉中已近中午12.50分,带队的负责人招呼着大家赶紧撤出古寨,去吃午饭呢!回撤的路上还经过“木鼓房”、“水舂碓”等等。唉,这原始部落之地安排游览的时间似乎短了些,有的神秘之地还没有观赏到呀!(部分文字资料来源于翁丁景区、网络、串晓东先生,在此一并致谢!)</p> <p class="ql-block">  谢谢欣赏和鼓励!</p><p class="ql-block"> 文字编写: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摄 影: 尹新中</p><p class="ql-block"> 配 乐: 高山流水一一古筝独奏曲</p><p class="ql-block"> 拍摄地点: 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