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浅谈哈尼族祖先如何迁入“谷哈米查”</span></p><p class="ql-block"> ——作者:何德建</p><p class="ql-block"> “谷哈米查”,哈尼语是埋藏武器的地方之意,从有关哈尼的书籍、著作如《哈尼阿培冲坡坡》、《哈尼文学史》、《十二奴局》、《哈尼族神话传说集成》,未出版的哈尼民间口头传说以及一些哈尼贝玛的祭词中,得知“谷哈米查”就是现在的昆明市,但是,哈尼族祖先是如何迁入“谷哈米查”,大家都讲述得太简洁,只是草草地讲述了尼族祖先埋藏好武器就迁入“谷哈米查”,笔者认为不够准确,也不够祥尽。</p><p class="ql-block"> 经过我们红河县哈尼古歌研究会多年走访调研,结合有关哈尼迁徙历史的书籍、著作,结合没有出版的哈尼民间口头神话传说,结合哈尼贝玛(红河县哈尼古歌研究会就有30多个贝玛)相关哈尼祖先迁徙历史的祭词,关于哈尼族祖先如何迁徙进入“谷哈米查”,得出的结论是:</p><p class="ql-block"> 一、最初的汉族的排他性</p><p class="ql-block"> 任何一个民族都有排他性,汉族也有,民族的排他性就是排斥本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融入本民族中的特性。</p><p class="ql-block"> 哈尼祖先来到“谷哈”之时,“谷哈”汉族看着突如其来的成千上万的外来民族,首先表现为惊奇、接而是惊慌、然后就是排斥。第一次看见如此庞大的外来迁徙民族,汉族惊奇后是惊慌,他们疑虑哈尼族是否会对自己的财产造成影响?比如哈尼族食物不足会不会来抢夺汉族的食物?有没有带武器?武器会不会对汉族人的生命造成危险?于是,汉族人阻止、防范哈尼族进入“谷哈”,表现出尖锐的排他性。</p><p class="ql-block">二、后来的两个民族族的包容性与妥协性</p><p class="ql-block"> 接下来,是两个民族谈判代表团艰苦的谈判过程。两个民族代表谈判的具体内容谁也无法得知,但是,从哈尼族民间传说及哈尼族贝玛祭词里还是可以找出一些的。比如红河县哈尼民间传说《轰阿罗坝哈尼玛谷》,讲的就是哈尼族祖先迁来昆明时,汉族祖先不允许哈尼族过河(具体是那条河不得而知)对面居住的传说。还有《那然切扣里普》,讲的也是谷哈时期的事,评价汉族的苦胆是反着长的。谈判中有互相提要求的、刁难的、让步的、妥协的等。</p><p class="ql-block"> 经过两个民族谈判代表艰苦的谈判, 由于民族的包容性、妥协性使谈判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效果:</p><p class="ql-block">1、要求哈尼族上交所有武器给汉族,哈尼族同意。但是,哈尼族为了避免以后发生战乱时处于劣势,先把部分武器藏起来了,只上交了一部分武器。</p><p class="ql-block"> 之前,在一些有关哈尼族迁徙的书籍著作中,简单地说一句哈尼祖先埋好武器就进入“谷哈”居住了,这是明显不对的,“谷哈”汉族又不是个个都傻,成千上万的哈尼队伍不带一件武器,遇到猛兽怎么办?遇到敌人怎么办?只拿树枝拍拿石头打还是拿嘴咬吗?</p><p class="ql-block">2、哈尼族每年向汉族纳贡,比如金银财宝、山珍海味等;</p><p class="ql-block">3、哈尼族取得了居住权,但只能居住在城郊山头、山腰与山脚,不得进入平坦宽阔的昆明主城区。综合目前哈尼族的一些书籍著作与哈尼民间传说所述,哈尼族祖先居住的地方是昆明东郊的蛇山山脚、岗头村、源清水库、清水河、关上以东,这一带靠近大大小小十多座山,哈尼族主要居住在山腰与山脚。</p><p class="ql-block">三、最后形成哈尼族与汉族近邻居住而又不完全相融的居住特点</p><p class="ql-block"> 汉族疑心与防范心犹存,只让哈尼族居住在昆明市东郊靠山的地方,始终没有让哈尼族进来平坦宽阔的主城区居住。</p><p class="ql-block"> 哈尼族祖先就是这样迁入“谷哈米查”并居住的,至于后来发生摩擦导致战争,最后迁走之事以后深入调研再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