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文/祁万红</strong><h3>一排静穆的菩提树,二棵相拥而视的高大青杨,三棵碧绿苍翠的古柏,四面天圆地方的天井,五六座年代久远的藏汉结合的宏大建筑……这是进入宏觉寺后给我的最初印象。</h3></br><h3>资料记载:宏觉寺寺院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凡三进,初名“妙华庵”,明永乐十年,敕赐额曰“宏觉寺”。明代前期,寺院受朝廷重视,1929年青海建省后,班禅驻青办事处、蒙藏招待所曾一度设于此。1949年后,寺院建筑被被印刷厂占用,其后由青海文都大寺活佛接管重建。目前,宏觉寺总占地面积431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班禅行宫、释迦殿、护法殿等。</h3></br> <h3>资料介绍:在宏觉寺,至今还保存着完好的元明清时期的藏文古籍。宏觉寺已经成为促进藏汉民族和谐的宗教文化活动场所,也是弘扬爱国爱教、良好道德风尚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是古丝绸之路、唐番古道上各民族共同创建的古刹,是一处见证民族团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1998年,宏觉寺被青海省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3></br><h3>由于宏觉寺的历史地位和特殊性,我注意到,宏觉寺目前是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西宁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工作教育基地,兰州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习基地。</h3></br> <h3>1月17日,我随城中区新联会老师们来到宏觉寺,时间已经是快下午四点了。平时这个时候,寒冷会从地下漫上来,逐渐浸入人的身体;但那天,天上的暖阳斜照着,照到身上暖暖的;四下里也没有一点风,头顶上碧蓝的天穹像神秘的青海湖,静谧深邃,辽阔高远。这里的空气像是被滤清器过滤了似的,清澈干净,听不到一丝嘈杂和喧嚣。连路过的鸟儿的啁啾似乎都降低了声调。——这里是佛门清净之地啊!</h3></br><h3>民谚有云:“三九四九,冻死瘦狗。”那天是腊月四九的第一天,也是一年中最为寒冷的时候,但那天的天格外的卖力,格外照顾人的情绪,格外重视新朋友,好像知道我们—新成立的西宁市中区新联会—第一次来此组织参观,意义重大,特意在数九寒天的隆冬里,洒下明媚阳光,伴以惠风和畅,留下难忘的记忆。果不其然,这次参观学习结束后,大家在座谈讨论中,都由衷地表达了这种内心的真实感受。</h3></br><h3>宏觉寺,位于西宁市城中区的宏觉寺街26号。是主办方安排我们参观学习的第二站。我们参观完第一站——水井巷·巷中井之后,拐了个弯,沿水井巷旁边的大街直行,穿过南大街,就来到了宏觉寺街--宏觉寺就在这条街上。第一次来参观宏觉寺,想一睹它的美丽容颜、了解它的前世今生、体验古老建筑的神韵、感受其厚重历史文化的心理非常迫切。</h3></br><h3>“宏觉寺为三进结构,建筑式样各不相同,功用和布展也有区别,我们一进一进的参观,”来到宏觉寺第一进的一座古建筑前,西宁市城中区新联会会长刘志强,站在队伍前面,对寺院的规制和基本情况给大家做了简短的介绍,大家频频点头,在心里默记着宏觉寺的概况和特点。</h3></br><h3>“宏觉寺,全称宗喀大慈宏觉寺,曾称洪觉寺、红觉寺,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其来历可追溯到641年文成公主进藏与颂赞干布和亲的那段故事。”之后刘会长对宏觉寺做了进一步的补充,他讲解道,“文成公主和她的和亲队伍去拉萨的路上,途径咱们西宁时,在这里修建了一处土坛,用以供奉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的宝座。此后,建立起宏觉寺。”</h3></br> <h3>在进入第一进大殿之前,中区新联会的会员们在殿前门口站成三排,打出“凝聚中区力量,探寻文脉城中”主题活动的横幅合影留念。——让美好记忆在心中永远驻留。之后,会员们一个紧跟着一个,双腿跨过高高的门槛,有序进入殿内参观展出。我的腿在迈向门槛时,赶紧抬头瞄了一眼门楣正中悬挂着的蓝底白字的牌匾,只见上面用藏汉两文书写着一巨幅牌匾: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h3></br><h3>进入第一进院落的屋内,迎面是标志着“唐番联姻结为一家亲”的赞普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雕塑,两边分列着大臣桑布扎和噶·东赞,其身后是文成公主沿唐番古道进藏和路线示意图。四周墙面上按序布展着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图文介绍:一、唐代汉藏民族团结历史渊源;二、宋代汉藏佛教文化融合发展;三、元代实现祖国统一历史事实;四、明代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五、清代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格局;六、新中国成立各民族做出贡献。</h3></br> <h3>跨进第二进院落的门房,迎面是当时西北局书记习仲勋和班禅大师交谈的照片和雕塑,用丰富的史料,用文字和图片分四个部分,详述了习仲勋和十世班禅交往的过程,以及护送大师进藏和关心青海藏区建政、发展的一些过程。这些珍贵史料和照片包括:1951年4月22日,习仲勋率领西北军政代表热烈欢迎途径西安赴北京的十世班禅大师;1951年12月15日,习仲勋代表党中央、毛主席在西宁宏觉寺为即将返回西藏的十世班禅送行;习仲勋与十世班禅在西宁宏觉寺会面;争取昂拉千户,和平解放果洛等等。</h3></br> <h3>走进第三进院落,迎面是一座二层结构的木质小楼,比一进院和二进院气派很多,木柱,木门,木窗,木檩,木廊,木檐下围了一圈金黄色的幕帐,颜色鲜艳,格外夺目,远看像古代皇帝龙撵上的华盖。其实,三进院的建筑材质都是木质结构,窗牖均为木格栅栏,门墙皆为木质门板。在灯光照射下,屋内光可鉴人,干干净净,亮亮堂堂。</h3></br> <h3>木楼的一楼门楣正中,悬挂着用藏汉两文书写的蓝底白字的“习仲勋与十世班禅友谊纪念馆”的牌匾。二楼门楣居中悬挂着用藏汉两文书写的绿底金字的“班禅行宫”大幅匾额。院内设有一处升国旗的台基。台基上是习仲勋手捧哈达和班禅大师双手接哈达的铜塑。</h3></br> <h3>进入门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习仲勋与十世班禅大师从青海宏觉寺开始的友谊光辉历程”几个大字。牌匾之下是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帧珍贵照片,其下是铺着卡垫、搭着哈达的两把座椅。一面墙上悬挂着纪念习仲勋同志在西宁宏觉寺为十世班禅大师赴藏送行座谈会的横幅,其下是习仲勋与十世班禅肝胆相照的四十年友谊资料。四周墙上还悬挂了不少历史照片,比如习仲勋与十世班禅在西宁宏觉寺的合影,习仲勋与十世班禅在16年后的久别重逢,习仲勋与十世班禅等在一起合影,等等。</h3></br> <h3>“40年来,我和班禅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班禅大师作为藏民族的优秀代表和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始终把藏民族的命运和前途同祖国的命运和前途联系在一起,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联系在一起。”</h3></br><h3>“我第一次与班禅大师见面是1951年4月中旬的一天……他的爱国热情和坦诚豪爽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1年12月15日,班禅大师自青海西宁返藏前夕,我受中央委托,代表毛主席、中央人民政府和西北军政委员会,专程赴西宁为他送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和班禅大师又得以重逢。老友相见,感慨万端。”</h3></br><h3>“1980年底,我从广州回到中央后又分管民族、宗教、统战工作,我们接触的机会更多,友谊更加牢固。班禅大师作为藏传佛教的杰出领袖,他热爱自己信仰的宗教;作为藏民族的优秀代表,他热爱自己的民族;作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热爱祖国;作为党的忠诚朋友,他热爱中国共产党。把爱教、爱民族和爱国、爱党完美地统一起来,这正是班禅大师一生的写照。”</h3></br><h3>“我们党的忠诚朋友班禅大师永垂不朽!”</h3></br><h3>以上资料摘录,是习仲勋于1989年2月20日在人民日报第六版上发表的纪念班禅大师的回忆文章。现在再细读,亦如昨天的声音,清晰,洪亮,犹在耳边铿锵回响。</h3></br><h3>从宏觉寺参观出来,走在回家的路上,我的脑子里还在不停地思索着文成公主进藏和亲的历史意义和不凡壮举,以及习仲勋书记和十世班禅大师之间亲密交往的珍贵记忆。这两段发生在不同朝代、不同时期的历史故事,留下了汉藏两个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深刻反映了民族团结进步和汉藏一家亲的永恒时代主题,也必将载入史册。同时我相信,这两个感人故事必将在汉藏两个民族之中留下美好的回忆,也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发出璀璨的光芒。</h3></br> <h3>写于2025年1月19日</h3></br>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GIJ5I7V0WpWdWgmg5OM8Ug"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